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赏析――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生于779年,卒于843年,属于汉族,字号浪仙,是范阳(现今北京附近)人士。他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在810年冬天,贾岛来到长安,有幸见到了张籍。第二年春天,他抵达洛阳,首次拜访了韩愈,并因诗作而深受韩愈的赏识。后来,贾岛还俗,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未能中第。在文宗时期,他因诽谤之罪被贬为长江(今四川蓬溪)的主簿。他曾创作《病蝉》一诗,用以讽刺权贵,这一事迹在《唐诗纪事》中有记载。开成五年,贾岛被任命为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他在普州离世。晚唐时期,贾岛的诗作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其影响力十分显著。在唐代张为所著的《诗人主客图》中,贾岛被列为“清奇雅正”的升堂七人之一。而在清代李怀民的《中晚唐诗人主客图》中,他被誉为“清奇僻苦主”,并且他的“入室”和“及门”弟子众多。晚唐时期的李洞以及五代时期的孙晟等人对贾岛极为敬仰,他们不仅对贾岛的画像和诗集进行焚香祭拜,简直将其奉若神明(《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有载)。贾岛所著的《长江集》共有10卷,而《四部丛刊》中收录的则是明翻宋本的影印版。《长江集新校》一书,以《全唐诗》收录的贾岛诗作为基础,同时参照了其他版本以及相关的总集和选集,还附上了编者撰写的《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收集的贾岛诗作评论等内容,整体而言,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
《寻隐者不遇》乃我国唐代诗人贾岛所创作之五言绝句,其用词质朴而优美,堪称一篇简练而难得的佳作。
【注释】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赏析】
此乃一首问答之诗,诗人巧妙地将疑问融入回答之中,将寻找却未果的急切情绪,描绘得十分细腻入微。言辞虽多,却以简洁之笔触,表达出真挚的情感,朴素而不失华丽。他运用白云来比喻隐士的纯洁,用苍松来象征隐士的刚毅。在描述寻访未果的情景时,更显出对隐士的崇敬之情。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名为《访夏尊师》。
贾岛因“推敲”二字而闻名,被誉为一位勤于苦吟的诗人。人们普遍认为他仅在用字上颇费心思,然而实际上,他的“推敲”不仅体现在对字词的打磨上,在篇章布局和构思上也同样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这首诗正是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
此诗的独特之处在于以答代问。“松下向童子询问”,定有所询,却将提问的内容省略,仅凭童子回答的“师傅采药去了”这四个字,即可推测松下当时所问应是“师傅前往何方”。随后,又将“在何处采药”这一疑问句去除,转而用童子回答的“只在这山中”来隐含问句。童子以“云深不知处”作为回应,巧妙地解答了对方关于采药地点的疑问,究竟是山前、山后、山顶还是山脚。原本需要至少六句才能完整表达的问题,贾岛却巧妙地运用了以答句概括问句的技巧,将答案凝练成短短二十字。这种“推敲”已经超越了字句之间的简单斟酌。
然而,这首诗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其语言的简洁;若仅从繁简之别来谈论,尚不足以揭示其精妙之处。诗歌的价值在于其抒情的技巧。此诗的抒情之妙,在于其平淡之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拜访朋友时,一旦得知对方外出,便会自然地感到失望而归。然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未在询问之后就此罢休,而是继续追问,一问之后紧接着二问、三问,言辞虽然繁多,但笔触却简洁,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丰富的情感,更显出情感的深沉与真挚。而且,这三番问答层层递进,情感的抒发有起有伏,充满了变化。松下询问童子之际,内心愉悦,满怀着期待;“言师采药去”的回答却出乎意料,瞬间从希望跌入失望;“只在此山中”的回应,在失望之余,又重新燃起一线希望;直至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诗人的心情变得迷茫失落,感到无能为力。
然而,诗歌的抒情需要借助艺术化的形象,并注重色彩的运用。乍看之下,这首诗似乎并未采用单一色调,其描绘简洁,不事雕琢,仿佛是淡雅的妆容而非浓艳的涂抹。实则,它的形态自然,色彩鲜明,浓淡适中。郁郁葱葱的青松,悠悠飘荡的白云,那青与白,那松与云,其形象与色调恰好与云山深处的隐士身份相得益彰。而且未见隐者,却先睹其画作,画中青翠之景挺拔而充满生机;随后却只见一片茫茫白云,深邃而朦胧,难以捉摸,让人不禁联想到那秋水伊人,似乎无处寻觅,引发了一连串的遐想。这种造型的逐步变化,以及色调的先后对比,都映照出作者情感的转移。
诗中的隐士以采药为生计,救死扶伤,堪称真正的隐士。因此,贾岛对他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诗中描绘的白云彰显其纯洁,苍松赞美其坚韧,景色描绘中亦蕴含着象征意义。正因为如此,对他的敬仰却未能得以相见,更显出他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你知道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