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到黄初年间诗歌黄金时代?曹氏父子功不可没

更新:05-07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白马篇赏析三

汉献帝建安至魏文帝黄初年间,即196年至226年,这段时期被誉为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得益于曹氏父子的推崇,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传承与光大。众多诗人历经战乱,目睹苦难,却勇于直面现实,他们不仅将社会真实面貌描绘于纸上,更融入了自身的真挚情感。在这个时期,最具价值的文学作品不仅包括了那些描绘战争与人民疾苦的作品,还涵盖了表达对国家贡献壮志的理想与抱负的篇章。其中,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堪称此类作品的典范。若将《龟虽寿》视为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那么《白马篇》无疑就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曹植,字子建,乃曹操的第三子,生于动荡的年代。自幼便随父亲四处征战,足迹遍布南极赤岸、东海之滨、玉门关外以及北方的玄塞之地。自东汉末年国家分裂、地方割据以来,为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献身的理念,始终是那个时代的最强呼声。时代的呼唤与曹操征战南北、怀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所熏陶,共同孕育了曹植“竭尽全力为国家,惠及百姓”的理想。这一理想塑造了他既具有爱国情怀又具备爱国才能的英雄形象。正如金代作家元好问所言,真正的诗歌应当是诗人“心声与心画”的真实写照。《白马篇》堪称曹植的“心灵画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为国家建立功勋和事业抱负的深切渴望与美好向往。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伊始,两句便构成了第一层意境。"战马披金笼,疾驰西北方",这匹白马,其金色的笼头熠熠生辉,朝着西北疾驰而去。首句虽未直接描绘人物,但人物形象却跃然纸上。此处运用了借代与烘托的技巧,以马代指人,用马的雄壮来衬托人的英勇。在古人心中,白马不仅象征着能征善战、肩负重任的特质,更寓意着坚定、忠诚、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曹植,这位生于乱世、长于军旅的才子,心怀大志,渴望在明君的时代展现自己的才华,于圣明的世道建立功勋。以白马象征他心中的理想少年英雄,这样的比喻再恰当不过。而“连翩西北驰”这一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军情的紧迫,营造出了浓厚的战争氛围。

询问何人子弟,接下来的十二句诗构成了第二部分。正如前面所述,诗歌一开始就描绘了军情的紧迫,然而随后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形式进行转折,以舒缓的笔触描绘了这位白马英雄的形象,从而在诗歌节奏上形成了一种张弛有度的效果。幽并指的是幽州和并州,这两个地方曾是燕、赵的旧地,自古以来就盛产慷慨悲歌的豪杰。诗中将这位白马英雄称为“幽并游侠儿”,以此来展示他深厚的背景和根基。古时流传着“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名句。那位“少小离乡”的英勇骑士,即便历经沙场磨砺,也能在边塞之地声名鹊起。究竟缘何?诗人随即便满怀激情地描绘了英雄那出神入化的武艺: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自幼便握持良弓,意指他时刻都将弓箭随身携带;他所射之箭,密集而快速,犹如连绵不绝的流星。这两句描绘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刻苦磨练骑射技艺的情景,彰显了他精湛的武艺非一日之功。紧接着,文中便展现了他卓越的骑射技巧:无论是左右开弓,还是仰射俯射,无论动静之间,箭矢从未有过空发。他的敏捷程度超越猿猴,勇猛之势堪比虎豹与蛟龙。诗人运用精炼的文字、细腻的描绘技巧,生动具体且概括性地阐述了这位英雄非凡的出身和卓越的才能。这不仅揭示了这位白马英雄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为何能在沙漠中扬名,同时也为后续讲述他的英勇事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边城多紧急"及其后的六句,构成了文章的第三部分。此处段落与开篇“连翩西北驰”紧密相连,不仅构成了“西北驰”的缘由,亦是其延伸。内容上,它通过将人物置于艰苦的战争背景中,来塑造其形象。“边塞城池屡次响起警报,敌骑频繁侵扰边境。”“北方传来的插羽急报,英勇骑士立刻策马攀上高堤。”仅用四句二十字,便生动刻画了英雄心系国家危难的豪迈胆识。面临边塞的危急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义无反顾,立刻投身战场。"长驱直入敌阵,左顾右盼威震鲜卑"这两句,正面展现了人物的勇猛。"蹈"、"凌"二词,生动地体现了他傲视敌人、不被敌人所屈服的英勇气魄。这两句在篇章结构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们不仅是对前文描写的合理总结,同时也为下文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此处乃最末一层。意指置身于刀光剑影的沙场,岂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又怎会有心顾及父母妻儿的情感?一旦名列勇士之册,踏入军旅之列,心中便不应存有私心杂念,而应时刻准备为国家献身,视死如归。这不仅体现了诗篇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也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们高尚精神境界的揭示与颂扬。对于一般的叙事诗来说,只需将诗中主人公的始末事迹阐述明白即可,无需额外添加评论。然而,在本诗中,这段评论却是不可或缺的。通读全诗,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诗人在层层递进的铺陈描绘中,内心的情感逐渐高涨,直至最后变得波涛汹涌,"情感深藏于内心,却通过言语表达出来",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倾诉。这完全是诗人内心声音的真实流露。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阅读时不仅没有感到空洞无物,反而觉得每一句话都充满真挚,触动心弦。

曹植在其作品《与杨德祖书》中曾言:“民间巷议,不乏精华;车辕吟唱,亦合风雅。”此语表明他对民间歌谣极为重视。《白马篇》这首诗,既保留了民间巷议和车辕吟唱的纯朴风格,又展现了绚烂的文采,因而塑造了一种既刚健又质朴的艺术特色。清代学者方东树评价这首诗时称:“诗中奇警之处颇多”,并认为此篇与屈原的《九歌·国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评价甚为精准。此诗的节奏起伏有度,篇章布局跌宕起伏,令人惊叹不已。其语言同样独具匠心。比如,“木苦矢何参差”中的“参差”,原本只是形容物体长短不一的普通词汇,但在此处却展现出别样的韵味,使得平凡的字眼焕发出光彩。它生动地描绘了射出的箭矢纷纷飞驰,连绵不绝的景象,如此形象的表达,似乎难以寻觅更恰当的词语。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意指篇尾所赞颂的勇士们“舍身救国,视死如归”的壮烈精神,与屈原在《国殇》篇尾所赞颂的保家卫国英雄的“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爱国情怀相承相续,共同构成了对爱国英雄的深情颂扬。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言:“诗歌之本,在于情感,语言为枝,声音如花,思想为果。”其意即诗歌应根植于情感,以语言为载体,以声音为表现形式,以思想为实质。曹植在其创作的角色中,融入了自己的高尚理想和充沛热情,同时亦能从前贤佳作及民间歌谣中汲取思想与艺术的滋养,正因如此,他塑造了“白马英雄”这一经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建安到黄初年间诗歌黄金时代?曹氏父子功不可没】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西部故事 山东志愿者进疆全记录!军训伙食超棒还免费?你敢信 下一篇:公务员考试重要信息发布平台西部故事网,报名流程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