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
渔歌子,曲牌名
渔歌子①•【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原名龟龄,字号子同,出身于金华(现今隶属于浙江)。其生卒年份不详。在唐肃宗时期,他曾担任翰林院待诏。后来,因某些事情遭到贬谪,他断绝了仕途的念头,选择了隐居江湖。他自称为玄真子,亦自谓烟波钓徒。他的著作也以《玄真子》为名。
【注释】
此曲源自唐代教坊,分为单调与双调两种形式。单调部分由二十七个字组成,采用平韵,其中张氏创作的单调最为知名。双调则由五十字构成,使用仄韵。《渔歌子》亦称《渔父》或《渔父乐》,应是民间流传的渔歌。作者共创作了五首《渔歌子》,此篇为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记载,张志和曾拜访湖州刺史颜真卿,因船只破旧,请求颜真卿协助更换,并为此创作了《渔歌子》。《渔歌子》这一词牌名称源于张志和所创作的同名作品,其中“子”字是对“曲子”的一种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这首词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水乡在春汛期间捕鱼的场景。画面中,山峦映衬着水波,渔翁的身影跃然纸上,宛如一幅以诗为笔的山水画卷。
西塞山前,白鹭翩翩起舞,其闲适之态映衬着渔父的悠然自得。接着,桃花盛开,江水波涛汹涌,此时鳜鱼肥美可口。桃之红艳与水之碧绿相互辉映,共同描绘了暮春时节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为渔父的生活环境增添了浓郁的诗意。三四句“青色的斗笠,翠绿的蓑衣,迎着斜风细雨,渔夫似乎并不打算回家”,描绘了渔夫捕鱼的姿态。他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翠绿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忘却了归途。“斜风”指的是轻柔的风。整首诗色彩鲜明,语言生动,生动地展现了渔夫那份闲适自在的生活情致。
在这片美丽的水乡景致与理想化的渔民生活中,作者将对自由与自然的热爱融入了词中。词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并非那身披蓑衣、悠然自得的渔夫,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时节,春江水势上涨、烟雨朦胧的景象。雨中的青山,江上的渔船,天空中的白鹭,两岸盛开的红桃,色彩鲜明却又不失柔和,氛围宁静却又洋溢着生机。这既彰显了作者在艺术上的独特匠心,同时也展现了他那份高远、淡泊、超然物外的情趣。该词问世之后,不仅一时引来众多和者,而且其影响力更是远播海外,为我国东邻日本汉诗创作者开辟了填词的新途径。其中,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以及其臣僚所作的七首奉和之作,都是基于此词进行改编而成的。此外,关于旧有的注释中提到西塞山位于湖州的说法,恐怕并不准确。张氏的《渔歌子》一共有五首词,分别歌咏了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以及青草湖等地,这些地方都与湖州无关。根据陆游在《入蜀记》中的记载,西塞山实际上是指鄂州的道士矶,那里有一座名为西塞山的矶,正如玄真子在《渔父辞》中所描述的“西塞山前白鹭风”。苏轼在被贬至黄州期间,也曾游览过这片土地,他曾这样评价:“玄真子的语言非常清新美丽,遗憾的是他的曲调未能流传下来,我试着将他的词句融入《浣溪沙》中吟唱。”苏轼在《浣溪沙》中吟咏:“西塞山前白鹭翩翩起舞,散花洲畔孤帆若隐若现。”散花洲位于长江之中,与西塞山遥遥相对。徐俯在《鹧鸪天》中也有类似的描绘:“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溪水畔渔翁得肥美之鱼。若朝廷欲寻访隐逸高士,那他就在长江边悠然垂钓,晴日里梳理着钓丝。”这两首词都描绘了西塞山位于长江之畔的景象。
【渔歌子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快来一探究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