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乒乓外交”迎来了五十周年纪念日,这一事件在世界外交史上具有极高的纪念和研究价值。当时,作为一名对乒乓球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对这一事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给予了极高的关注。
没想到在十多年后的今天,我身为体育杂志的编辑,陆续结识了众多参与“乒乓外交”的见证者,从他们口中听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随后将这些故事整理成册,撰写了《乒乓外交始末》这部著作。
图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原秘书长宋中。作者 供图
与“乒乓外交”题材迎面相撞
在我结识并拜访的见证者中,自然涵盖了参与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运动员,他们中不乏世界冠军,他们乐意分享当年的往事;同时,也有毛泽东、周恩来身边的员工,向我讲述了决策者如何判断形势,如何抓住时机,果断作出决策的过程;此外,还有当时担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的张彤,他的回忆将中美之间通过“巴基斯坦渠道”展开沟通,直至“乒乓外交”的全过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卷。
在这场采访中,对昔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负责人宋中先生的对话至关重要。那是在1985年的开端,当时担任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秘书长的宋中不幸遭遇脑血栓,被送入医院治疗。他的病情突然恶化,医生诊断出他的语言能力受到了影响。当宋中在病榻上苏醒过来时,他显得平静而坚定,对医生表示,回顾自己的一生,并无太多遗憾,只是感到还有一件未竟之事。他亲身参与了“乒乓外交”的全过程,因而渴望医生能够为他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以便在语言能力丧失之前,将这段宝贵的经历详细记录下来。
张蔚,我的好友,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乒乓球专业,她带我进入医院病房,来到宋中先生的身旁。那天,宋中先生的语速不快,他凭借极大的毅力,整整一个下午都在讲述“乒乓外交”的经过。他的历史使命感让我深受触动。
资料图: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与中方人员合照。中新社发
回想起1971年那个春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4月于日本名古屋拉开帷幕,久未听闻乒乓球赛事的我,每日都会前往邮局旁的阅报栏,专注地一字不落地阅读着比赛的相关报道。未曾料想,若干年后,“乒乓外交”这一话题竟与我邂逅。
追求奥林匹克精神不分种族、国界
中方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华访问,此举促成了“乒乓外交”,这一举措打破了中美两国长达22年的隔阂,并为两国最高领导人的直接会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与日渐康复的宋中先生结成了忘年之交。他的个人经历仅仅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部分,许多细节尚待揭晓,有的则是通过间接途径了解,有待进一步核实。宋中先生勉励我继续进行采访工作,并强调要珍惜时间。
在宋中与张蔚的支持下,自那年的春天开始,我深入采访了来自中国、日本、巴基斯坦以及美国的数十位相关人士,将他们各自记忆中的片段逐一串联,最终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卷。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一项体育赛事能像乒乓球那样,成功开启了两座大国之间长达22年的封闭之门——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言,“小球推动了大球——地球”。这场“乒乓外交”凭借其非凡的力量,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在于这一传承,它源自“奥林匹克休战”的悠久传统,体育活动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认知。这种力量,正是体育所独具的。
奥林匹克精神囊括了全球人类,无论种族、年龄、性别或国界,对更快、更高、更强目标的共同追求,它将青年们聚集一堂,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理解,增进友谊,共同塑造美好未来。
1985年9月4日,本文作者在北京对前来对外经贸大学进行演讲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进行了采访。图中所示为作者所拍摄。
交流是“乒乓外交”留下的遗产
自“乒乓外交”这一历史事件之后,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在国际关系的历史长河中,已经成为了象征友谊和助力打破僵局的标志性符号。
为了深入掌握“乒乓外交”的全面情况,采访相关美国人士显得尤为关键。在国家体委,我成功找到了美国乒乓球协会的联系方式,未曾想,那位曾作为美国乒乓球队成员访华的博根先生,如今竟然担任了该协会的主席职位。
我向博根先生寄出了一封信件,借助这封信,我与另一位关键人物哈里森(当时担任国际乒联设备委员会主席)建立了联系。
之后,我通过书信提出疑问,博根先生与哈里森先生总是有问必答,给予详尽的回复。他们还协助我找到了那位曾备受瞩目的“嬉皮士”格伦·科恩先生,他已搬迁至夏威夷。尽管科恩先生身患重病,但他对那段往事记忆犹新,并在一封长长的信件中流露出了普通美国人对中国的深厚情感。
1987年5月,哈里森先生,这位“乒乓外交”的见证者,在参加国际乒联会议途中经过北京,特意与我约定了会面,一同回忆往昔。当时,他入住的建国饭店宾客云集,我告诉他:“你身旁的众人或许难以想象,与你同坐一室的,正是那条通往中国之路的开创者。”
哈里森感慨道:“记得初到我国时,下榻于酒店的异国他乡人士屈指可数。时至今日,情形已截然不同。我为自己能成为这一默默无闻的开拓者而自豪!”
1971年,哈里森初次踏上中国土地时,正值41岁,他那幽默风趣、干练利落的形象至今仍历历在目;到了80年代,我们再次相遇,他的头发已渐渐泛起了银丝;而迈入21世纪的重逢,他那被岁月染白的头发和胡子,让他不禁感慨万分,首访至今,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慨地说,“乒乓外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交流,正是有了交流,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才日益加深。
图片资料记录了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问我国并与我国运动员共同拍摄的珍贵合影,这一瞬间由中新社发布。
“乒乓外交”打破坚冰符合中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
在投身于记录“乒乓外交”历程的日子里,我渐渐了解了那位昔日的乒乓球明星、三次荣获世界男子单打冠军的庄则栋,并由此与他建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深厚友谊,直至他于2013年离世。
在回顾“乒乓外交”的历史时刻,我们有必要特别指出那些为日中友好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日本友人。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当时的日本乒乓球协会会长后藤钾二先生——正是他坚决主张中国乒乓球队在缺席了两届世锦赛之后重返赛场,参加了第31届世锦赛,使得日本成为中美“乒乓外交”的重要国际舞台;其次,还有村冈久平先生。这两位先生都是“乒乓外交”中不可或缺的功勋人物。
在20世纪50年代,村冈久平访问我国并见到了周恩来总理,自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增进中日之间的友谊。为了使中国乒乓球队能够参加第31届赛事,他四处奔走,进行了大量沟通与说明,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不止一次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仅详细讲述了“乒乓外交”的经过,还向我赠送了珍贵的照片。
在“乒乓外交”开展之前,中美之间的交往已经陷入长达22年的冰封状态,这无疑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棘手的问题。然而,“乒乓外交”的出现如同破冰之举,使得两国关系迅速回暖。尽管在随后的八九年间,双方仍遭遇了不少挑战和阻碍,但这些问题最终都得到了解决或暂时搁置,最终促成了中美两国在1979年元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也说明了迄今为止中美两个大国在世界上的相互依存关系。
当前,中美关系正遭受自“乒乓外交”以来最为动荡的风雨,然而,我们并无理由让失望的阴霾遮蔽我们的视线。回顾“乒乓外交”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曾放下分歧,寻求共识,进而探索出解决众多复杂问题的方法,那么,这样的积极局面理应在未来重现。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相互认知、深入交流、友谊升华以及经济交流的加强,始终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旨在共同构建美好世界未来的努力,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就全球发展趋势而言,其本质上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乒乓外交”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乃是因为它打破了坚冰,与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契合,而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民心相通则是其成功的基础。正得益于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乒乓外交”得以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世界外交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经风雨洗礼,中美关系终将重返正轨,“乒乓外交”堪称激励今人的典范,其意义不容忽视。承袭这种精神,以新时代的豪情壮志、广阔视野和革新策略,中美两国人民必将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难关,共同开启历史的新篇章。
《回顾“乒乓外交”五十年历程 专访1971年访问我国的美籍乒乓球运动员》——信息来源于中新视频
【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亲历者讲述的故事有多震撼?你绝想不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