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迷惑行为大赏
你还记得几个月前B站上很火的“电摇嘲讽”吗。
这个梗最早起源于YouTube上一位叫“Cyranek”的博主,他制作了鬼畜视频《Groove Battle》。视频主要内容是,有两个长得很像外星人的黑色小人,在一段非常魔性的音乐伴奏下,随着节奏交替着快速蹲起,这既像是在比拼舞技,又像是在互相挑衅对方 。视频长达三分钟,在这段视频里,两个小人不停地你来我往,他们上演了一场抽象博弈,这场博弈人类难以理解 。
或许是小人的高速蹲起动作,使人们联想到格斗游戏里经典的嘲讽招式“Tea Bag”,这段视频很快被当成新的嘲讽素材,在国外网络上火了起来,原视频的播放量迅速突破了五百万 。
这段视频和许多最初在外网走红的梗相同,在国外火了几年后,原本已不再被人关注,然而却突然被搬运到国内的B站上,并且迅速成为B站鬼畜区的新宠。各类关于它的二创作品不断涌现,它也因此有了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名字——电摇嘲讽 。
在那段极其火爆的日子里,有关电摇嘲讽的视频,时常出现在B站热门视频榜的前列。它能够与任何鬼畜明星进行联动,借助上下起伏的高速蹲起动作,对观众进行洗脑。它还能够在廉价的Flash动画里,传递“正道的光”,对一切虚伪和不公现象加以嘲讽。其适用场景极为广泛,可与坤坤的“鸡你太美”相媲美 。
而如今,距离电摇嘲讽在B站爆火,已经过去半年时间,这个梗理所当然地被追逐互联网最新乐子的网友们遗忘,很少再有人提及。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被成年人的网络世界无情淘汰以后,这个具有魔性的嘲讽动作,如今竟然又在以10后为代表的小学生群体里再度流行起来,甚至取代了曾经非常流行的《孤勇者》,成为他们之间新的接头暗号。
一只手平举着横放在胸前,另一只手做出突刺的样子,在那只平举的手上上下下穿行,同时下半身快速地跨步抖动,或者快速地蹲起,这就是当下小学生中最流行的打招呼方式——电摇。
电摇属于摇的一种,它和成年人的社会摇以及其他各类摇不同,电摇的动作没那么花哨,对技巧有一定考验,然而它是极为高效的沟通工具。在任何场合中,小学生们都能够借助这个简单动作来辨别敌友关系,只要你能跟上他们的节奏并摇起来,就能迅速融入他们的群体。
关于小学生电摇的由来,民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除了最初提到的“电摇嘲讽”这个梗之外,它还被不少人视作东南亚“猛男版”《新宝岛》在传播期间所产生的一个分支 。
有一种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它来自手游《和平精英》及其相关的二创视频。某次更新后,这款游戏加入了名为“电摇”的舞蹈动作。最初,没人太在意它的存在。直到今年,“电摇嘲讽”在B站爆火后,玩家们才关注到这个动作。它和“电摇嘲讽”有着相似命名,且带有嘲讽意味。于是,它成了游戏里最热门的嘲讽方式,许多玩家击杀敌人后,会在对方变成盒子前,跳一段电摇来嘲讽 。小学生是《和平精英》的核心受众群体之一,自然就跟着开始大规模模仿了 。
在小学生看来,电摇不是一套简单的舞蹈动作,它象征着某种桀骜不驯的自由意志。就算当街面对曾经的互联网最强舞者,他们也会毫无顾忌地尽情展示自己的摇。每次双手上下交叉,都仿佛是在给自己叠加一层社牛BUFF。
电摇是个体宣泄情绪的不错选择之一。一群小学生在毕业典礼上进行电摇,即便现场满是欢声笑语,你也能从中察觉到他们对分别的伤感与不舍 。
在任何场合与环境中,一旦两个相识的电摇小子相遇,就一定会用电摇来对上几句暗号。哪怕疫情和口罩使他们彼此拉开了距离,然而借助电摇这种独特的加密通话方式,有时仅需几个简单动作,就能传达诸多话语 。
只不过,当同时有过多的人参与暗语交流,那场面就难免会被人误解,会被误解为某种独特且神秘的宗教仪式现场。
但对于强大的集体而言,电摇是不可缺少的精神象征。两支队伍在比赛中僵持不下时,率先摇起来的一方,常常更易获得优势。这一招能使对手来不及防备、阵脚大乱,还能极大地振奋己方士气,在气势上给敌人带来压倒性冲击。
当然,和所有类似行为一样,小学生电摇同样能引发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比如说,当一个学生敢于在老师背后做出这种动作时,他在同学们心中就成了英雄,与此同时,这也代表着对应试教育的无声抗议。
小学生们除了在线下进行电摇,还在线上组成了群体,这个群体名为“电摇家族”,他们活跃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
电摇家族内部有着严格族规,这和当年90后中流行的葬爱家族情况类似。他们把“电摇嘲讽”里的黑色小人当作家族族徽以及个人头像,自称“电摇小子”或者“电摇公主”,手持“电摇开朗症”与电摇表情包作为接头暗号,在互联网短视频的灰色地带中活动。他们还与所谓的“电池家族”一道,和“开朗大军”一起,跟“狗头军”共同组成了短视频评论区里互相制衡的“四大家族”。
这里有必要开展一番科普工作。所谓评论区“四大家族”,实际上并未形成较大影响力。只有在一些小学生会关注的话题及账号下,你才能够在视频评论区里,找到这些所谓的家族成员 。
整齐划一的命名方式
“四代家族”的构成并非一成不变,曾经存在可达鸭家族、金钱豹家族等分支,然而如今仅剩下最具影响力的“电摇”“开朗”和“电池”这三大势力,其中“电摇”和“开朗”近期似乎达成了某种同盟关系,两大家族为此制作了代表双方友谊的“电摇开朗症”,发誓要联手消灭所有“电池”家族成员。除此之外,家族之间常常会出现卧底、内奸之类的间谍情节,这让人忍不住感慨当代小学生在互联网上有着强烈的表演欲望。
进一步深入研究后,我还发现这些家族名称的由来大多和短视频平台上流行过的梗有关。比如“开朗的网友”这个称呼,最早源于抖音账号“开朗怪”制作的一系列搞笑视频,他会在视频中称呼提问的网友为“开朗的网友”,还会把其回复写成段子放进视频里。或许是由于他的视频在小学生群体里很受欢迎,于是一些小学生就开始自称“开朗网友” 。
同样的道理,还有现在差不多要被版本淘汰掉的“金钱豹家族”。他们的起源,是曾经非常火爆的金钱豹表情包。由此能够看出,这些互联网老梗,在被成人世界摒弃之后,常常还会在小学生群体里再度火起来,甚至会被当成所谓的家族称呼,助力小学生“拉帮结派”。
当然,如果只是一味追捧那些过时的互联网梗,在评论区发送表情包,留下一些显得中二又幼稚的言论,这些其实还不足以让家长对孩子刷短视频这件事产生警觉。真正让人担忧的,是这些短视频的内容本身。
据我目前所观察到的情形,抖音上那些粉丝动辄十几万的所谓“XX家族总部”,大多实际上是假扮成“自己人”的游戏推广账号 。
他们用“家人”称呼评论区的小学生,借助各种虚构的家族纷争故事,还有颇具煽动性的话语,诱导评论区的小学生去预约并下载视频链接里的游戏。点开这些视频的评论区,能看到那些留言“预约成功”“已下载”的账号,其所有者几乎全是面相稚嫩的小学生。他们或许不清楚这些游戏是否真的好玩,然而,为了所谓的“家族荣耀”,还有一张由“总部”颁发的身份认证,他们依旧会毫不犹豫地点进那些链接。
甚至有时候,这些账号会开直播,主动拉小学生进来一起语音打游戏。我大致旁听了一会他们聊天的内容,里面有小学生各说各话,他们对脏话和各种互联网梗的接受程度,也超出了我的预期 。
此外,还有一些视频账号,会在发布的内容里,特意添加当下未成年人群体中流行的“暗号”,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与未成年人之间的“联系”,助力自己更快地积累粉丝。
在网络世界的另一端,成年人正遭受着这些小学生“暗号”的困扰。当初小学生对《孤勇者》进行中二模仿与传唱,如今小学生群体里最流行的“电摇”,似乎总会伴随脏话、竖中指等不雅行为出现,这引起了不少网友对小学生模仿短视频内容的反感。
这些背后集中展现出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是如今未成年群体对互联网短视频内容过度接受,并且还过度传播 。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联合伽马数据共同发布了《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我们能看到一组数据,这组数据非常明确,是关于如今未成年人使用手机进行日常娱乐的 。
报告指出,在2022年的时候,我国19岁以下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1.86亿人,这一规模占我国网民总数的17.6% 。其中9岁及以上未成年人手机持有率达到了97.6% 。手机设备实现了普及,这使得未成年人能够更早、更便捷地接触到互联网 ,除了日常学习、社交之外,未成年人主要利用网络来进行娱乐活动 。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未成年人没有树立自身完善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此时他们进行网络娱乐活动,有可能产生沉迷娱乐、接触不良信息等负面事件,所以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已成为所有网络娱乐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此外,报告还指出,新规(即国家新闻出版署于2021年8月30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实施后,未成年人的娱乐行为发生了转移,从游戏转向了其他活动。根据用户调研,目前仍有游戏习惯的未成年人在游戏受限后,常常会把时间投入到短视频和网络视频领域。其中有65.54%的未成年用户,他们把原本用于打游戏的时间,用来刷短视频了。
图源:伽马数据
这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备受关注的社会新闻,其中包含前段时间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过的,幼儿园教授成人口水歌这一事件。
新闻中提及的《黑桃A》,是一首在2021年发行的歌曲,它成为了继《孤勇者》之后,又一首在未成年人群体当中拥有广泛知名度的流行歌曲。但和《孤勇者》展现的热血以及积极向上不一样,《黑桃A》是一首颇为通俗的成年人夜店口水歌,歌词里有“宝贝宝贝我们干一杯”这样露骨低俗的话语,还有“长长的腿一尺八的腰,此刻我只想亲吻你的嘴”这样的内容,这引发了家长对未成年人过早接触这类网红歌曲的担忧。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吃瓜网友们难得和家长们站在同一阵线,纷纷表示这样的歌曲相比《孤勇者》,确实不适合在未成年群体中传唱。不过,有一部分网友直接将炮火对准如今的短视频行业,觉得短视频既“荼毒”了成年人,又“荼毒”了小朋友 。
部分网友和家长们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大家都希望孩子们能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成长,然而实际上,只是一味地堵塞而不疏通,将短视频塑造为新的“精神鸦片”,这样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如同我们小时候流行背着大人偷偷去街机厅打游戏,还会在私底下交换各类漫画、小说,每个时代都有像网络游戏、短视频这样被视作“荼毒”未成年人的娱乐方式存在。即便现在网络社区纷繁复杂,确实需要更正规的管理与约束,然而娱乐本身并无过错,换个角度讲,要是孩子们最后那一丝娱乐空间都被剥夺,这对他们的成长,并非是件有益的事。
最终,未成年人能健康成长,这离不开家长给予未成年人正确引导,离不开学校给予未成年人正确引导,也离不开社会给予未成年人正确引导。家长们若能真正关心孩子,弄清楚孩子每天做出一些奇怪举动的原因,学校若能正确辨别哪些娱乐内容对孩子们是积极向上的,社会若能通过各方协调为未成年群体提供一个更安全无忧的成长环境,那么文章中我们聊到的很多事情想必都能迎刃而解,甚至压根不可能存在。
但显然,我们距离那样的未来,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学生迷惑行为大赏?B站超火的电摇嘲讽,你知道起源在哪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