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舞》为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之词。此词以对山水美景与渔夫垂钓生活的颂扬,传达了作者对悠然自得生活的向往之情。现为您呈现的是我整理的张志和《渔歌子》的原文及其译文,敬请欣赏。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悠然翱翔,江畔桃花竞相绽放,春潮初涌,水中的鳜鱼肥美可口。老渔夫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细雨,怡然自得地垂钓,无需归家。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注释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盛开之际,春水亦随之涨满,这一现象常被称作桃花汛或桃花水。鳜鱼,又称“花鱼”或“桂鱼”,其特征为体型扁平、口部宽阔、鳞片细小,体色呈黄绿色,口感鲜美。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
西塞山位于浙江省吴兴县西苕溪畔,古称道士矶,是一块屹立在河边的巨石。西苕溪向北通往太湖,向南毗邻莫干山,风光旖旎。张志和的这首词作描绘了春汛期的景色,生动展现了太湖流域水乡的迷人风貌。
鹭鸶,亦即人们常说的白鹭,是一种常见的水生鸟类。从远处看,其形态颇似白鹤,腿和脖颈尤为修长,这有助于它们在水中觅食。“西塞山前白鹭飞”这句诗描绘了它们在西塞山前翩翩起舞的场景,使得这片富饶的鱼米之乡更显生机盎然。“桃花流水”则是指那桃花盛开时的水流。每年二三月,南方的桃花竞相绽放,气候温和,降水量较冬季明显增加。几场春雨过后,河水平稳上涨,随之而来的是逆流而上的鱼群增多。作者并未直接提及春汛的到来,而是巧妙地以“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诗句进行描绘,这样的表述更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仿佛让人亲眼目睹了两岸盛开着的鲜艳桃花;当河水猛涨之际,江南地区特有的鳜鱼不时从水面跃起,显得格外肥美。鳜鱼,此淡水鱼,鲜美异常,其嘴阔鳞细,色泽黄褐。春潮涌动之际,渔者自是不会闲置,纷纷投身忙碌之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正是描绘了他们的情景。“归”,意指回家。“不须归”,即表示无需归家。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于斜风细雨中赏春水之景,读者由此可感受到渔者在捕鱼时的愉悦心境。
该画家擅长山水画作,传闻他曾经将《渔歌子》这首词描绘成一幅图画。实际上,这首词的确充满了绘画的意境。画面中有苍翠的岩石,洁白的鹭鸟,绚烂的桃林,澄澈的溪流,金黄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斑斓,构思独特,意境深远,让人宛如置身于一幅精美的江南春汛画卷之中。
这首词描绘了水乡美景与理想化的渔人生活,蕴含了作者对自由与自然的热爱之情。词中尤为引人入胜的,并非那身披蓑衣、悠然自得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时节,春江水涨、烟雨朦胧的景象。雨中的青山、江上的渔船、天空中飞翔的白鹭,以及两岸盛开的红桃,色彩鲜明却又不失柔和,营造出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这既彰显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独具匠心,同时也展现了他追求高远境界、心境淡泊、超脱世俗的趣味。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即公元772年九月,颜真卿被任命为湖州刺史,次年正式到任。此时正值暮春,桃花盛开,水涨鱼肥,张志和乘舟前来拜访。他们即兴吟咏,张志和率先吟唱,创作了五首词,而这其中的一首便是。该词在唐宪宗时期曾一度失传,直到长庆三年(823年),李德裕在寻访中发现了它,并将其收录在其《玄真子渔歌记》一文中,这才使得这首词得以流传至今。
【张志和笔下的渔歌子,究竟描绘了怎样令人向往的自由生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