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乃晋代书圣王羲之在浙江绍兴兰渚山脚下,以文会友之际,挥毫泼墨,创作出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杰作。此作品亦被称作《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以及《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癸丑年,春末初时,众人齐聚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仪式。众多才德兼备者纷纷到来,不论年纪大小,都汇聚一堂。此处山峦起伏,林木茂盛,竹子修长;清澈的溪流湍急,环绕在四周,人们将其作为流觞的曲水,围坐其旁。虽然没有丝竹管弦的盛况,但举杯吟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内心的深情。
那日,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和煦的微风轻拂,抬头仰望浩瀚无垠的宇宙,低头观察繁多丰富的万物,因此得以放眼远眺,尽情舒展胸怀,这样的体验足以极大地满足视听之乐,实在令人感到愉悦。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生中或是在怀抱中寻求感悟,于室内领悟言语;或因寄托情感,超脱于形骸之外。尽管兴趣和选择千差万别,性情静躁各异,但当他们对所遇之事感到欣喜,暂时得到满足,自感快乐而满足,却未曾意识到老去的脚步正在临近。等到对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厌倦,情感随着境遇变迁,感慨随之而生。曾经所喜悦的事物,转瞬间已成为过往,却依然无法不因此而引发心中的感慨。何况人生的长短随命运而定,最终都将走向终结。古人曾说:“生死之事,实为重大。”怎能不感到痛心呢!(曾不知老之将至 一作:不知老之将至)
每当阅读前人因感慨而引发的思绪,若与己心相契合,无不面对文章而感慨叹息,难以将其情感领悟于心。固然深知生死只是虚幻,将彭殇之死视为荒谬之举。后人看待今人,就如同今人看待古人。可悲啊!因此,我详细记载了当时的人,记录了他们的言论,尽管时代变迁,世事迥异,但引发感慨的原因,其情感表达却是一致的。后来的读者,也必将对这种文化产生共鸣。
兰亭集序翻译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年,阳春三月之初,我们相约于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共同举办禊礼。众多才德兼备的贤士和杰出人才云集于此,不论年龄大小,老少咸集。兰亭之地,群山巍峨,林茂竹密;清流潺潺,环绕亭侧,映衬生辉。我们引水成渠,环亭而设,用以漂传酒杯。围坐曲水之畔,纵然无丝竹之盛,然举杯吟诗,亦足以畅怀抒发心中深藏之情。
那天,天空湛蓝,微风轻拂,仰望辽阔的苍穹,俯瞰大地丰富的景象,这既能够放松视力,拓宽心胸,又足以带来极致的视听享受,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
人们在交往中迅速走过了生命旅程。有些人会在屋内畅谈他们的远大志向;有些人则将自己对所爱之物的情感寄托其中,无拘无束,过着放纵不羁的生活。尽管他们的兴趣各异,宁静与喧嚣各具特色,然而当他们遇到令自己愉悦的事物时,便会瞬间感到自豪,体验到快乐与满足,竟未察觉到衰老的临近。当对心爱之物产生厌倦,心境随现状波动,感慨油然而生。往昔所爱之物,转瞬即逝,尚且令人心生感慨,更不用说寿命长短,全凭自然安排,终将归于消亡。古人有言:“生死乃大事也。”怎能不令人悲从中来?
每当目睹前人因事感慨,其缘由与我心中所感竟如出一辙,面对他们的文章,我无不感慨叹息,内心却又难以言明。固然深知生死不能等量齐观,长寿与短命亦不可相提并论,纯属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恰如今人审视前人。这真是令人悲哀啊!因此,我逐一记录下那些与会者的名字,并将他们创作的诗篇一一记录下来。即便岁月更迭,世事各异,然而激发人心情感的缘由,以及他们的思想与趣味,依旧保持一致。未来的读者,亦会对此次聚会的诗文产生共鸣。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这些知识你知道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