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原文、注释、译文
《兰亭集序》亦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或《禊贴》,系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乃一篇脍炙人口的书法杰作与散文。本篇汇编了《兰亭集序》的原文、详尽的注释以及翻译,旨在与读者共同品鉴与探讨,愿能为您的阅读与研究带来便利。
正文:
永和九年,癸丑年月,春末初临,众多才俊贤士汇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一同举行修禊仪式。四周翠林环绕,高峰连绵起伏,其间溪水潺潺,映衬左右,众人以溪水为曲水,围坐其侧,共庆欢乐。虽无丝竹乐器奏响,然而在举杯吟咏之间,亦足以畅抒胸中细微情怀。
当日,天空晴朗,气候宜人,和煦的微风轻拂。抬头仰望浩瀚无垠的宇宙,低头细观繁多的万物,如此一来,得以纵情观赏,尽情享受视听之乐,确实令人愉悦。
生命转瞬即逝,宛如流星划过夜空。有的人将情感深藏心底,于私密空间低声诉说;有的人则随心所欲,将自在释放于无垠的天地之中。尽管每个人所选择的道路和所追求的目标各异,有人向往宁静,有人偏爱喧嚣,但在实现愿望的瞬间,他们都体会到了内心的满足与丰盈,以至于忽略了时间的流逝。然而,当日复一日追求的目标逐渐失去吸引力,情绪亦随之发生转变,随之涌上的便是连绵不绝的感叹。那些曾引以为豪的成就,转瞬间便成为了过往,不可避免地唤起无尽的回忆。更不用说,生命的长度终将随着自然规律而确定,最终归于消亡。古人有云:“生死乃人生之重”,这怎能不让人深感痛心!
每当我阅读前人抒发感慨的缘由,若感觉与己心有共鸣,无不面对文字而感慨叹息,难以将其内涵深藏于心。固然明白生死只是一场虚无,将彭殇等视作妄为。后人看待现在,正如现在的人看待过去,实在令人悲哀!因此,我依次记录当时的人,记录他们的言论,尽管时代变迁,事情各异,但引发感慨的原因,其情感却是相同的。未来的读者,也将对这种文化有所感触。
注释
会稽,古称郡名,涵盖了现今浙江省西部以及江苏省东南部的一部分区域;山阴,即今日的浙江绍兴。
修禊活动,即进行禊礼,乃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即魏朝以后规定的三月三日,人们纷纷聚集在水边,尽情嬉戏并洗涤身体,旨在驱除不祥并祈求福祉。实际上,这亦是一种古人的春季游赏活动。
③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以木质酒杯盛满美酒,置于蜿蜒曲折的水流之中,任其随波逐流。当酒杯恰巧停留在某位宾客面前时,该宾客便举杯畅饮。此种做法,乃古时人们用以增添酒宴乐趣的一种传统习俗。其中,“流”字在此处为使动用法。
⑤丝竹管弦之盛:丝竹管弦,泛指乐器。盛,演奏音乐的盛况。
⑥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⑦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⑧所以:用来。
⑨信:实在。
夫人之间相互交往,共同度过了一生:彼此间的相处,如同俯仰之间,夫字在此处起到引导下文的作用。相与,意指相处或交往。俯仰,比喻时间的流逝,上下级之间的互动。
(11)取诸:从……中取得。
悟言,即坦诚的对话。《晋书·王羲之传》与《全晋文》中皆记载为“悟言”,其中“悟”字与“晤”字相通,意指心领神会的深刻言辞。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它指的是面对面的交谈。
依恋于所钟爱之物,心灵得以自由翱翔于躯体之外;借助这些所好之物,寄托情感,无拘无束地表达内心所感。依随,如同依赖。寄托,指心灵的依托。所爱之物,即个人所喜好的事物。放纵,形容行为不受拘束。形骸,指的是人的身体或形体。
趣味与舍弃各不相同,千变万化的喜好,各有各的偏好。喜好,是指选择;舍弃,则是放弃。千差万别,形容的是众多事物间的差异。
所追求的目标一旦感到疲倦,便是对那些曾经钟爱或取得的成就产生了厌倦情绪。这里的“之”指的是前往或达到的意思。
(16)向:过去、以前。
岂不因它而激发起内心的情感?其中“由”字相当于“犹”,用于反问;而“以”字则表示“因”。
符契,亦称契,系古时一种信誉凭证。其制作方法是在其上镌刻文字,然后将其一分为二,双方各持一半,以此作为证明。
(19)喻:明白。
固然,把生死等同起来是极其荒谬的说法,把长寿和短命看作毫无区别则是无稽之谈。"固"字在这里指的是自然和必然,"一"和"齐"分别代表等同和同等,都是动词的用法。"虚诞"一词用来形容这些观点的虚假和荒唐,而"殇"专指那些早逝的人。"妄作"则是指这种观点的虚幻和错误。庄子认为,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阐明生死与寿命长短之间的根本区别,并着重强调对生命的重视以及每个人存在的独特价值。
兰亭集序译文
公元354年,农历癸丑年,正值东晋穆宗永和九年的暮春三月,众多有识之士和贤达之人,不论年纪大小,齐聚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兰亭风光旖旎,四周山岭巍峨,树木葱茏,竹林青翠,溪水潺潺,从亭旁流过,激起朵朵浪花。众人于此举行祭祀、祈福,共谈人生哲理。玉带般清澈透明的水流映入眼帘。于是,我们取这玉溪之水略加调制,使其蜿蜒流淌,围坐四周,将酒杯置于溪水之上,任其漂至谁面前,谁便举杯畅饮。纵然缺少胡琴、笛子、笙等乐器的伴奏,但一杯酒、一首诗,亦足以畅抒胸中之情。那日,天空湛蓝,空气清新,微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远眺天空,那片深蓝的苍穹辽阔无边,令人对宇宙的浩瀚心生敬畏;低头俯瞰山川,林海斑斓,翠竹摇曳,鸟鸣花香,蛙鸣鱼跃,生命的无限活力跃然眼前。无论目光所及,无不激发心中无尽的遐思,尽享视听之盛宴,然而美景实在太多,难以一一尽收眼底。
在世间行走,无论上下级之间,还是同事之间,共事相处,交流互动,方式多种多样。有时在室内促膝长谈,深受教益。有时漫步于名山大川之间,借景抒怀,将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尽管每个人的喜好和性格各不相同,但当遇到心爱之物,将其纳入怀中,心中便充满了快乐与满足。但你可别忘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之将至矣!
当你对往昔所获之物心生厌烦,随着世事更迭,你的心境亦随之变化,内心的思绪也随之涌现。那些曾经钟爱的东西,转瞬间便觉陈旧,难道这还不能激发你内心的感慨吗?更不用说,生命的长度本由天命所定,终有一日,死亡终将降临。古人曾言:“生死乃人生大事。”每念及此,怎能不让人心生悲戚?
每当阅读古人对于人生所抒发的感慨,似乎总能发现共通之处,他们常常在文章中抒发哀思。然而,内心深处却始终未能完全理解这其中的缘由。当然,我明白一点:声称生死无别那是谎言,说短命与长寿无差那是谬论。
后来的人们看待我们今日的境遇,就如同我们当年审视古人的生活一般,感慨人生短暂,光阴似箭,真是令人唏嘘不已啊!
因此,为了缅怀此次重逢,我决定将各位的影像以及你们的诗作一一记录。即便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人们内心所涌现的感慨却始终如一。日后,当后人阅读这篇文章时,定会心生诸多感慨。
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
司马聃,东晋第五代君主,被尊为穆宗。他在位期间,共使用了两个年号,先是永和,历时12年,随后改用升平,历时5年,总计在位17年。永和九年对应公元354年,此时距离北魏的建立尚有32年的时间。追溯东晋建国之初,长江以北地区便陷入持续的动荡,北方各少数民族不断发起入侵。东晋对江北的统治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民众深受战乱之苦。直至公元386年,北魏正式建立,南北战乱的时代才正式拉开序幕。
实际上,在西晋晚期,历经八王之乱的磨难,民众承受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战火之痛。可以说,晋朝的大部分岁月,百姓都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下。为了维护其统治,君主们不断向民众宣扬生存的伟大与牺牲的荣耀,以此麻痹他们的意志,驱使他们投身战事。以王羲之所处的年代为例,南方的局势相对安宁,这在晋朝可谓罕见。
作品赏析
描绘了兰亭之景与王羲之等人的欢聚之乐,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盛事无常、“生死有命,终归尘土”的感慨。他时而喜悦,时而悲伤,情绪起伏,文章也随之情感波动,从宁静到激荡,再从激荡回归宁静,展现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文采,正因如此,《兰亭集序》方能成为传世佳作。全文分为三段。
文章开篇描绘了兰亭聚会的热闹场景,同时抒发了与会者的强烈情感。首先,明确指出聚会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举办的原因,随后详细描述了与会者的众多以及参与范围的广泛,“众多才俊齐聚一堂,老少咸宜”。随后,文章细致地描绘了兰亭周边宜人的自然环境。首先,描绘了远处的壮丽山川:“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接着,又描绘了近处的清澈溪流:“清澈的溪水激荡着湍急的波涛”;最后,总体概括了兰亭四周的景色:“四周景色映衬得十分和谐”。语言简练,充满了诗意和画意。在描绘景色的同时,我顺势提及了临水吟诗的情景,揭示出此次盛宴的主题是“饮酒吟诗”,“畅谈内心深处的情感”,即便没有丝竹乐器的盛大场面,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用以增强观赏时的愉悦感受。最终,我强调盛宴的举办恰逢令人愉悦的天气,“天空晴朗,空气清新”为接下来的“仰望”、“俯视”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煦的微风”也与“初春时节”形成了和谐呼应。此刻此地,正是赏心悦目的美好时光,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纵目远眺”、“耳听八方”的愉悦感受,足以驱散尘世的烦忧,让人沉醉于大自然的壮丽景色,畅快地抒发内心情感。于是,作者将众人的心境凝聚于“乐”字之中。其文笔流畅简洁,毫无雕琢之痕。
在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对生命的短暂和盛事的难得感慨万分,紧接前文“乐”字,引发了一系列的感慨。作者以两个“或”字为引,从正反两方面分别阐述了“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形态,一方面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另一方面则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尽管这两种形态各异,但作者指出,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当人们沉浸于眼前的美好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却未意识到衰老即将来临。这种心境,恰好是对文中“放眼远望,心胸开阔,足以尽情享受视听之乐”所描述的欢聚之乐的感慨,着重表达了乐中忘却了悲伤。随后,从“沉浸于所遇之乐”的愉悦中引出“情感随事物变迁”的忧虑,描绘了乐极生悲的情感转变,进而发出“人生的长度随自然变化,最终都会走到尽头”的感慨。至此,文章将话题推进到了关于生死的重大议题。在文末,作者引用了孔子的名言“生死确是大事”,以此句概括了全文,深刻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深切痛楚。
文章末尾部分阐述了撰写序言的动机。紧接前文对“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作者以个人体验为切入点,谈到自己常发现古人的感慨之源与自身感受如出一辙,因而时常在阅读文章时感到惋惜,但又难以道明其中的具体原因。随后,文章笔触转向对老庄学派关于“一生死”、“齐彭殇”等观点的质疑,认为这些观点纯属“虚幻”与“胡言乱语”。东晋时期的文人雅士推崇老庄思想,偏爱追求虚无的清谈之乐。庄子在其《齐物论》中提出“事物生与死相互转化,死与生亦然”,并将长寿的彭祖与早逝的孩童视为同等,认为“没有比早逝的婴儿更长寿的,而彭祖实则等同于夭折”。作者却能逆流而上,与时俗相悖。对老庄思想的勇敢反驳实属不易,作者进而从历史长河中提炼出观点:“后人看待今日,如同今人审视往昔”。基于这一见解,作者决定“记载当代人物,记录他们的言论”,以便让后人得以阅读。纵使未来“事物变迁,情况各异”,但“引发感慨的原因,其本质是相通的”。如此一来,从理论上阐明了编纂《兰亭诗集》的必要性。在文末,作者点明了撰写序言的意图,唤起了后来者的追忆之情。文辞简洁明了,而其中蕴含的情感却如细水长流,绵延不绝。
这篇序文笔触清丽,文字简洁而富有意境,充分展现了王羲之散文的独特魅力。其用词巧妙,如同美玉般晶莹剔透,读来朗朗上口。堪称古代骈文的杰出之作。《兰亭集序》在骈文领域诸多方面均有建树。在句法上,其结构对仗工整,句意层层递进,例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以及“仰望苍穹之广袤”。俯瞰世间万物繁多,“有的怀抱理想,于室内与友人畅谈;有的寄托情感,于户外尽情徜徉”,相互映衬,音律协调,毫无雕琢痕迹,语言清新、质朴天然。至于议论之词,亦极为简洁,充满表现力,所引用的典故如“齐彭殇”和“修楔事”等,均浅显易懂,易于记忆。如此朴实的文风,与东晋时期那些雕琢华丽、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展现了王羲之投身世事的积极人生态度,与老庄学派倡导的清静无为理念构成了显著的反差。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你真的了解吗?速来一探究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