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亲为何是子女对父母最基本义务?你真的了解吗

更新:05-10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养亲与敬亲

子女有养育双亲的首要责任,这一职责源于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所孕育,在他们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这一生命的孕育与呵护的客观现实,促使人类产生了报恩的觉悟,即在父母年迈之时,应竭尽所能地赡养他们,履行“反哺”的职责。孟子曾列举了五种不孝的表现,其中包括“懒散四肢,忽视父母的赡养”,被视为第一种不孝行为。博弈之乐,饮酒成性,忽视了对父母的赡养,这是第二种不孝。喜爱财物,偏爱妻子,同样忽视了对父母的赡养,这是第三种不孝。追求耳目之欲,使父母蒙羞,这是第四种不孝。喜好勇斗,使父母陷入危险,这是第五种不孝。”(《孟子.离娄下》)在这五种不孝行为中,有三种都涉及“忽视对父母的赡养”,这从反面也说明了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基本责任。

传统的孝道观念不仅强调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赡养责任,还着重于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护之情。孔子尤为看重“敬亲”这一理念,并将其视为区分人畜、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如今所谓的孝,不过是能够养活父母。然而,连犬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怀有敬意,我们又如何能区分彼此呢?”(《论语·为政》)在传统孝道观念里,对父母的尊敬比单纯的赡养更为重要。唯有提升到敬亲的境界,

顺亲与谏亲

尊敬亲人,不仅体现在对父母长辈态度的和善,以及在行为上的礼貌对待,更深层的要求是顺应父母长辈的意愿,对他们言听计从。因此,孝顺一词常常被连用。“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礼记.祭统》)这里的“畜”即是顺从的意思。当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父亲去世后三年内仍坚守父亲的教诲,那么可以称他为孝顺。《论语·学而》篇中提到,孝顺之道在于遵从父母的教诲,依照父母的意愿行事,将父母的标准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准则。

若以为长辈无论何时何地皆无误,且强令子女无条件遵从,此观点显然过于偏颇。如此一来,若父母长辈犯有过失,子女又该如何应对呢?儒家伦理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子女应采取委婉的劝诫方式。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提倡“事父母几谏”,便是说要对父母进行委婉的劝告。孟子也曾言:“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此言意在强调,子女在面对父母的过错与违背道德的行为时,不应心生怨恨,亦不应对其进行规劝,更不应盲目地予以顺从,否则,这样的态度便是不孝的表现。

传宗接代

封建传统中的孝道观念坚信,婚后生子是人生必尽的义务,而繁衍后代则是确保家庭和整个宗族稳固与传承的关键,同时也是对先祖的敬奉。若不能履行这一使命,便是对父母最严重的孝道缺失,对祖先最深的尊崇不敬。《孝经·圣治章》亦言:“父母所生,延续最为重要。”即便能够使父母过上优裕的生活,若没有子嗣延续家族血脉,让父母在临终前无法安息,古代的孝子们会深感遗憾,觉得对不起父母。可见传宗接代观念在古代是报答、安慰父母的一种方式和情结。

丧亲与祭亲

孝道的基本内涵在于“孝顺父母”,这涵盖了“生时孝顺”与“死后敬奉”两个维度,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拓展,体现了后辈对已故长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死后敬奉”在传统的孝道观念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待死者如同对待生者,对待亡者如同对待存者,这是孝道的极致境界。”(《中庸》)此言意在说明,对逝者的尊敬与对生者的关爱同等重要,这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孟子曾言:“仅仅关注养生不足以担当重大责任,唯有妥善处理丧事方能体现重大责任。”(《孟子·滕文公上》)“养生虽然重要,但保持敬畏之心更为困难;敬畏之心虽不易,但确保内心安宁则更为艰难;安宁之心虽不易得,但最终能够安葬逝者更是挑战。”(《礼记·祭义》)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孝道观念对于丧葬之礼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事死”,古语中指的是丧亲之痛。曾子将这种丧亲的孝道总结为“慎终追远”。其中,“慎终”指的是父母去世后的丧葬仪式,“追远”则是指父母逝世后的祭祀活动。由此可知,子女表达对父母或长辈去世的哀思,主要是通过举行葬礼和祭礼这两种形式。简言之,父母或长辈离世后,子女需举行相应的葬礼和祭礼来寄托哀思。

立身、立功,以显父母

孝道为百行之首。故而,所有关于立身处世的准则几乎都围绕着孝道展开。立身之道,首要任务是保身,也就是保护好自身的身体。正如《礼记·祭义》所言:“身体,乃父母所赐予,行此遗体,岂敢不敬?” “身体发肤,皆父母所赐,不敢有所损伤,这是孝道的起点。”《孝经·开宗明义章》所述,个人之躯源自父母所赐,若对其造成伤害,便等同于对父母遗体的损害,此乃不孝之行。

传统孝道观念不仅强调子女需立足社会,更在立足之基上追求品德、言论、功业的成就,“使声名流传于后世,以此彰显父母之德,达到孝道的极致。”(《孝经·开宗明义章》)子女们历经艰辛,苦读诗书,踏入仕途,追求功名,其目的在于继承父辈的志向,传承和发扬家族的优良传统,实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所谓孝,就是能够继承先人的志向,能够续写先人的事业。”(《中庸》)为了保持家族传统的纯朴,确保家族事业的繁荣昌盛,以及为父母和整个家庭赢得荣耀,传承父母、家庭和整个家族的生命力。荣耀祖先,振兴家族门楣,这构成了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层面上的最高期望。

【养亲为何是子女对父母最基本义务?你真的了解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开创骚体诗的屈原代表作离骚,你真的了解吗? 下一篇:2一3岁幼儿简短小故事【幼儿故事大全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