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期的「建安时代」被誉为文学繁荣的时期,其中曹植声名显赫,评价颇高,甚至东晋时期便备受推崇。然而,曹植并非有意投身文学,他与其他贵族子弟一样,渴望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然而,在政治斗争中遭遇失败,他只得将满腔的悲愤倾注于笔端,最终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曹植在诗歌、文章和赋作方面均有出色表现,其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以曹操离世、曹丕继位为界。在他政治生涯步入低谷之后,他所创作的作品尤为受到赞誉。
《白马篇》是曹植早期创作的诗作。此诗多方位刻画了一位武艺超群、忠诚于国家的白马勇士形象,亦可视作曹植内心所向往的理想,他渴望为国家出力,捍卫疆土,堪称少年英雄的「理想之歌」。全诗共计二十八句,每句均为五言,整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一匹装饰着金色笼头的白马在西北地域屡次奔腾疾驰,尽管并未直接提及骑手,但单从马匹的非凡表现,便足以想象那位骑手必然英姿飒爽。紧接着,通过设问的方式,直接揭示了人物的身份,原来这是一位游历于幽幷地区的侠客。幽州与并州地处现今的河北、山西区域,曾是战国时期燕、赵二国的领土,历来盛产游侠豪杰。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设有《游侠列传》专篇,而曹植亦对这些英勇之士怀有深深的敬意和向往。
第二节中,前两句描绘了这位游侠的出身与成就,他自幼便远离故土,在毗邻沙漠的边塞之地赢得了声誉。接下来的八句则详细描述了他的武艺。他日以继夜地携带弓箭,骑射技艺高超,能够左右开弓,身手灵动胜过猿猴,勇猛果敢,犹如豹子和龙。对于侠士而言,武艺至关重要,若非真才实学,仅有满腔热血亦难以行侠仗义。此处所描绘的游侠,其武艺堪称超群,然而若想被誉为真正的英雄,似乎仍有所欠缺。
诗篇的第三、四节描绘了真正的英雄豪杰和热血男儿的形象。第三节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游侠在沙场上的英勇事迹,共有六句描述。其中提到边塞地区时常响起紧急的警报,外敌军队频繁地蠢蠢欲动。游侠接到来自北方的紧急文书后,立刻骑马奔赴前线参战。他勇猛地直捣匈奴军营,并成功击败了鲜卑族。
本节篇章描绘了游侠以生命捍卫国家的伟大精神,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展现出高尚的人格。全文分为八段,详细描述了游侠为保家卫国,不惜一切风险,置身于刀光剑影之中,甚至对家人也难以顾及。诗中言明,一旦投身国家事业,个人私事便不再重要,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共同应对国家危机,视死如归。在汉末建安时期,北方的强敌匈奴和鲜卑频繁侵扰边境,曹操曾亲自率军迎敌。曹植青年时期目睹此景,心中油然而生保卫家园、誓死奋战的豪情壮志。在创作描绘英雄人物的作品时,他不仅要求人物武艺超群,更强调他们应怀抱崇高的理想,致力于保卫国家,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大义之上。这些作品反映了曹植年轻时期的理想追求,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曹植的诗歌作品以五言诗为主流,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尽管他的创作并未如南北朝诗歌那般过分炫耀技巧,却显然在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上比前辈们运用得更为丰富。在《白马篇》这首诗中,曹植巧妙地运用了铺陈手法,细致描绘了白马英雄的英勇姿态和远大志向。铺陈,这一手法在汉乐府诗中颇为常见。比如,在诗中对游侠武艺的描写,他从左右、上下等多个角度进行铺陈,生动地展现了游侠在骑射方面的全面才能。在诗篇的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抒发了对游侠的敬佩之情,并运用了铺陈的手法,连续八句,反复吟咏,赞颂游侠舍弃个人安危,以生命报效国家的崇高情操和视死如归的伟大品质。诗中亦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如「伸手摘飞鸟,弯腰散马蹄」,「敏捷胜猴猿,勇猛如虎豹」,「长驱直入击匈奴,左顾右盼欺鲜卑」。这些独特的写作技巧,无疑为六朝诗歌,乃至唐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曹植在众多同代诗人中堪称翘楚。他的诗作情感真挚而强烈,笔触刚劲有力,充分展现了建安诗风中“雅好慷慨”的风格;同时,其作品亦展现出丰富的修辞技巧和璀璨的文采。特别是在他后期的作品《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等中,他的成熟风格和独特特色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
【曹植为何无心文学却成大家?白马篇暗藏怎样的理想之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