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灵魂,永远不老。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文学史上最有趣的灵魂,当属苏东坡。
林语堂说:
苏轼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在公元1037年的1月8日,即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这一天,苏轼降临人世。从此,一个充满趣味的生命诞生了。后来,他化身为苏东坡,其形象至今仍活跃在人们心中。
钱穆先生说:
苏东坡的诗歌之所以卓越非凡,是因为他在政治生涯中始终未能获得显赫成就。他的一生充满了困顿与挫折,而这些经历和情感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他的诗作之中。
然而,在我们心中,苏东坡的形象却是那样的豁达与风趣,那些烦恼似乎在他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
既然不能如愿,不如释然
《猪肉颂》
洗净锅具,水量不宜过多,柴火燃起却无烟无焰。等待食物自然熟成,切勿催促,火候恰到好处时,味道自然会美。黄州的猪肉,价格低廉得如同泥土。富贵人家不愿食用,贫穷人家又不会烹饪,清晨起床,煮两碗享用,吃饱了自个儿的事,别人无需多管。
我一直认为苏轼最有趣的一首诗,是这首《猪肉颂》。
这颇似一首打油诗,言辞浅显易懂,有人甚至觉得其语言粗俗,然而,《猪肉颂》背后的苏轼,却成就了苏东坡这一形象。
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受贬谪,被任命为黄州团练副使。此职位无实权,且他不仅受到严密监视,而且一家人的生活来源也陷入了困境。
苏轼摒弃了文人雅士的架子,卷起衣袖,携手全家人投身于开荒、耕作的劳作之中,宛若一位真正的农夫。他亲力亲为,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而且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须知,在此之前,苏轼曾险些成为状元及第者,亦曾担任过地方长官,更是阅历丰富之人。
到了黄州,苏轼没钱,可是,吃怎么办呢?
黄州地区的猪肉价格低廉,然而贫穷的家庭往往不知如何烹饪,而富裕的家庭则不屑一顾。苏轼却独具匠心,购得猪肉后,独创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方法,最终制作出了闻名遐迩的东坡肉。
苏轼后来被贬惠州,喜欢上那里的荔枝,写了一首《食荔枝》:
罗浮山脚四季如春,卢橘和杨梅接连不断,新鲜可口。每日品尝荔枝多达三百颗,甘愿长久定居在岭南之地。
为了吃荔枝,想一世做岭南人。
什么,岭南是蛮荒之地。不存在的。
被贬谪至儋州之地,现今的海南岛上,品尝到鲜美的生蚝,便提笔给幼子苏过写信道:
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切莫让朝廷中的官员得知此事,生怕他们争相涌来海南,瓜分我手中的美味生蚝。
我坚信,这位在朝廷中备受赏识的官员,苏轼定曾品尝过山珍海味。然而,自贬至黄州之后,经济拮据的苏轼,即便只是食用廉价的猪肉,亦能吃得津津有味。
不能吃山珍海味,便宜的猪肉做好了,一样美味。
丰子恺曾言,既然找不到避难之所,那么何不心怀欢喜;既然找不到一片净土,那么不如平心静气;既然未能达成所愿,那么不如淡然处之。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岁末将至,你是否感叹囊中羞涩?不妨听苏轼一席话,他有一套别开生面的节省之道。
在黄州度过的第二年,苏轼的日常开销变得紧张,因此他严格限制自己的日常用度,确保每日的花销不超出150钱的限额。
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每月的初一日,他会取出4500元,将其平均分成三十份,并将这些钱悬挂在屋梁之上。待到天亮时分,他会用画叉取下一块使用,若有余钱,便将其存放在另一个桶中妥善保管,以备日后招待宾客之需。
设想踏入苏轼的居所,抬头望去,一排排铜钱映入眼帘,虽带几分趣味,实则体现了节俭的智慧。此法对于当代人而言,颇具参考价值。
屋梁之上悬挂着苏轼一族的生计之资,餐桌之侧则挂有一块经过盐水浸泡的咸肉。
比苏轼更幽默的,是他的乳母任采莲。
每当苏轼的子女苏迨和苏过渴望品尝肉食,他们便会凝视片刻那诱人的肉,随后仅吃几口饭,此行为被称作“以咸肉来抑制食欲的方法”。
每当苏迨苏过凝视猪肉时目光坚定,任采莲便会催促道:“赶紧吃饭吧,还担心会咸吗?”
苏过向人举报,他的兄长苏迨目光多次停留在那块咸猪肉上,而任采莲则接着说道:别理他,让他吃得咸些吧。
一桌喷饭,一旁的苏轼,哈哈大笑。
无论遭遇多少坎坷,历经多少磨难,苏轼总能以宽厚的胸怀面对生活,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沉溺于个人的痛苦之中。他对每一个人都抱以真诚,对每一件事都充满热情。当感到疲惫时,他便安然入睡;醒来后,他总是带着微笑。
心大了,所有大事都小了,这是苏轼的人生哲学。
多少年后,人们喜欢他,谈论他,不就是因为他的豁达吗?
笑的时候用全力去笑
幽默在自己身上,是“自嘲”,幽默在他人身上,叫“黑别人”。
苏轼,可没少“黑别人”。
如果你烦闷了,就读一读苏轼的诗词,说不定会笑出声来。
在东坡夜饮后,我醒又醉,归来时已近三更时分。家中的小童鼻息如雷,敲了门也不见回应,我只能倚着拐杖聆听江水的涛声。
夜幕降临,饮酒之后,归家已是深夜,家中的小仆人鼾声震耳欲聋,无论怎样敲门,都无人应答。苏轼气得只能拄着拐杖,聆听江水的涛声。
胡适先生,一位精于考证的学者,曾言:这样的呼吸声怎会如同雷鸣一般震耳欲聋?不过是夸张之词而已。
如果说苏轼对家童只是夸张,那么,对陈季常呢?
陈季常对妻子颇为敬畏,苏轼遂挥毫泼墨,创作了《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一诗,以此戏谑他。
龙丘先生同样令人同情,他谈论虚无与实有,整夜无法入睡。突然间,他听到了河东狮子的怒吼,手中的拐杖掉落,心中顿时感到迷茫。
翻译过来就是:
我的友人实在令人同情,他谈论佛法时竟至忘却了休息。突然间,耳边传来妻子的一声怒吼,手中的拐杖不慎落地,他的心也随之颤抖起来。
这首诗衍化成了一个成语“河东狮吼”,专指那些畏惧妻子的男子。因此,陈季常惧内的传闻也一直流传至今。
苏轼《寒食帖》
苏轼曾以幽默之笔戏谑张先,张先年届八十五岁,却纳了一位年轻妾室,于是苏轼挥毫泼墨,创作了《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一诗。
锦里先生笑谈狂放,无人敢轻视他九尺之躯的白发苍苍。岁月流转,诗人虽老,莺莺依旧在枝头歌唱,公子归来,燕子也忙碌起来。柱下相君虽老,牙齿尚存,而江南刺史却已无食欲。我一生误作安昌客,只愿彭宣能稍作休息,来到后堂。
其中的戏谑显而易见,张先对这位好友的戏谑也以一首诗作为回应,然而时至今日,这首诗中仅存的一句仍被人们传颂。
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我妻子不幸离世,漫长的夜晚孤独难耐,因此纳妾只是为了排解寂寞,并非我本性风流。
张先也是很实在了。
苏轼总能给朋友们带来欢笑和愉悦,他犹如一抹阳光,照亮了周围人的心房。
人生,该笑的时候,不如放声大笑。
与其抱怨四周的黑暗,不如点亮手中的灯笼。愿你在所处的位置,化作一抹光芒,为周围的人指引方向。
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这是丰子恺先生的话,正合苏轼的脾性。
生活太辛苦,没事,先吃一顿。
没有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朋友在一起,乐一乐,笑一笑。
有人说,李白像天仙,东坡如地仙。
李白的形象让人联想到超凡脱俗、飘逸如仙的气质,而苏轼则让人感受到豁达、坚韧且踏实的个性。
他是可以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学士,
也是可以“躬耕于东坡”的东坡居士;
他是挥毫写下《寒食帖》的学者;
他也是一个亲自煮东坡肉吃的长者。
他已经走过了六十余载岁月,距今已有九百多个春秋。历经九百多年的时光流转,鲜有人能像苏东坡那样,让人在忆起他时,不禁嘴角上扬,泛起一丝笑意。
有趣的灵魂,永远不老。
本文内容获准在“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公众号进行转载。该公众号是国内领先的诗词交流与教育平台,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系“诗词世界”。
【有趣灵魂万里挑一!苏东坡为何能一辈子豁达面对烦恼?】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