“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是互文,互文也就是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上下两句或者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际上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会因为外物的好坏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情绪,也不会因为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情绪。
出处:《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君主。
哎呀!我曾探求古时仁人的心境,发现有的和这些人的行为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不因外物好坏而或喜或悲,也不因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
扩展资料
这篇文章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阴雨之时给人带来别样感受,晴朗之际又有不同体验,借此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还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不再局限于单纯描写山水楼观,而是把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进而将全文重心置于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最终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
全文将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动静相互生发,明暗彼此映衬,文词简洁,音节和谐,运用排偶章法对景物进行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
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时期 。当时内忧外患 。对内阶级矛盾日益凸显 。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巩固政权 。改善这种处境 。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展了改革 。后人将其称为“庆历新政” 。
但改革触动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他们强烈反对改革。皇帝改革决心不坚定,在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压迫下,改革最终失败。“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被贬到河南邓州,这篇文章写于邓州,并非写于岳阳楼。
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他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也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还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他考中进士。庆历三年(1043),他参与庆历新政,并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
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在庆历五年(1045 年)新政受挫后被贬出京。范仲淹文学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还有《范文正公文集》 。
【你知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何是互文吗?快来一探究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