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陆游临终遗嘱,为何能以朴素语言打动人心?

更新:05-09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示儿》这部作品,系南宋时期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之际留给儿子的遗言。其语言朴实无华,真情流露。诗中抒发了诗人毕生的心愿,蕴含了无尽的悲愤之情。诗篇中所蕴含的情感深沉而强烈,却以极其简朴、平实的语言呈现,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境界。

作品原文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品注释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意即原本知晓。这里的“元”与“原”相通,均指“本来”。在苏教版等众多教材中,这首诗的首句被写作“死去元知万事空”,然而在老版的人教版教材中,却是“死去原知万事空”。由于“元”与“原”是通假字,这种差异并不会对诗歌的意境造成影响,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尚存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倾向于使用“元”,而较少采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4、但:只是。

5、悲:悲伤

这里所说的九州,实际上是指代宋代时期的整个中国。在古代,我国被划分为九州,因此九州一词常被用来代表整个国家。

7、同:统一。

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

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作品译文

我原本明白,一旦我离世,世间种种与我再无瓜葛;然而,唯一让我感到痛心疾首的,便是我未能目睹祖国统一的盛况。所以,当大宋军队成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你们在举行家祭时,务必要将这喜讯告知你们的父亲!

创作背景

陆游的一生,饱含着时代的风云,高声呼唤着北伐抗金的壮志,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示儿》这首诗,作为陆游的遗作,创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留给后世的遗言,也是他发出的最后一声抗战呐喊。在八十五岁高龄时,陆游因病卧床不起,临终之际,他留下了一首《示儿》,倾诉了心中的无奈,并表达了对收复失地的深切期盼。

陆游生活的年代,恰逢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极其激烈的一个时期。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陆游诞生的次年,金国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即现今的河南开封市;紧接着的第三年,金国将徽、钦二帝掳走,导致北宋的灭亡。赵构的弟弟赵构南逃至临安(现今浙江杭州市),在那里建立了新的政权,但他并未奋发图强,努力收复失地,反而委以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宰相之职,一味地向金国屈服求和。到了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最终达成,赵构竟然厚颜无耻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承诺每年献上二十五万两白银、二十五万匹丝绸,与金国以淮水为界。北方辽阔的疆域沦陷于金人的统治之下,当地民众遭受金人的奴役之苦,南宋朝廷只能偏居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和剥削中艰难维持生存。宋孝宗赵眘与金国签订的“隆兴和议”以及宋宁宗赵扩与金国签订的“开禧和议”,依旧是以屈辱的方式寻求和平。这种状况,自然是无法被广大汉族人民所接受的,他们一直反对民族压迫。因此,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无数中华民族的杰出青年纷纷勇敢地站了出来,发起了坚韧不拔的战斗,其中陆游便成为了文学领域的佼佼者。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陆游众多爱国诗作中的佼佼者。陆游的一生都在投身于抗击金兵的斗争中,他渴望能够收复失地,回归中原。尽管他屡遭失败,但他的初心始终未变。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它是如此的坚定、深沉、热烈、真挚!这首诗也承载了诗人一生的忧思,他坚信汉民族必将复兴,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这一信念,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示儿》这个题目,宛如他的遗言。在这有限的文字里,诗人以满腔热血对儿子倾注教诲,坦荡无私,令人振奋!那份深厚的爱国情怀跃然于字里行间。

在创作这首诗的十一年前,诗人曾感慨“临终遗憾未能目睹中原”,满怀热切地期盼着往日事业的复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旧怀揣着那份坚定的信念,坚信宋朝的军队将挥师北上,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安宁。对他而言,这一切都将无法亲见,唯有子孙后代得以见证。于是他深情地叮嘱儿子,待皇朝的军队光复中原之际,务必将“北定中原”这一喜讯传达给诗人,以了却一桩沉甸甸的心愿。

死去元知万事空”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即将离世,意味着世间一切对他而言都将不复存在,一切归于虚无,无需再有所挂念。这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那份悲哀与凄凉。然而,若从诗人情感的流向来审视,其中还有更为深远的含义。“元知万事空”看似寻常,但在整首诗中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此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死至情至性的执着追求,对死亡毫无畏惧的生死观念,而且对后续的“但悲”情感起到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元”、“空”两字更是力度十足,凸显了诗人那种“不见天下一统”便无法瞑目的坚定信念。

此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悲痛。诗人在向子女们传达他至死都无法消除的深切哀伤,即未能目睹国家统一而深感遗憾。在这句话中,“悲”字成为关键,诗人临终时的悲凉并非源于个人生死,而是因未能目睹祖国统一而心生不甘,正是由于“不见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悲哀、遗感之情。

“王师北定中原时”,诗人满怀热切的期待,倾诉了渴望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这表明诗人尽管心情沉痛,却并未陷入绝望。他坚信,终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将平定中原,恢复失去的领土。这句诗使得整首诗的基调从悲痛转变为激昂。

“家祭勿忘告乃翁”,此言一出,情绪顿转,诗人无奈地感叹自己将无法目睹祖国统一的盛景,只得将这份期盼寄托于子孙后代。于是,他深情地叮嘱儿子,在家祭之时,务必别忘了将“北定中原”的喜讯传达给已故的父亲。这番话语,展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悲壮的心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年迈的陆游对祖国的深厚爱国情怀,令人深受感染,更加坚定了热爱祖国的信念。

此诗情感深沉,悲壮动人,令人感同身受,甚至催人泪下,鬼神亦为之动容,赞颂了陆游那照耀千秋的爱国精神。诗中笔触细腻,文风多变,真挚深切地描绘了诗人临终之际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诗中既有对未能完成抗金大业的无尽遗憾,也有对神圣事业终将成功的坚定信念。全诗虽含悲意,但其主旋律却是昂扬向上的。文字自然流畅,毫无修饰痕迹,完全是情感的真挚流露,然而,它却比刻意修饰的诗篇更加绚丽、更加触动人心。

后世影响

《示儿》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诗篇所流露出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落泪,同时也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南宋时期,刘克庄曾创作了一首绝妙绝句,其中写道:“生前未见敌军败退,陆游在临终前仍心怀愤懑。遥想陆游在羞愧之时,必定会预言王师即将攻入洛阳!”关于对陆游诗歌的评价,尤其是对《示儿》一诗的讨论,据我所了解,至少有三十多家评论家有所涉及(可参阅《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有的将其解读为宗泽“三呼渡河”的英勇意志,有的认为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诚爱国情怀相契合,更有不少人在阅读后为之叹息落泪,甚至有人以诗作表达同情与感慨。这充分证明了《示儿》一诗情感真挚,深入人心!

南宋遗民林景熙创作了《读陆放翁诗卷后》一诗,诗中情感深沉悲痛,尤其是最后四句:“远望青山愁绪重重,战火纷飞笼罩南国东部。子孙目睹九州统一,家祭之际如何向先祖述说?”

赵翼,清朝著名诗人,在其著作《瓯北诗话》中提及:“放翁年方十余岁,便已熟谙前辈的教诲,其理念如同冰与火的鲜明对比,不可更改。”依照《春秋》的要义来看,他的这一信念尤为坚定,因此他终身坚守,未曾改变。入川之后,在宣抚使王炎的麾下,赵翼途径南郑,远眺鄠、杜二地,胸怀壮志,意气风发,大有夺取燕、云二地的雄心,其诗作中关于恢复的篇章占了大约五六成。离开四川之后,此类诗篇仍占三四成。七十岁之后……早已没有了追求功名的念头,然而他在《感中原旧事》中写道:“愿以东海之水洗净胡沙”,在《老马行》中又云:“中原旱灾蝗虫肆虐,胡人运势衰落,王师北伐传令至,一听战鼓豪情涌,仍能为国家平定燕赵之地”,可见他的这颗心依然忠诚坚定,未曾忘记。

在众多爱国诗作中,朱自清先生对陆游的《示儿》情有独钟,并对其进行了详尽解读:“这首诗展现了陆游炽热的爱国情怀,其理想化表达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至上’信念的早期形态……在历代诗人中,或许唯有他堪当‘爱国诗人’之誉。”

作者简介

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字为务观,号号放翁。他是汉族,来自越州山阴(现今的浙江绍兴)。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少年时期便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在高宗时期,他曾参加礼部考试,却因秦桧的排斥而被黜落。到了孝宗时期,他得以赐予进士头衔。中年时,他前往蜀地,投身军旅生涯,最终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他回到家乡隐居,然而对于收复中原的信念,他始终未曾动摇。他的诗作数量众多,现存超过九千首,内容丰富多彩。展现政治抱负,映照民众困苦,文风豪迈奔放;描绘日常琐事,亦不乏清新篇章。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齐名,被誉为“宋代四大诗人”,并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词作数量虽不及诗篇众多,却同样洋溢着吞灭敌寇的爱国情怀。杨慎评价其词,细腻处如秦观,豪放处似苏轼。所著作品包括《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以及《老学庵笔记》等。

【示儿:陆游临终遗嘱,为何能以朴素语言打动人心?】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天灾可预知,人祸难提防?蚂蚁面对人祸时的惊人之举 下一篇:23岁朱祁镇效仿朱棣五征蒙古,却成瓦剌留学生?土木堡之变真相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