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魅力究竟在哪?王之涣登鹳雀楼为何能传诵千古?

更新:05-09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经典古诗《登鹳雀楼》解析

在日常生活、职场以及学术领域,我们都不难发现众多流传千古的古诗佳作,这些古诗的韵律约束相对宽松。那么,究竟怎样的古诗才能被称作佳作呢?为此,小编特为大家整理并解析了经典古诗《登鹳雀楼》,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助力那些寻求帮助的朋友们。

解析:

《登鹳雀楼》将景物与情感、空间与时间、现实与幻想、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完美融合,上升至哲理的高度,我认为这正是《登鹳雀楼》之所以魅力无穷的原因。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登鹳雀楼》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这首诗,由王之涣创作,凭借其独到的诗意和智慧,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鹳雀楼这座实体,能亲眼目睹者寥寥无几,能登临其上者更是屈指可数,而真正了解其背后故事的人更是鲜见。楼之盛名与王之涣的这首诗,二者之间密不可分。

根据《清一统志》的记载,位于山西蒲州城西南黄河高岸的旧楼(今属山西永济),因其上常有鹳雀栖息而得此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河中府的鹳雀楼共有三层,远眺中条山,俯瞰黄河,唐代诗人留下众多诗作。”岁月更迭,河道变化,尽管昔日的鹳雀楼已沉没于黄河中游,今日的鹳雀楼已非旧貌,但诗人们的杰作依然为我们带来启迪与愉悦。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共计二十字。其前两句描绘了景色。“夕阳西下,山峦连绵,黄河奔腾入海”,这里涉及了夕阳、山峦、黄河和海洋这四个意象。至于“白日”,有人将其理解为太阳,也有人觉得它并非太阳本身,而是那耀眼的光辉。实际上,这个词具有两层意义,一方面象征着太阳,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与黑夜相对的白天。曹植在《赠徐干》一诗中写道:“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提到“不知东方之既白”,而郭沫若的词作中也出现了“东方白”的表述。所谓白日,即是指白天,象征着光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白天、光明与“日”这一概念紧密相连。

“依”字不仅寓意“依傍”,太阳、整个白昼乃至光辉,都依偎在中条山旁缓缓隐去。作为诗中的灵魂之笔,“依”字饱含着深情的寄托。白昼不仅依偎于山,更是依依不舍地沉没在山的另一侧。诗人凝望着这一幕,心中涌动着眷恋、惆怅与赞美,这份情感实在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

秦晋高原景色壮美,中条山郁郁葱葱,巍峨耸立,太阳不仅在那山的那一侧匿迹,连整个白天的光辉和光明也一同在那山的那一侧消逝。值得注意的是,“白日依山”不仅描绘了白日与山之间的空间联系,而且展现了它们之间的时间关联。起初,整个太阳悬挂于山巅,随后变为半个太阳,而“尽”字则暗示了太阳沉入山的另一侧,只留下绚烂的晚霞。紧接着,夜幕降临,如此“白日依山尽”便生动地呈现了日落的全景,同时也刻画了光明与黑暗的界限。太阳渐渐沉入山峦的背面,随之而来的光明与白昼也将被山峦遮挡,因此此刻显得格外精彩,充满了令人陶醉的美感。

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纷纷描绘海上的日出、草原的日出、泰山的日出、大漠的日出,然而王之涣却选择了日落这一题材;崔颢的《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的是离乡背井的忧愁之情;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烟直插云霄,长河与圆圆的落日相映成趣,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奇观”;而王之涣所描绘的则是白日即将走向黑暗的景象,这既展现了天空的景色,又体现了远方的景色,还寓意着西望的意境,其意蕴极为丰富。

“黄河入海流”,鹳雀楼与入海口山东东营相隔千里之遥,登临鹳雀楼,所能目睹的唯有黄河波涛汹涌,滚滚东逝。其景象与落日余晖的变幻多姿相映成趣,黄河汇入大海的壮观景象,同样蕴含着雄浑壮阔、声势浩大的动态美。二者相互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完美无瑕的画卷。

通常诗歌创作遵循先描绘景物,再抒发情感的顺序,情感与景物相互渗透,彼此融合。以李白的诗作为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离别的依依不舍,而“长江”这一壮阔无垠、绵延不绝的景象,生动地映照出他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则通过“桃花潭水”这一意象,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登鹳雀楼》所表达的并非情感,而是深奥的哲理,一种超越常人的智慧。所谓“欲穷”之意,即尚未达到尽头。诗人登上鹳雀楼,并未满足于眼前的美景——秦晋高原的落日余晖以及大江的奔腾景象。所谓“千里目”,这里的“千里”并非指短短的十里八里,亦非三百里、五百里之数。诗人所追求的境界,正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般辽阔无垠。有学者提出,诗中的前两句描绘的是诗人站在第二层楼所见的景象,故需再攀高一层。然而,我认为诗人所表达的“欲穷千里目”,意在目睹太阳沉落山巅的另一侧,那边的景象又会是如何;那是黄河之水从天而降,蜿蜒千里,最终汇入大海(大海又是何其浩瀚),一去不复返的壮丽图景。因此,“更上一层楼”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攀登,而是在超越日常生活的有限视野,进入无限遐想的形而上境界。

攀登高峰方能领略更广阔的视野,这是普遍的道理。王之涣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中,将这一道理从具体现象抽象出来,从个别现象推广到一般,以诗意的笔触将其提升至哲学层面的智慧。当然,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欣赏美景,对于从事任何事业,都应持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更高更远的追求和奋斗意志。李商隐的“夕阳无限美好,却无奈黄昏将至”这句诗,映照了唐王朝衰败时期的时代精神;而杜甫的“立志攀登绝顶,俯瞰群山皆小”,以及王之涣的“若想看得更远,便需再登高楼”这两句,则成为了盛唐精神的象征。

《登鹳雀楼》将景物与情感、空间与时间、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融合为一,升华成一种哲理,我认为,这正是《登鹳雀楼》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登鹳雀楼》中的四句诗均采用对仗手法,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道:“四句全对,读来不觉繁复,因其骨力高远。”这里的“骨高”不仅指诗歌的间架结构高妙,更深层地体现了一种超越与进取的精神风貌。前一联采用了规整的对仗手法,“白日依山”与“黄河入海”相呼应,“尽”字对应“流”字,(“尽”字象征着无,“流”字则代表着有),而下一联则运用了流水对的形式,最后的“楼”字紧扣主题。

相关资料1: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是一座三层高的建筑,它面朝中条山,脚下则是奔腾的黄河。据传,此处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鹳雀楼。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望,指的是对获取特定物品或实现特定目标的强烈愿望,同时亦蕴含着期待与渴望的情感。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初读给人以诗人在攀登高峰、远眺天地时展现出的卓越胸怀和远大志向的深刻印象,映射出盛唐时期民众积极向前、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诗中前两句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景。诗人以“白日依山尽”描绘出一幅辽阔的远景,聚焦于山峦的壮丽,“黄河入海流”则描绘了近景,水流奔腾,气势恢宏;在这句诗中,诗人以极为朴实、浅显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简洁明了地将那辽阔无垠的河山融入仅十个字的诗句之中;千年之后,当我们吟诵这十个字时,仿佛身临其境,眼前浮现出那景象,心胸为之豁然开朗,诗中首句描绘了远眺落日缓缓沉入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群山之中,直至视野尽头,逐渐消失。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目送那黄河在楼前下方汹涌澎湃,奔腾不息,向南流淌;它又在远方转向东方,最终汇入大海;从地面望向天际,从近处看到远处,从西方望向东方。这两句诗融合在一起,将上下、远近、东西的景色全部融入诗中,使得画面显得格外开阔,格外遥远。关于这句诗,诗人站立在鹳雀楼上,实际上是无法目睹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诗中描绘的是诗人目送黄河渐行渐远直至天际的想象之景,这种手法将眼前实景与心中幻景巧妙融合。此种写法使得画面显得更为开阔与深邃。同时,将太阳称作“白日”,体现了诗人写实的手法。当夕阳西下,山峦被云雾笼罩,原本就微弱的太阳光芒在此刻更显黯淡,因此诗人得以直接目睹“白日”这一奇特景象。说到“黄河”,显然也是一幅逼真的画面。它仿佛一条闪耀的金色丝带,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之间翩翩起舞。

诗人眼前所见,乃是一幅光彩四溢、金光闪烁的壮丽景象。此景象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动态过程之中。太阳依傍山峦渐渐落下,这不过是一个极其短暂的时刻;黄河奔腾入海,却仿佛在演绎一种永恒的流动。若言此景甚美,那它便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之美,洋溢着无尽的生机。这并非静止的画面,亦非被妥善收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对诗人那雄浑的笔触深感敬佩。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所思所想。“渴望远眺千里”,反映了诗人无尽的探索欲望,他渴望看得更远,直至视线所能触及的极限,而实现这一愿望的唯一途径便是攀登得更高,“再登上一层楼”。“千里”与“一层”,均非实数,它们象征着诗人心中在横向与纵向空间上的无限想象;“渴望”与“再登”这两个词中,蕴含着无尽的期望与向往。这两句诗篇,历经千年仍广为传颂,其意蕴新颖,出人意料,且与前两句诗紧密相连,浑然一体;而且,在诗的结尾处巧妙地使用了“楼”字,不仅点明了主题,更揭示了这是一首描绘登楼之景的诗篇。通过阅读这首诗的后半部分,我们可以推测前半部分可能描绘的是诗人站在第二层楼所见的景色,而诗人亦怀揣着更广阔的视野,继续攀登至楼顶,以尽览远方风光。这首诗表面上只是简单地描述了登楼的过程,但其内涵丰富,引人深思;其中蕴含着诗人追求进步的精神、宽广的视野,以及只有登高望远才能看得更远的道理。从整首诗的写作手法来看,它符合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提出的“景与理相融合”的理念。然而,有人认为,诗歌应避免过多地阐述道理。

这仅仅意味着,诗歌在表达观点时,不应显得生硬、单调、过于抽象,但这并不意味着诗歌中不能展现和传播哲理。例如这首诗,将道理与景色、情感融合得无懈可击,让读者在阅读时并未察觉到它在阐述道理,而哲理却自然流露。这便是依据诗歌的特性、运用形象思维来展现生活哲理的典范之作。此外,这首诗在写作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整首诗都是采用对仗的绝句形式。“白日”与“黄河”两词相互映衬,“白”与“黄”两色形成鲜明对比,“依”与“入”两动词则呈现出相反的动态。这种对比与对应,在后两句中同样得以体现,从而形成了结构上的和谐与完整。

沈德在《唐诗别》一书中挑选此诗时曾言:“四句均呈对仗,诵读时并不觉得过于工整,这是因其骨架高妙之故。”绝句全诗仅两联,且这两联均运用了对仗手法。若非气势磅礴、意蕴连贯,极易显得过于刻意而显得呆滞,或者显得零散破碎。此诗首联运用了正名对,即“正正相对”,其语句严谨且富有力度,从而更显出所描绘景物的壮阔;而次联虽两句相对,却无对仗之痕。由此可见,诗人运用对仗技巧之娴熟。

相关资料2: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读】

太阳缓缓地从山丘边缘沉落,黄河的波涛持续涌向浩瀚的海洋。若想拓宽视野,探寻更遥远的地平线,便需攀登至更高的楼层。

王之涣的诗歌不仅生动描绘了祖国壮美的山川景色,还抒发了登高远眺的豪情壮志。放眼西望,夕阳紧贴着崇山峻岭缓缓下沉,滚滚黄河奔腾不息,汇入浩瀚的海洋。若想一睹千里风光,便需攀登更高的楼台。这两句诗深刻阐释了“登高望远”的生活智慧,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诗人登上高耸的鹳雀楼,远眺四周的山川风光,手扶栏杆,向西眺望。一轮太阳缓缓接近山脊,缓缓下沉,直至消失在西山的阴影之中;脚下黄河之水奔腾不息,波涛滚滚,永不停歇地奔向大海的怀抱。此等景象,何其雄伟,何其壮丽!正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高时的切身体会,然而,它所蕴含的启示更为深远。登得越高,视野越广,人生亦是如此。攀登不止,进取不息,自我要求日益严格,方能思想境界不断提升。人生犹如攀登高楼,这难道不是一种富有启示的生活智慧吗?

【古诗魅力究竟在哪?王之涣登鹳雀楼为何能传诵千古?】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何处?你知道吗 下一篇:《哪吒闹海》的故事;哪吒闹海的故事出自哪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