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颗响彻千古的文坛之星,一直明亮闪耀至今。
2020年9月1日至10月30日期间,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举办了名为“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的活动。此次展览以丰富的文物为媒介,生动地揭示了苏轼在艺术领域的深厚造诣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苏东坡,千载诗书画三绝的杰出代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留下了“大江之水东流去,浪花淘尽无数英雄”的千古绝唱,其中“人生若梦幻泡影,举杯邀明月共饮”的豪放意境更是独树一帜。他的文人形象与“豪放词”的韵味相得益彰,而其人生道路的坎坷与不羁的浪子情怀,共同塑造了一个矛盾而和谐的传奇文人形象。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苏东坡这类人物,实乃世间难觅,堪称独一无二。他的一生始终置身于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然而其人格却如清风明月般高洁。他的诗文作品揭示了其内心世界,彰显了他的本真性情,林语堂评价道:无不真挚且坦诚。
这位备受敬仰的文人楷模,其精神风貌、思想深度乃至生活情调,均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触动。历经千年岁月,他留下了众多难以磨灭的纪念、致敬与赞美之痕迹。这些珍贵的印记汇聚一堂,便能窥见苏轼精神世界与人格魅力的诸多侧面。
苏轼小像 文人对楷模的想象和赞美
作为广受欢迎的偶像,必须塑造出一个典范形象,这样的形象能够时刻激励人们向楷模学习,奋发向前;同时,它还能让人自豪地宣称自己与楷模在追求、思想和品格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因此,历代都有众多出自名家之手的苏轼画像流传至今。
元 赵孟頫 《苏东坡小像》。资料图片
这幅苏轼的画像出自元代画家赵孟頫之手,他在书法和绘画领域均有卓越成就,堪称一代宗师。该作品是赵孟頫根据苏轼的经典文学作品《前后赤壁赋》所绘制的册首画像。
画中的苏轼头戴传统的“东坡帽”,眉目清晰,手持竹杖,其姿态让人联想到苏轼的名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除了展现出文雅的风度,更流露出他内心的自由与不羁,这幅画作充分体现了赵孟頫对苏轼文化人格的认同与敬仰。
明 朱之蕃 《临李公麟画苏轼像》 。资料图片
明代有一位擅长书画的大臣名叫朱之蕃,他也曾绘制过苏轼的画像。这幅作品名为《临李公麟画苏轼像》。据传,这幅画所依据的底稿是由苏轼的友人李公麟所创作。因此,这里的“临”字指的是对李公麟作品的临摹。
画面描绘了苏轼晚年贬谪至海南时的一个情景,他在探访朋友的路途中遭遇了倾盆大雨,便向农民借得斗笠和木屐,卷起衣角在雨中前行。沿途,妇女和孩子们纷纷围观,发出笑声,而农家的狗也跟着狂吠不止。然而,苏东坡却淡然地说道:“他们笑我所奇,狗吠我所怪。”这幅画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保持平和心态的生活态度。面对荣辱不惊,心境依旧泰然自若,这种精神风貌为文人雅士所推崇,而这种类型的斗笠与木屐亦成为后世刻画苏轼形象时的一个典型模板。
明 《东坡先生赞像》。资料图片
此乃苏轼行书《治平帖卷》卷首之上,明代画家所绘苏轼肖像以及释东皋妙声所题写的《东坡先生像赞》。《治平帖卷》系苏轼所书信件,其内容主要涉及委托乡中僧侣照料墓地事宜。
《治平帖卷》这一作品,经过考据,确认是苏轼在三十多岁那年,即在北宋熙宁时期,当他在京城任职时所创作,关于这一点,此处不予详细阐述。接下来,我们先来关注画作上的题字部分。
岷山巍峨耸立,江水由此涌出。钟声来自非凡之人,诞生于这片王国。他掌握着帝王的织机,绘制出丰富多彩的万物。他的文字如同粟帛般实用,他的言语如同银河般浩瀚无边。至于紫薇玉堂、琼崖峭壁,他在春梦中品味富贵,将荣名比作戏剧。忠诚于君主的意志,即便遭遇困境也愈发坚定;浩然正气,即便面临死亡也不屈服。至于他临终时对维琳的回答,这更是其他几位所无法比拟的。
对苏轼一生的评价,赞誉他的才华“文章犹如珍贵的丝帛,言辞如同浩瀚的银河,无边无际”;赞颂他淡泊名利的平和心态“视富贵如春梦,把荣名比作戏台上的角色”,对富贵荣名视若等闲,对毁誉毫不在意;最终,“忠诚于君王的志向,即使身处困境也愈发坚定;刚正不阿的气节,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屈服”的评价,完美地满足了古代文人对“理想士大夫”的全部憧憬。他尽管一生坎坷,但忠诚于君主、爱护百姓的志向未曾改变,秉持着高尚的道德风范,无论身处何地都问心无愧,因而名垂青史,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与学习的榜样。
到赤壁一游 留下千年美文
中国近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在晚年目睹了中国艺术的曙光逐渐显现,因此他提出了“东方既白”这一艺术观念,“东方既白”这一概念源自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末句:客人大喜,笑逐颜开,洗净酒杯,再斟美酒。酒菜都已吃完,杯盘狼藉一片。众人相拥而卧于船上,不知不觉中东方已经泛白。
东方泛起鱼肚白,标志着夜幕的结束、曙光初现,这亦是苏轼在逆境中的希望之光。
在着手创作《赤壁赋》的前夕,苏轼刚从一场生死边缘的考验中脱身:他遭受了不实的指控而身陷囹圄,一度直面死亡的阴影,甚至在狱中挥笔写下“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似乎在为与亲人永别做最后的准备。或许是皇帝对这位才子有所顾惜,不愿将其置于死地,亦或是多方的营救措施发挥了作用,苏轼最终得以重获自由,却也因此被贬至黄州。在那段日子里,苏轼两次游览了赤壁,并以此为契机,创作出了流传千年的佳作《赤壁赋》。
《赤壁赋》以第三人称的视点描绘了“苏子”与“客”在赤壁泛舟时的所见所闻,其核心内容则是通过“苏子”与“客”的交谈,将景物与情感相融合,从而领悟人生的深刻哲理。
访者提问:昔日的曹操,一代豪杰,如今却不知去向何方?“访者”联想到曹操自身,感慨道:“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不过是浩瀚大海中的一粒尘埃。惋惜我生命之短暂,羡慕长江之浩瀚无边。”
苏子回答道:“天地广阔,万物各有归属,若非我所有,哪怕是一丝一毫也不愿强取。唯有江面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它们入耳便成音,入目便成景,取用它们无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便是造物者无尽的宝藏,而我与您正是共同享受的人。”
与“客”所展现的通透明澈却带有消极色彩的态度不同,苏子对于人生的理解显得更为开阔和深邃,流露出一种“万物与我同体”、“人与自然合一”的觉悟。
《赤壁赋》在我国文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情感、景象与哲理的完美融合,使得“苏子”与“客”之间的对话,既体现了作者在困境中的顿悟,又引发了无数后世读者强烈的共鸣与感慨。正因如此,苏轼游览赤壁的经历,成为了历代画家热衷于描绘的创作主题。
宋人 《赤壁图页》。资料图片
金 武元直 《赤壁图》。资料图片
(文中部分资料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带你领略传奇文人的多彩人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