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胡同撞个满怀,京城邀你赴一场春日之约
四月的北京,柳絮儿在空中打转,随后落在故宫的红墙根下,前门大街的糖葫芦摊儿散发着甜香。就在这春意浓郁之时,北京国际电影节送来一封“请柬”,这“请柬”并非让你规规矩矩地看电影,而是邀请你推开大银幕,一脚迈进光影中的烟火人间。
今年电影节有新玩法,文旅局推出12条“跟着电影逛京城”的路线,其中包括姜文镜头里《邪不压正》的钟鼓楼,冯小刚《非诚勿扰2》中葛优舒淇漫步的慕田峪长城,以及《霸王别姬》里蝶衣走过的杨梅竹斜街,这些景点被串成了故事线 。听说有位老影迷特意从南京赶来,他举着《城南旧事》的剧照在南锣鼓巷比对,他说:“您瞧,这石墩子还和电影里一样,只是当年蹲在这儿看骆驼的小英子,如今该是白发苍苍喽。”
更让人感到温暖的是,手里拿着电影票根的游客,能够在胡同民宿里喝到与贵妃同款的茉莉花茶,还能在亮马河的游船上,一边听着《北京爱情故事》的主题曲,一边欣赏霓虹倒影。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呢?这分明是能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生活这部电影的主角 。
最好的旅行,是让风景住进心里
以前看电影,看的是别人的故事,如今踏上电影之路,感觉就如同与老朋友再次相逢。
上周我前往大栅栏踩线,碰到一对银发夫妻在丰泰照相馆前翻看老照片。老爷子指着1905年《定军山》的剧照笑了,说道:“当年我爷爷在这儿看过戏,没想到百年后我还能摸到这老砖墙。”就在那一刻我突然领悟,所谓文旅融合,并非生硬地贴标签,而是如同熬一锅老汤,要把岁月的滋味、人情的温度,用慢火细炖进城市的肌理。
这些年我们见识了太多“网红式旅游”,那就是跟着攻略匆忙去打卡,拍完照后马上就忘掉。然而这次北京却不紧不慢,将电影变成一把开启特别体验的钥匙。您能去故宫东华门外喝咖啡,杯垫上印着《末代皇帝》的台词。在五道营胡同的茶馆里,跑堂的会指着八仙桌说,葛优曾在这儿和舒淇相亲 。这使我回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纳鞋底的活计,奶奶一针一线地缝,把碎布头缝制成新的花样,文旅融合也应该有这样巧妙的构思,要让每个角落都暗藏着能让人会心一笑的铺垫 。
有人讲这是“情怀生意”,我却认为,这是为忙碌的现代人寻觅一处能让内心安定的所在 。
前几日陪着从上海来的朋友,踏上了“中轴线光影之旅”,在景山万春亭观看落日,那落日的余晖如金色熔铸一般。这时,她的眼眶突然红了,说道:“原来《霸王别姬》里程蝶衣所说的‘一辈子’,就是眼前暮色中绵延了六百年的紫禁城啊。”你瞧,真正出色的景致,从来都不是冷冰冰的砖石,而是能使身处他乡的人忽然领悟这座城的性格特点,能让本地居民重新发觉,平日里习以为常的街巷之中,原来存在着那么多动人心弦的过往故事。
不过也得给那股热乎劲儿降降温,别让电影路线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流水席。咱老北京吃涮肉讲究“七上八下”,文旅这锅子也得掌握好火候。听说有民宿把《邪不压正》的拍摄房间炒到了天价,这可就失去初心了。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应该是让打工人在加班后拐进百花深处胡同,听着《老炮儿》的片尾曲,咂摸出“活着就得讲究”的那股劲头。
人生如戏,愿你我都是生活的好编剧
电影散场的时候总会亮起灯,然而这次,北京把片尾彩蛋藏在了胡同的深处。也许在某个槐花纷纷扬扬飘落的午后,您会在鼓楼西大街的咖啡馆碰到捧着《茶馆》剧本的文艺青年,在玉渊潭的樱花树下听到扛着收音机的老大爷哼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插曲。
这个春天,不妨带着电影票当作车票,前往护国寺小吃店,品尝葛优在《甲方乙方》中念叨的“地主家也没余粮”的豌豆黄,前往798艺术区,寻觅《春娇与志明》里香港北漂的爱情。毕竟生活并非快进的电影,那些值得珍藏的镜头,常常隐匿于慢慢行走、细细品味的街角时光之中。
要是为你的北京之行挑选一个电影片名,会是《怦然心动》呢,还是《追梦环游记》?在评论区展示出你的“人生电影地图”,点赞位列前三的送老舍茶馆双人票,别忘了添加一句你最喜欢的电影台词,说不定转角就能碰到对戏的人。
四月的胡同,常有卖茉莉花的手艺人,五块钱一串,别嫌贵,挂在包上,能香一整天,这可是电影里学不到的,“老北京春日限定”。
【四月京城春意浓,电影节邀你闯进光影烟火人间?快来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