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本身属于语言范畴,我们务必要多读多做并多练习。然而我们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必背篇目都背不下来,那文言文语感从何而来呢?没做文言文练习,文言知识又从何处积累呢?没对不同类型题目做探究,解题方法又如何总结出来呢?
对于学习方法的问题,不要总是迷信学霸们的方法技巧,那些是很不切实际的,别人适用的方法你未必适用 ,然而,有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只是不能机械地照抄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呢 ?能够帮助你提高成绩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
二
文言文语言特点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来说的。实际上,文言文是从口头语言发展而来的。一般认为,它是以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口头语言作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后来,口语随时代变化不断改变,而文言文越来越趋向于定型。虽说它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不过变化相对比较小 。
这样做有好处,千年之后的人们能顺畅地读懂千年之前的文献资料,能了解古代的社会环境,还能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
有好的方面必然就会有坏的方面,有阴的一面必然就会有阳的一面。于是问题出现了,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以至于文言文成为了一种与口语不同的另外一种语言,这给文言文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这个问题不仅受到现代人关注,古人也曾面临相同困境。然而,翻开史书,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记载:王勃六岁时擅长辞赋,骆宾王七岁就能赋诗,李百药七岁便会写文章,刘慎虚八岁时撰写文章并上书。这是唐代学习文言文的状况,七八岁的小孩子,不但能够读懂古文,还能够运用古文进行写作。并且,这并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难道古人比现代人更聪慧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以近代人物作为例子,康有为七岁就能撰写文章,梁启超六岁学完五经,八岁开始学习写作,九岁就能每日写出千言文章。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并非难事。我们之所以觉得学起来有困难,感到枯燥乏味,主要原因或许是我们没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
看看名家怎么学古文
俗话说,只有跟着厉害的人,才能够成为厉害的人。若想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和窍门,那就得先瞧瞧前人是如何学习的。顺着厉害的人的步伐,看看厉害的人的逸闻趣事,不经意间就能掌握学习方法了。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周振甫先生所著的《怎样学习古文》。这本书毫无枯燥之感,全是经验之谈,并且介绍的皆是大牛们的学习经验。举例来说,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他小时候有着这样的读书经验:
小孩子刚开始读《四书》时,根本不懂,因此老师不会讲解。每天安排一课内容,只教孩子朗读,要求读会之后还要读熟并背诵下来。第二天继续上一课,再次教会孩子朗读,同样要读熟背出。到了一些节日,像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以及年终的大节,都不再授课,而是要复习学过的书,还要背诵。比如在端阳节,需要把之前读过的书全部温习一遍,然后全部背出来。到了年终的时候,需要温习一整年读过的书,并且要全部背出来。到了第二年的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籍之外,还需要背带书,也就是说要把第一年读的书也一并背出来。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这是王力在《怎样学习古代汉语》中提到的。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不会像学习外国语那般困难。然而,因为中国历史悠久,古人与我们相隔甚远,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仍存在一定困难。
第一是读什么的问题。
中国的古书,向来被称作「浩如烟海」,一辈子都读不完。我们学习古代汉语,得有所挑选。上古汉语仅是文言文的源头,故而我们应多读些汉代以前的文章,当然中古和近代的文章也需占一定比例。整部的书没法全读,可以挑选其中的精华来读。
初学古代汉语,应借助现代人编选的本子。首先要熟读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与文言诗。这些是经过审慎挑选的,思想积极健康,其中大部分皆是对后世文言文有重大影响的篇章。其次,若精力尚有富余,还能够选读《古代散文选》(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及《古代汉语》(由中华书局出版)。这两部书分量太重,最好请老师代为挑选一些,不必全读。
刚开始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不应该贪图数量多,不要着急去看《诗经选》《史记选》这类书籍,更没必要把《论语》《孟子》等都通读一遍。因为贪多就会消化不良,这是我们必须要引以为鉴的。
第二,是怎样读的问题。
最要紧的是先把文章看懂,不能浮光掠影地读,不能模模糊糊地懂,而要真懂,一个字也不能放过,绝不能不求甚解,如此,就应该仔细看注解,勤查工具书。
中学语文课本有详细注解,《古代散文选》有详细注解,《古代汉语》等书也有详细注解。仔细看注解,通常就能理解文章内容。有时,每句话都看懂了,却前后连不起来,这时就要请教老师。读文章要顺着次序读,有些词语在前面文章的注解中已解释过,到后面便不再重复。
四
初中生先从课内文言文入手
1、多读。
首先要读准字音,这是学习一篇文言文的起始步骤。生僻字的读音一定要清晰标记,之后开始反复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把握语句的节奏。诸如《三峡》《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等皆是美文佳作,读起来才会有韵味,才能够感知景物的美好。
2、释义。
读熟文言文后,要先梳理一遍文章。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对本文进行对句翻译。我个人建议,拿到一篇古文,不要先去看参考书。不如自己先通读一遍,画出自己迷茫的句子。然后再听老师讲解或者查看课外书进行梳理。
3、情感。
疏通文意,结合课文内容探究文章传达的作者思想感情,这需要了解古文创作背景,且要对作者有所认知。比如《湖心亭看雪》,乍一看是张岱喜爱西湖雪景,正因如此他才会夜里去赏雪。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他跨越两朝,个人经历独特。仔细研读他的作品,结合其经历可知,他的自然情感与其他作者不同。正因如此,在雪夜遇知音后他才会感到欣喜,同时也会有来自亡国之痛的沉思与怀念。
于是,文章内容与作者生活经历相结合,文章情感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这样一来,文章也就不那么晦涩难懂了。
4、笔记。
学习文言文,不可偷懒,手要勤快,做笔记十分必要。学完一篇文言文后,要对其加以整理,重点字词不能遗漏,每句翻译都要梳理,作者情感也需关注。整理过程是对文章内容深加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能回忆课文内容,又能梳理总结所学知识。
5、归纳整理。
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在课堂内的文言文学习方面表现良好,然而一旦面临课外文言文考试,便会感觉难以理解,并且不知道如何答题。实际上,一方面是由于阅读古文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则是不擅长进行归纳整理。
文言实词有其既定用法,文言虚词也有其既定用法,比如在初中学段文言文中,涉及虚词“之”的七种用法,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相关句子,对其进行详细整理,接着进行熟记,等下次再遇到时,就能从这些用法中选择合适的含义。
五
精选课外读物来补充
第一本是四大名著。
中学生一定要读四大名著,至少读一本 。四大名著是用古白话创作的 。但要准确理解古白话 ,它并非当时老百姓的口语 ,而是当时文人之间的一种言语表达形式 。它是古口语和浅易文言文之间的一种语言 ,是半文半白的语言 。阅读这类书籍能增强文言文语感 。阅读难度不大,具有阅读趣味,能在快乐阅读中感知文言文,能在快乐阅读中学习文言文,这样做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我一直认为,要是四大名著只能挑一本给学生读,那么初中阶段,男孩适合读《水浒传》,女孩适合读《西游记》;到了高中,男孩可读《三国演义》,女孩可读《红楼梦》。当然,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理想的情况是四大名著都能阅读,因为它们是经典,是经过数代人挑选出来的,每一部都非常优秀。我这种无奈的选择仅仅是个人的阅读体会 。所以,家长购买这本书时,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四大名著可供选择 ,选一本孩子喜爱的 ,然后买下就好!
第二本是《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由一些人物小故事组成,篇幅短小,内容有趣,文笔很好。有人说,自《世说新语》问世后,它成为历代读书人的必备书籍,是古文人成为文人的教科书。
读《世说新语》,能够了解古文人的风尚。后世文人在日常行为方面,在言语表达方面,或多或少都有学习模仿《世说新语》中文人的取向。读《世说新语》,实际上是在读古文人的脾气秉性,读他们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知晓这些东西多了,对准确理解文言文内容情思是有帮助的。
第三本是《史记》。
这本几平不用介绍,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学生读《史记》有至少三个作用,其一,能了解历史,积累史料与素材;其二,可以学习语言,《史记》语言简洁却生动传神,其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都被后世史家和文学家模仿,甚至时至今日,有人提到《史记》,仍说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其三,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史记》是公认的经典古文言书籍,还被后世模仿 。所以,要是能读懂《史记》,那么大多史传类文言文都是可以读懂的。而且,从高中阶段应考的角度来看,考场中的文言文大多都是人物传记。既然《史记》上的文章都能够读懂,那么应对考试中的小传记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第四本书《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所选的文章,时间跨度上起先秦,下至明末 。这些文章是200多篇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小短文 。它们从多个角度展现出中华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也展现出中华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 。《古文观止》是在广博的中华文海中撷采的古文 。这些古文最为绚丽 。最有价值 。最具代表性 。是精美的古文 。
语文最难的三大块是古诗文、现代文阅读以及作文,搞定这三大块,孩子就能成为优等生,我会用最少的课时助你拿高分,我是专注语文研究的一儒老师,有语文疑问可私信交流。
【文言文学习连必背篇目都搞不定?语感、知识、方法从哪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