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你真的懂得这首词的深刻内涵吗

更新:05-06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少年时期未曾体会忧愁的苦楚”,紧接着便是“却对高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首诗篇收录在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书中。

少年不识愁滋味全诗及翻译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少年不识愁滋味赏析

全词通过追忆往昔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反衬出“如今”对愁苦之味的深刻体会,然而却难以言表,生动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上的转变。

这首词在情感思想层面,其开篇“少年不识愁滋味”一句,实为上阕之灵魂。辛弃疾,生于中原沦陷之地。在其青少年时期,他深受北方民众英勇抗击金兵的精神所激励。他不仅自身具备抗金复国的勇气与智谋,更坚信中原有望光复,金国侵略者终将被驱逐出境。因此,他对“愁”一无所知,“爱上层楼”,在作者年轻之时,对忧愁的含义一窍不通,因而热衷于登楼观赏。唯有在未谙忧愁真谛之时,他才有兴趣攀爬高楼,模仿那些前辈文人墨客,抒发所谓的忧愁情怀。然而,到了下片,笔锋一转,转向了当下,着重描绘自己此刻的愁绪。这反映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历日益丰富,对于“愁”这个字眼,他有了深刻的感受。作者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投身于南宋的怀抱,原本期望能与南宋的统治者并肩作战,共同复兴国家的大业。然而,南宋的政权并未给他实现报国之志的机会,反而使他遭受了被剥夺官职、闲置在家的命运,“满腔忠诚与愤怒,无处得以抒发”,他内心的苦闷与痛楚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复杂的情感,都在“尽”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它承载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得整篇词作在思想情感上实现了重大的转折。

有人指出,鉴于那时投降派掌握了朝政大权,表达此类情感实属禁忌,再加上辛弃疾被贬流放、辞去官职的境遇,他的满腔忧愁唯有寄托于对天气的感慨——“却道天凉好个秋”作为结语。然而,在我看来,这固然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一个因素。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或许还是源于辛弃疾内心的情绪所决定的。

真正的痛苦难以言表,一旦感受到了真正的痛苦,人们便不再愿意将其倾诉。若能开口表达,或是登高远望以抒发情感,这表明痛苦尚不至极,至少痛苦尚能被道出。然而,当真正领略到痛苦的时刻来临,即便登高望远,面对亲朋好友,或许也只能吐出一句:“今年的秋天特别凉爽。”古时的文人志士们往往如此,或许在动荡的年代里,他们报国无门,便通过撰写文章来宣泄内心的情感。然而,这些文章都是在他们尚有生机、抱有希望之时创作的,期望自己的文字和歌声能够引起大众,甚至当权者的关注与警醒。因此,他们在作品中强调了痛苦之情。在彻底陷入绝望之际,他内心的愁绪积聚,迫切地想要向他人倾诉,寻求同情与慰藉,然而,一想到朝廷的昏庸与黑暗,明白即使倾诉也无济于事,便将话语咽回。这“欲说还休”四字,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挣扎,悲愤与忧愁之情显露无遗。自觉言语无力,心中满是无奈,千般忧愁都凝聚在胸中,张了张嘴,最终只能聊聊天气而已。

在词句的运用技巧上,作者不仅对上下两段进行了细致的对比,更显著地表现在对重复句式的运用上:即“爱上层楼”与“欲说还休”的复现。在上一段中,“爱上层楼”的前一个词句是上一句的结果,而后一个则是下一句的起因,它不仅避免了常见的泛泛而谈,而且巧妙地将上下两句紧密地串联在一起。下片中的“欲言又止”亦具此效,不仅与上片的“登高望远”形成巧妙衔接,而且“欲言又止”四字反复出现,概括了前文所述的“尝尽忧愁滋味”,同时通过反复句式增强了“苦涩无处倾诉”的氛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忧愁情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你真的懂得这首词的深刻内涵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公主睡前故事大全(公主睡前故事大全100个免费听) 下一篇:哇!托里县第一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小学生着传统礼服拿竹简太惊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