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一剪梅 一剪梅火到国外,外国人竟用拼音?这背后藏着啥秘密?

更新:05-0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当代著名翻译家朱光潜在谈及翻译时表示,有些文学作品是不可翻译的,特别是诗,认为诗可翻译的人大概不懂诗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很难译成英文,即便勉强翻译,诗歌本身的美感也会完全丧失,并且古文中诸多修辞手法,外国人更是难以理解 。

费玉清演唱的《一剪梅》近期在国外走红,“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这句话,忽然间成为欧美网络上年轻人们最喜爱使用的口头禅 。

外国人直接用汉语拼音来表示,目的是体现“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原汁原味。实际上,来源于宋词词牌名的歌曲名称《一剪梅》,相较于这句歌词,才是真正地令人难以理解。

说起《一剪梅》,不少人脑海里最先出现的,便是李清照的这首相思绝唱 。

一剪梅

宋 李清照

荷花凋谢香气消散,竹席带着秋的凉意,轻轻解开绫罗裙裳,独自登上木兰舟。云朵中是谁寄来书信?雁群排成行飞回时,月光洒满了西楼。花儿自顾自地飘零,水自顾自地流淌,一种相思之情,在两地都引发了闲愁。这种情思没有办法消除,刚刚从眉头消失,却又涌上了心头。

“一剪梅”到底是什么含义?梅花的计量单位为何要用“剪”?而不是用“枝”呢?

其实,这和词牌的来源相关,许多词牌源自一些经典诗词里的语句。比如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里有一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后《忆仙姿》就被改成了《如梦令》。

唐代诗人郑嵎写过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 ,词牌名《鹧鸪天》便是源于此 。宋代词人贺铸悼念亡妻的词作里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所以《鹧鸪天》又叫《半死桐》 。

一剪梅,还有别名“一枝花”“腊梅香”“腊梅春”,其创意源自南北朝诗人陆凯写给好友范晔的一首诗,即《赠范晔》,诗中写道“折花逢驿使,寄予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意思是遇到前往北边的驿使,就折下一枝梅花,让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好朋友 。江南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礼物可以相送,暂且寄去一枝梅花,用来传达春天的消息,同时也捎去我的一片相思之情 。

相隔两地的人常借梅花来传递相思之情,在宋代,人们将一枝称作一剪,一剪梅所表达的含义,便是一枝梅花 。

北宋词人周邦彦所作的《一剪梅》,开篇是“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疏枝,略点眉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那一枝梅花娇美异常,宛如风情万种的美人,斜插在树枝上,恰似眉梢上的轻轻一点,梅花微笑着,在风中翩翩起舞,随风摇动,仿若拍着手在跟人们打招呼 。

周邦彦所写为“一剪梅”,并非“一枝梅”,其借鉴了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创意,寒风裁剪出寒冬腊月的梅花,恰似春风裁剪出阳春二月的柳叶,“剪”字比“枝”字更形象、更生动。

“一剪梅”把动词“剪”进行量化,使其成为名词梅花前的量词,其意思是一束梅花,将“剪”这个动词量化,能让读者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幅梅花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俏丽“剪影” 。

剪一枝梅花放在房间案上静静欣赏,别有一番滋味,《红楼梦》中宝玉访妙玉乞红梅是非常诗情画意的一幕,“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从声调看,“枝”字是平声,“剪”字是仄声,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能体现梅花遒劲的形态、孤傲的性格。

古人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古典文化极为博大精深,李清照的《一剪梅》早就是人们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的经典作品,然而却不知道“剪”字背后有着这般深刻的含义。

【李清照 一剪梅 一剪梅火到国外,外国人竟用拼音?这背后藏着啥秘密?】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薄幸檀郎 齐白石早年木匠出身,画作曾遭冷眼,一只蜜蜂竟值十元? 下一篇:精选240句关于孝的名言,你知道几句能助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