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读书成长故事
故事通常与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关联紧密,他们急切渴望认识自然,于是依据自身情况,想象天地万物如同人一般,具备生命与意志。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名人读书成长故事,仅作参考,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匡衡借光读书
匡衡勤奋好学,然而家中没有蜡烛用于照明。邻家有灯烛,可光亮无法照到他家,于是匡衡把墙壁凿出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投射在书上以便读书。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此人很有钱,家中藏书众多。匡衡前往他家做雇工,且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十分奇怪,询问他为何如此,匡衡回答说:“我希望能获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之后,内心深感感叹,接着便把书借给匡衡让他阅读,就这样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自幼便认真学习,少年时期,他在江南水师学堂念书,第一学期成绩出色,学校奖励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马上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接着买了几本书,还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夜晚觉得寒冷,夜读时难以忍受,他就摘下一颗辣椒,放到嘴里咀嚼,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用这种方式驱寒坚持读书,因为刻苦读书,后来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非常喜爱读书。他读中学时,为争取更多读书时间,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做成了三脚床。每天读书到深夜,疲劳时上床睡觉,迷糊中一翻身,床就向短脚方向倾斜,他会一下子被惊醒,然后立刻下床,继续伏案夜读。天天都是这样,从未间断过。他年年都能取得优异成绩,被赞誉为班内三杰之一 。他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 ,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曾看到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他认为该论文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帮助,便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这篇论文有20多页,他反复念了半年多。由于频繁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跟他开玩笑说,这哪里是念书,简直是吃书。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极为深厚,将书视作生命般热爱。有一回,他的房间着火了,他最先抱起的是书籍,对其他任何东西都不予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差点被烧死。他讲道,书籍一方面启迪着他的智慧与心灵,另一方面助力他在一片烂泥塘中站立起来,倘若没有书籍,他就会沉没在这片泥塘里,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
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居住于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整日专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都不外出,准备了馒头以及辣椒、酱油等佐料,放置在书桌上,饿了就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一阵停一阵,看到精妙之处就大声呼喊:“妙极了!”有一回,看书太过入迷,竟然把馒头伸到了砚台里,又伸到了朱砂盒中,啃了好一会儿,脸上被涂成了花脸,自己却没有发觉,这时一位朋友前来拜访,看到后捧腹大笑,而他还不知道朋友在笑他什么?
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时期,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教书。一年夏天,一回曹禺的家人准备了澡盆和热水,叫他去洗澡,那时曹禺正在看书,十分喜爱舍不得放下,一次又一次推辞,最后在家人的多次催促下,他才一只手拿着毛巾,另一只手拿着书走进内室。过了一个钟头,没见人出来,房里时不时传出稀疏的水响声,又过了一个钟头,情形还是那样。曹禺的家属心中顿生疑惑,他们推开门一看,只见曹禺正坐在澡盆里,他一只手拿着书在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有意无意地拍着水 。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对读书极为痴迷,一旦看书就仿佛沉醉其中。就在他举行婚礼的那天,洞房之中张灯结彩,场面热闹异常。一大早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登门道喜,一直到迎亲的花轿快要到家的时候,人们却四处都找寻不到新郎。大家焦急万分,于是东寻西找,最终在书房里发现了他。当时他依旧身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已然沉浸其中。难怪别人都说他只要看书就会“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方法独特,他拿到一本书后,不会直接翻开从头至尾读,而是先对着书思考一阵,接着闭目静思,他会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好后再打开书,要是作者思路与自己猜想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但节省了读书时间,还培养了自身思维力与想象力,不会让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仅接受过三年小学教育,他勤奋好学,艺术水平达到极高境界,成为知名语言专家。有一回,他想买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所有旧书摊都没买到。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本书,便决定将其抄回来。当时正值冬天,他迎着狂风,冒着大雪,连续十八天每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最终他抄录到了一部十多万字的书 。
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一生都勤奋地学习,到了晚年,他格外喜爱易经,易经难以读懂,学起来颇为吃力,然而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直至完全弄懂,因为孔子生活的时代,尚未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拙又沉重,将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就成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频繁展读书简,次数太多,以至于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创造出了一句成语,这句成语是“韦编三绝”,人们用它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墨池由来
东晋有一位大书法家叫王羲之,他从小就刻苦练习书法。他每次写完字后,都会到自家门前的池塘去洗毛笔。日子久了,那一池清水竟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池塘称作“墨池”。王羲之凭借勤学苦练,最终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
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方面有诸多贡献,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发现了摆振动等时性,发现了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时,十分好奇,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何不沿直线前进?”这类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过多,可他毫不在意,依旧该问就问。
有一回,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前来比萨游历,于是他准备了诸多问题打算向利奇请教。这次情况很好,老师教导不知疲倦,学生便不停地提问。伽利略迅速学会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还深入掌握了阿基米德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的理论。
车胤囊萤映雪
车胤年幼时喜好学习,不知疲倦,勤奋且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做活,到了夜晚就捧起书本努力读书。然而因为家境贫穷,常常没有钱购买油灯,导致书读不成了。他因此非常苦恼。一个夏天夜晚,车胤坐在院子里静静回忆读过的书上的内容,突然发觉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心中忽然有了一个想法,要是将这些萤火虫聚拢起来,凭借它们发出的光,不就能够读书了吗?于是,他动手去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后,把它们放进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然后挂在书桌前。从那以后,他每天都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刻苦地读书。
张曜拜妻为师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叫张曜的武官,因苦战立下功劳,得以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没接受过教育,没有文化,时常受到朝臣的歧视,御使刘毓楠称他“目不识丁”,所以他被改任为总兵。张曜自此立下志向,要努力读书,让自己具备文韬武略。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中便要求妻子教他读书 。妻子表示,要教是可行的,不过存在一个条件,即要行拜师之礼,且需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答应,立刻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向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那以后,但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摆出老师的架势,他便躬身肃立聆听训诫,不敢有丝毫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表示“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戴在身上以自我警醒。几年后,张曜最终成为一个学问极高的人。后来,他在山东担任巡抚时,又有人弹劾他“目不识丁”。于是他上书请求皇上面试。面试结果让皇上和众多大臣都极为惊讶。张曜在山东任职期间,修筑河堤,修建道路,开办厂局,精心制造,做了许多对国家和百姓有益的事情。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范仲淹的读书故事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贫困无依,便改嫁到常山的朱家。他长大后知晓自己的身世,含泪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认真读书,深夜也认真读书。五年间,从未脱衣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昏昏欲睡,就用水浇脸。他常常白天刻苦读书,不吃东西,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就这样,他领会了六经的主要旨意,后来又树立了为天下谋福祉的志向。他时常自己说道:“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华罗庚
数学家华罗庚有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会从头至尾逐字逐句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索片刻,接着闭目静思,设想若让自己写这样一个题目会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要是作者的思路与他一致,他便不再读了,一本通常需十天半月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能读完。
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各个击破”的读书方法。他觉得一本书每读一次,只需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便可;反复去读,就能实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极为丰富,然而人的精力有限,无法一下子全部吸纳,只能集中精力了解某一个方面。若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缘由,那就从这个角度去阅读;要是想探究史实典故,那就换个角度,再次阅读。此方法虽略显笨拙,然而这般读过之后,各个方面均可经受住考验。
【匡衡借光读书、鲁迅嚼辣椒驱寒!这些励志故事你知道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