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多写妇人与酒?王安石之评竟是浮浅之见?

更新:05-05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王安石评价李白的诗作时说 ,“识见污下 ,十首九说妇人与酒 。” “十首九说”这种说法存在夸大 ,然而仅仅依据诗中较多描写妇女与酒 ,就断定 “识见污下” ,这更是一种浮浅的见解 。李白与酒 ,确实有着不解之缘 ,在太白集中 ,以酒以醉为主题的诗篇随处可见 。饮酒 (还有游仙 )不过是他用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的一种方式罢了 。刘熙载察觉到了李白这类诗的特性,他讲:“太白的诗,提及侠客、仙人、女子、美酒,只是借助乐府的形式罢了。读者倘若将其认作真实面貌,难道不是只看表面吗!”太白诗集中描绘妇女的诗作到处都能见到,数量颇为可观,大约占李白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一。然而这也并非如王安石所说的是他“见识低下”的体现 。恰恰相反,从李白塑造的众多古代妇女形象里,我们能看到他高尚纯洁的心灵。这些古代妇女形象中,最动人的是思妇和弃妇形象。《长干行》中的商人妇就是思妇形象。

开元、天宝年间,是我国封建经济极为繁荣的阶段,杜甫的《忆昔》诗就是对当时农业经济发达状况的形象化表述 。在农业经济繁荣的前提下,商品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国内外商业也因而兴盛,这首《长干行》就是反映这种经济文化背景的作品 。《长干行》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并且“长干”还被用作地名 。长干,位于如今南京市秦淮河的南面,是岗间的平地,官吏和百姓杂居于此。这一带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商人常常在水上过着漂泊的生活,很久都不归来。乐府诗中的《长干行》源自当地民歌,文人的仿作又以这一具体地点作为描写背景。

《长干行》塑造了一位典型的商人妇形象 。它写了她与丈夫从结识到婚后的甜蜜生活 。还写了别后的痛苦 。并且写了她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全过程 。展示了她对幸福与爱情生活的炽烈向往与追求 。通篇是***的自白,亲切自然,有浓郁生活气息,童年时有两小无猜的嬉戏,初婚时有新嫁娘的羞涩与欢乐,婚后有对幸福爱情生活的坚定信念,离别时有对远行人安危的忧虑,独守闺房时凄清,还有热切盼待的心情等,描绘得有声有色,情韵绵绵,十分动人。

这是一首书写女子怨情的诗,诗中间插入了“十六君远行”四句,诗末尾以“相迎不道远”两句作结,似乎感觉与全诗格调不相符合,再经过仔细阅读,便会逐渐领会诗人的用心。经过诗人这样的穿插与安排,读者就能在婉转幽怨中突然感受到一种雄壮美。李白向往不平凡的生活,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大多奇险雄伟,这种穿插与安排也是李白作风自然的体现。瞿塘、滟滪、长风沙均为地名,穿插的四句诗如实描绘了经商入蜀的道路,设想丈夫远行,存在风波之险,也有行役之苦,从中暗示出一种壮烈的气氛。结尾两句表示,我要前往遥远的长风沙迎接你。“不道远”意思是不知远,也就是不顾远,长风沙在如今安徽安庆市东。陆游《入蜀记》记载:“自金陵至长风沙七百里。”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在描绘壮阔气氛,以此映衬女主人公热切想望之情。

李白创作的乐府诗,有的是单纯摹拟乐府旧题,有的虽用旧题但有变化有创新,这些全都体现出他独特的风格特征,有着崇闳的气象,有着浓郁的民歌气息,还有着完美的意境。从这首《长干行》也能够得到印证。

黄山谷说,《太白集》中有《长干行》两篇,“妾发初覆额”这一篇,是真正李白的作品;“忆妾深闺里”这一篇,是李益尚书所作……李白性格豪放,是人中凤凰麒麟,就好比出生在富贵人家的人,即使醉了在昏暗之中说梦话、说些没有意义的话,终究也不会发出寒酸卑微的声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引)

古秀,真汉人乐府。(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

“蝴蝶”二句,是凭借所见到的景象引发感慨。长风沙在舒州,从金陵到舒州有七百多里,这是说迎接的路途非常遥远。(沈德潜《唐诗别裁》)

【李白诗多写妇人与酒?王安石之评竟是浮浅之见?】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儿童绘本故事(幼儿绘本故事3 下一篇:2002年购入的这本书,如今再读竟有这般况味?讲给学生超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