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居家办公疏忽女儿,她连说多个‘再也不’,我该如何弥补?

更新:05-06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疫情期间,我始终在住所内远程工作,这导致我对女儿的关注不够,有时甚至完全无暇顾及她。

某日,我正对一份计划进行修订,恰逢女儿跑来嬉戏,我无意中轻轻将她推开。

这下可惹了大麻烦!她用力敲击着键盘,动作激烈,同时怒气冲冲地骂道:“我要把你的电脑砸个稀巴烂!”

我更烦躁了,脱口而出“你敢打死我的电脑我就打你!”

她的泪水迅速夺眶而出,但她仍旧固执地宣称:“你这个坏妈妈!从今往后,我再也不想和你一起玩耍了!再也不想和你亲密接触了!再也不想和你同床共枕了!更不会让你享用我的零食了!还有……”

她列举了许多今后不再与我共同参与的活动,目睹她眼中含泪的模样,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愧疚感。

这些狠决的话语,何尝不是她内心情绪的释放?

她责怪我未能关注到她的感受,而她又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最终只能以这种让人望而却步的姿态来传达她的不悦。

我心疼地抱抱她,她一边抽泣一边说:“妈妈……陪我玩……”

(3)模仿大人

闺蜜的儿子也爱说脏话,为此她没少跟老公吵架。

比如,儿子不小心打翻饭碗,一句“我靠!”脱口而出。

用彩铅画画,太用力折断了,竟然来了一句“他妈的!”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吹了空调后竟然患上了感冒,奶奶好心给他喂药,他却不愿意喝,甚至恶言相向:“你这臭奶奶,真是让我烦透了!”

闺蜜刚批评了儿子一句,他又说:“屁妈妈,我要爆了你!”

哎呀,真是的!他老爱说“他妈的”、“我靠”这类话,尤其是在玩游戏的时候更是如此,结果儿子不知不觉中就跟着学了不少粗话。

《儿童行为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孩子们所说的脏话,并非他们独立发明,通常情况下,必然存在一个模仿的来源。

六岁以下的孩子,与家人共度的时间最为频繁,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孩子效仿的榜样。

此外,部分动画作品和电视节目可能含有不雅言辞,这些也可能成为孩子学习脏话的途径。

03

孩子说脏话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针对“你若对孩子说脏话,你将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家长,即86%,倾向于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而仅有7%的家长认为,应当让孩子远离那些不文明的语言环境。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明确指出,教育孩童的过程必须顺应其身心成长的自然规律以及相应的年龄特点,若违背此原则,难免会引发诸多不良的后果。

教育孩子,绝不能靠单纯的惩罚。

对于那些喜欢说脏话的孩子,若惩罚措施不恰当,他们很可能会养成不良的说话习惯,这不仅会阻碍他们语言能力的提升,还可能对将来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不妨试试这样做:

(1)不要大惊小怪,以平常心对待

林怡,一位早教领域的专家,指出:“孩子说脏话或恶言相向,往往只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短暂现象。若我们对此不予理会,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并适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快会发现这种行为并无趣味,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逐渐停止。”

六岁以下的孩子尚未形成对文明礼仪的认识,他们最初说出脏话仅是出于好奇,有时还会带着笑容,仿佛在轻声问候:“嗨,你好吗?”

一旦家长行为异常,孩子对说脏话的兴致便会急剧上升,越是禁止,他们越想尝试,甚至把说脏话当作一种娱乐活动。

所以,当孩子说脏话时,与其批评甚至打骂,不如以平常心对待。

孩子若发现父母对粗俗言语并无异常反应,便会逐渐对这类言语失去兴趣。

必须明确,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若孩子屡次触及我们的忍耐极限,务必让他意识到:言辞粗俗乃为人所不齿。

你可以这样告诉他:“你的言辞让我感到不悦,若你继续如此,我将不再与你交往。”

让孩子亲身感受被孤立的滋味,他们便能领悟到,言辞粗俗会导致朋友离他而去,进而学会自我克制。

(2)用更有趣的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闺蜜儿子说脏话时,孩子姥姥是这样引导的:

儿子跟着父亲感叹“我靠”,姥姥好奇地问:“‘靠’是什么意思?难道有那么大?我们何不说‘我的天哪!’听起来是不是更有力?”

儿子口中吐出“屎粑粑”,姥姥接着说:“这东西是黄色的哦!咱们来想想看,还有什么东西是黄色的?比如香蕉、梨,还有你那辆小汽车,还有艾莎公主的金发……”

儿子喊了声“屁姥姥”,她便笑着问:“你清楚屁的模样吗?我给你讲一个关于屁的故事吧!”

随后,我启动了凯叔的儿童故事应用,搜索到了一篇名为《呀!屁股》的故事,并开始播放给小孩子听。

不知不觉,闺蜜儿子就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忘了脏话。

简•尼尔森,作为正面管教体系的创始人,曾明确指出:孩子唯有置身于一种既温和又坚定的环境里,方能够习得那些对他们一生有益的社会与生活技能。

以和善、充满爱意的言辞对待孩子的举动,孩子便会习得同样和善、充满爱意的交流方式。

以惩戒手段对待孩子的所作所为,孩子可能会仅仅记住惩戒本身,亦或是愈发觉得那些不雅言辞有趣,而唯独未能掌握更恰当的沟通方式。

(3)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

网上曾广泛传播一篇名为《脏话风波》的作文,内容揭示小学生中脏话使用现象十分普遍。

调查显示,在作文中提及的班级里,有27名小学生承认他们使用脏话的行为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儿童教育领域的专家孙瑞雪指出,孩子们对于词汇的理解与运用,主要源自于成人,来源于日常生活,尤其是来自于父母的教导。

因此,家长们应当率先垂范,率先摒弃言语粗俗的恶习,从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清雅的语言氛围。

同时,帮孩子过滤掉一些不好的动画片、电视节目等。

若孩子周围的长辈普遍采用礼貌的语言交流,那么孩子的文明素养也不会相差太远。

(4)倾听孩子的心声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中提到,每一颗心灵都渴望被爱,都应得到温柔的呵护,都应享有宽容与理解。每个孩子都源自一片纯净无邪的天地,理应成为世间备受珍视的瑰宝。

无论孩子说“妈妈我爱你”,还是满嘴说脏话,我们都爱他。

爱孩子,不仅要关注他说了什么,还要体察他没说出口的小情绪。

当孩子任性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他最需要爱和陪伴的时候。

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吧!

理解孩子心中那未能说出口的愿望,洞察孩子话语背后隐藏的含义,这成为了每一位父母终身需要学习和实践的任务。

李核桃,一位社科图书的编辑,正行进在婚姻的征途中,同时也在努力解开育儿的奥秘。

【疫情居家办公疏忽女儿,她连说多个‘再也不’,我该如何弥补?】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山雨欲来风满楼’与‘黑云压城城欲摧’为何能引发强烈共鸣? 下一篇:奥云科技出品的蒙古文输入法完美运行?这些功能太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