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课后思考题解读丁香结?这些问题你不能错过

更新:05-11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宗璞先生的《丁香结》堪称一篇文辞优美、情调柔美的散文佳作。尽管篇幅不长,仅有六个段落,字数不过数百,却巧妙地展现了清晰的层次,节奏感鲜明,情景与文字相得益彰,意境深远,韵味悠长,为读者带来了充满乐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启示。

通过课后思考题,我们能够有条不紊且高效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据此设计教学活动。

先来看看第一个主问题: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学生在默读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提及“丁香结”的文句主要分布在文章的四、五、六部分。那么,对于一、二、三自然段,它们又是在描述什么呢?显而易见,它们描绘的是“丁香花”。通过遵循读者真实的阅读心理,我们能够细化问题、降低阅读难度,并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采取这种方法,我们便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既快速又高效阅读文章的策略。

随之出现,新的疑问随之而生:作者为何选择以“丁香花”为切入点?此外,还有更多问题随之而来:作者在描述“丁香花”时,着重描绘了哪些细节,又是如何进行叙述的?

首先,我们需观察作者在开头两段是如何引入话题的?——“今年的丁香花似乎盛开得特别繁密,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外,景象都大同小异。”这反映了作者对今年丁香花盛开的整体观感——“盛开得特别繁密”——从而激发了他对丁香花的关注和深入思考。接着,作者分别从两个地点进行描述:一是城区的街道和住宅区;二是郊外的校园。无论是“在喧嚣的城郊街道旁,突然显现出两片洁白,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某些宅院中半树银装,星星点点的花朵点缀枝头,……让人即便走过后也不禁回首……”还是“……在月光的映照下,白色显得洒脱,紫色显得朦胧。还有那淡淡的幽雅香气,既非桂花亦非兰花,即便在夜色中也能辨认出,那是丁香。”请注意,无论是城市内部还是城市周边,作者始终围绕“生长得异常繁茂”这一主题进行叙述。

作者是否仅仅从空间维度对“丁香花”进行了描绘?不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仔细阅读课文后,我们还能察觉到作者还从“白天”和“夜晚”两个不同时间点进行了描写。文中对丁香花颜色的描述是——“两片雪白”“半树银装”;对丁香花形状的描绘则是——“星星般的小花遍布枝头”;至于香气,则是——“淡淡的幽雅的甜香,既非桂花香,亦非兰花香”。此作品巧妙地融入了比喻(诸如“繁星般点缀的小花”)、拟人(例如“枝条半露,仿佛在墙上偷窥过往行人”)、对比(如“非桂非兰”等)等丰富的修辞技巧,描绘得既精确又生动,形象鲜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反衬技巧的运用,例如“骤然显现两抹洁白,顿时让人的视线为之一亮”(“骤然”与“两抹”共同成就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又如“半树银装探出……仿佛在墙上窥视着行人,让人即便走过了仍忍不住回首一望”(“半树”与“窥视”相映成趣,引得“人走还回头”),再如“那淡淡的幽雅甜香……即便在夜幕低垂时,亦能让人辨别出来……”(“淡淡”与“夜色中”形成对比,却“依然能让人分辨出”),这些均是通过“抑扬顿挫”的技巧,突显丁香花“盛开得异常繁茂”,从而展现出其色彩鲜明、引人注目、生机盎然的生长态势。

在阅读完前两段内容,作者对今年城乡间的丁香花盛开景象有了“格外繁茂”的整体感受之后,其目光随即转向自家门前那三株白丁香,这样的转换显得十分顺畅——这便体现了“承”的技巧。

试将电影镜头作为比喻,或许能更直观地领悟。就如同镜头从全景缓缓拉近至特写,从城市周边逐渐聚焦到这三株白丁香树上。在前文两段中,作者分别从“白天”和“夜晚”这两个时间维度进行描绘;而在本段中,作者转换视角,从“伏案”时的观察和“回家”时的视角这两种空间维度来叙述——比如,每到春天,当我伏案工作时,抬头就能看到屋檐前的积雪。雪花映照入室,香气径直弥漫至笔尖。再度描绘其色泽与香韵,以洁白的雪景比喻丁香花;一方面,“归家之际,首先映入眼帘的仍旧是那片晶莹剔透的雪白,雪下透出斑驳的翠绿,继而方能瞧见那两扇鲜艳的红色窗户。”同样描绘其色彩,将雪的洁白置于红窗与绿叶之间,形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通过引导学生们采用镜头推拉的方式去观察和思考,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形象地把握事物,并具备条理清晰地表述的能力。

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的视角来看,作者笔下的焦点始终聚焦于丁香花的色彩与芬芳。这一点,学生们很容易察觉,甚至在初次阅读课文时便能够直接体会到。因此,仅仅概括其色彩与香气两个特点,显然是不充分的。在第三自然段的结尾处,作者又补充了一点——丁香花的形状:“那形态呈十字的小白花,虽小却并不显得薄弱。”众多小花聚集成团,众多花团簇拥在一棵树上,它们笼罩着我的窗户,照亮了我的灵感与憧憬。这情形宛如特写中的特写,连丁香花那四瓣呈十字形的叶片都清晰可见,“众多小花聚集成团,众多花团簇拥在一棵树上”,这一描写与前文“如繁星般的小花点缀在枝头”相呼应。如此一来,画面中既有全景,又有特写,甚至特写之中还有更细致的特写,既有宏观的视角,也有微观的细节;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又展现了空间的延伸,交错映衬,多角度的观察,使得丁香花的形象逐渐变得鲜活而丰满。这些往往是学生难以察觉的,正是我们需要引导他们去学习的。

审视“丁香结”这一章节。在课后的第三道思考题中,引导我们思考丁香结如何激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层次思考。正如作者在前文所述,那些遍布树上的丁香花朵,既“遮挡了我的窗”,又“照亮了我的文思与梦想”。在第四自然段的开头,作者首先(并引用了)古人的诗句。其中一句出自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另一句则来自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和李璟的诗歌中,都借助丁香这一意象来抒发离愁别恨之情,这一点学生一经阅读便能领会,字里行间亦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波动。作者通过这些诗句,不仅品味了雨中丁香的美妙意境与韵味,而且还巧妙地“转化”出了“丁香结”这一意象,但这却是学生不易察觉的,也是教授“丁香结”这一教学内容的一个难点所在。

我们可以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来深入分析。首先,让学生暂时脱离课文内容,结合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几首诗进行朗读和思考,他们可以发现这些诗篇大多在抒发“愁绪”,纷繁复杂,然而本文作者却有所不同。接着,我们将第四、第五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与前面的三个自然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们注意到作者巧妙地转换了观察角度,开始以雨中丁香为题材进行创作。细读相关语句,我们自然而然地着手完成课后第二题——探讨雨中丁香的特点。试想一下这样的画面。作者为何认为“丁香与细雨相映成趣”?雨中的丁香别有一番风味——“在细雨的笼罩下,沾满雨珠的丁香显得更加娇媚动人。”“花墙旁的两株紫色丁香,宛如印象派画作,线条变得模糊不清,它们的色彩直接渗透到窗前的洁白之中。”丁香沾着水珠,显得格外娇艳动人,尤其是那紫丁香,其色彩显得既朦胧又充满动感。一个“渗”字,在此处运用得尤为生动,充满了趣味,让人不禁觉得,丁香确实与细雨相伴最为相宜。

应当指出,在“芭蕉不展丁香结”以及“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丁香结”中的“结”字被用作动词,寓意着“凝结”或“凝聚”。然而,在课文标题中,“丁香结”的“结”则是作为名词来使用的。自第四自然段起,作者引用了这两句诗作为开头,由此我们可以察觉到作者的行文出现了“转变”,从对“丁香花”的描绘转向了对“丁香结”的探讨。这种“转变”被作者分为了两个阶段——首先是通过诗句展现了雨中丁香的花境与韵味,接着作者提出了“古人为何提出了‘丁香结’这一说法”的问题,并通过对丁香花蕾的细致观察与详尽描述,揭示了“丁香结”名称的来源与解释——“那小小的花蕾,圆润饱满,宛如衣襟上装饰的盘扣。”我顿时领悟,果然是丁香结。若全文就此点题结束,是否可行?针对课文结尾,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并促使他们重新审视前文,深入体会文章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细致品味文章结尾的妙处。必须承认,即便文章就此结束,也依然是一篇优秀的作品。作者并未就此止步,反而挥洒自如,从“丁香结”这一话题展开了一段深入的讨论,其篇章布局张弛有度,开合自如,不仅与前文(“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相呼应,一脉相承,而且借助这一论述,将前文的感性描绘顺利过渡至最终的理性洞察,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主题——“合”得紧密而又自然。

确实,无论是李商隐的诗歌、李璟的词作,还是其他诸多古诗词中,“丁香”与“丁香结”常被用来象征深重的忧愁,用以表达离别之苦和相思之痛。正如诗人所言——“简直觉得它们承载着无法解脱的忧愁”。然而,作者在此并非随波逐流,而是“反其道而行”——“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诸多不如意,一件事情解决后,另一件又接踵而至。”因此,丁香之结岁岁可见。那些结,似乎永远无法解开;人生中的种种困扰,亦是如此,若能一一解决,岂不显得生活过于平淡无奇?这种观点,彻底颠覆了传统诗词中丁香结所承载的忧愁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开阔乐观、积极进取的新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引发人们深思,意蕴深远,更有那余音绕梁、不绝如缕的艺术魅力。或许这也是其被选入统编教科书的原因之一吧。(作者单位:厦门实验小学)

【借助课后思考题解读丁香结?这些问题你不能错过】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纠结是否报考中医专业?28年过来人给你几点看法 下一篇:姜子牙故事讲得不成熟?与这些经典电影对比,差距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