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唐诗相较,词在日本所受的关注相对较少,这主要源于一种观念,即诗被视为正宗,而词则被视为诗歌的附属品,同时其创作技巧也更为复杂。尽管如此,仍有许多日本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他们不断学习、效仿唐宋时期的词人,尤其是对苏轼的词作情有独钟。苏轼作为一位开创宋词新境界的词坛巨匠,其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早已传遍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其著作《论词绝句》中提到:“坡翁的家集穿越燕山,其垂暮之年的声名已遍布世间。”这表明,他在世时的作品已经流传至国外。
日本词人在学习并模仿苏轼的词作时,首要任务是模仿其词调。其中,苏轼所创作的著名豪放词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亦称《酹江月》或《大江东去》),以及《水调歌头》,都深受日本词人的喜爱,他们纷纷采用这些词调进行创作。森槐南,这位生于1862年、逝于1911年的日本词人,对苏轼情有独钟,其词风亦颇似苏词。夏承焘在《域外词选》的序言中对其赞誉有加,称:“在日本词坛,苏辛派词人无人能出其右,森槐南便是其中翘楚。”他创作了《酹江月》一诗,名为“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借此与苏轼跨越时空进行对话:“我怀念坡老,他那铁绰板歌声,森然锐利。试将大江东去的意境,询问南飞的乌鹊。”月影斜斜,星光璀璨,曹瞒之槊得以支撑。人生短暂,仰望苍穹,感慨万千。”(张珍怀《日本三家词笺注》)槐南以苏轼的词调追忆苏轼,一方面深入探究苏轼创作此词时的内心世界,对其遭遇深感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给予了极高的赞誉,称之为“文章超群”,是“一代之英豪”,堪称东坡的“隔世知音”。本田种竹(1862—1907)的《大江东去》中的“鸿台怀古”两篇,以及久保天随(1875—?)的《大江东去》“鸿台怀古”,还有铃木豹轩(1880—1963)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作品同样属于怀古题材,其情感深沉,意境忧郁,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与苏轼的词作在艺术效果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田种竹被誉为“怀古博士”,他的怀古之作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实地探访后的感悟。矢土锦山为他所作的《送本田种竹游清国序》中如此评价:“如今亲身游历其地,感受山川之美,汲取古人之智慧,对照现实,不禁感慨万千,那些出自他笔下,令人惊叹的诗句,究竟是怎样的呢?”神田喜一郎在《日本填词史话》中亲历了中国之旅,其创作的怀古词作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因此森川竹磎在《氐洲第一·题本田种竹怀古诗后》中评价道:“种竹先生,怀古博士,其言辞似得神助,令人疑心。”《日本填词史话》中,神田喜一郎提到,久保天随的《大江东去》里“鸿台怀古”这一篇章与种竹词有着相似的意境。文中写道:“徒然让无知之辈扬名,难道不是战争的罪过吗?试问那些城池的遗迹。红叶映衬下的夕阳,金碧辉煌的古景,山崖依旧,胜景如昔。风声如喊,云遮旌旗,古今同场,上演着一场戏剧。”(出自彭黎明、罗姗编撰的《日本词选》),这首词抒发了对江山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林读耕斋,生于1625年,卒于1663年,曾创作了一首与苏轼《满庭芳·警世》词风格相近的作品;野村篁园,1774年至1843年间的人物,他也有过与苏轼《水调歌头》相和的诗篇,名为“中秋梅岩蓉湖枉过”,用以记录喜悦之情,并采用了苏东坡的韵律;森川竹磎,也曾次韵苏轼的《劝金船》,以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为题,遵循苏东坡的原韵;铃木豹轩,也有次韵苏轼《念奴娇·汴京怀古》之作。这些词汇不仅遵循了次韵规则,而且大多数作品都是以苏轼的词作为模仿的典范。其中一些作品在步韵时与苏轼的原作韵脚相同,且顺序也保持一致,例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一词,其内容劝诫人们超越名利束缚,“往来风尘,追逐繁华名利,追求更是急切匆忙”的意境直接源自苏词。苏轼的《满庭芳》一词则展现了内心对荣辱不惊的情怀,开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何事忙”,以议论为主。这两首词的韵脚均为“忙、强、狂、场、妨、长、张、芳”,完全一致。类似地,森川竹磎的《劝金船》在“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中,也几乎每句都遵循了韵脚;有些则是依韵,即与所作之韵字与苏词的韵字属于同一韵部。例如,铃木豹轩的《念奴娇·汴京怀古》采用了苏轼的词韵,保留了苏词中的部分韵字,同时还超越了苏词韵字所限定的范围。高野竹隐(1861—1921)创作的《水调歌头》(又名《天风吹散发》),以及坂口五峰的《水调歌头》(亦称《海郭晓晴爽》),均采用了苏轼《水调歌头》(其中《安石在东海》一作亦被引用)的词韵。
再次是模仿苏轼的意境,即通过借鉴、效仿他的词汇、句法、主题思想和文风来创作。有些作品直接摘取并运用苏轼词中的经典词汇,传达出相近的情感。例如,森槐南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晨曦中摩垒残月,步履至琼楼玉宇,酒醒后倍感寒冷。”而高野竹隐在《水龙吟》中则描绘:“猜想那琼楼玉宇,高远寒冷,月色千里共辉。”(借鉴苏轼《水调歌头》中的“高处不胜寒……千里共婵娟”)以“大江东去”为引,森槐南在《酹江月》中写道:“意欲追随大江东去,试问南飞之乌鹊。”森川竹磎在《水龙吟》中吟唱:“击掌欢歌,大江东流去,此情谁能理解。”再以“千古风流人物”为题,森川竹磎在《酹江月》中感叹:“如此瞬间已逝,千古英雄豪杰。”有人专研句法,对苏轼词作中的经典句法进行学习与借鉴。例如,模仿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高野竹隐在其《水调歌头》中写道:“我欲乘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在《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中则表达:“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而森槐南的《水调歌头》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酒醒不胜寒。”苏轼的《念奴娇》中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一段,被本田种竹在《大江东去》中进行了模仿,其中写道:“仍忆夜半悄行,万马奔腾于激流,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江面,一片漆黑。”此外,还有一些作品是对苏轼词作的间接借鉴。被誉为明治三大家的森槐南、高野竹隐以及森川竹磎,都对苏轼的词风情有独钟,纷纷加以学习。神田喜一郎评价道:“槐南、竹隐、竹磎这三位词人,不仅在柔美之调上有所深造,更不断模仿苏辛那种激昂的词风,步步为营,最终实现了独立创作的境界。”正如高野竹隐在其《论词绝句》中所言:“江湖之中携酒祭奠英雄,六代青山映衬着六扇篷。铁板一声,仿佛天穹欲裂,大江东去,明月高悬。”这表达了对苏轼的深深敬意。(出自《日本填词史话》)其《水调歌头》中言:“天风轻拂,发丝飘扬,倚剑高歌,清秋之音。功名如梦幻泡影,消散无踪,何况古今之愁。莫效宋人悲叹,潘岳之恨,休学郊寒岛瘦之态,恐使少年白头。我愿乘槎远行,挥手招引海边之鸥。”(《日本三家词笺注》)此词与苏轼的《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虽曲调不同,却意境相通。竹隐词亦可见相似之景象与情感。琉璃杯中映出千顷碧波,月光照耀下山河一片宁静,这与苏轼《水调歌头》中“落日绣帘垂”的“一千顷,都镜净”意境颇为相似。部分效仿者已不再拘泥于苏词的形态,而是达到了独辟蹊径的境界。例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中,他写道:“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至极,仍言动人不易。晓风残月映摩垒,琼楼玉宇接武影,酒醒后寒意更甚。”《日本三家词笺注》一书在词作中流露了作者的情感与抱负,展现了词学观点,其境界与苏轼相仿,宽广而开放,豪放而雄浑。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1日13版)
【日本文人为何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背后原因引人深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