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成语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或许有人对此感到困惑,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番,揭开它的奥秘所在。
桃李虽无言,却自发形成小径。这寓意着桃树与李树虽不主动招揽,却因自身花朵与果实之吸引,使得人们在树下频繁行走,从而踏出了一条路径。此比喻传达了一个人若品德高尚、诚实正直,无需自我吹嘘,便能自然而然地赢得他人的尊敬与崇敬。换言之,只要真诚与忠诚,便能触动人心。
桃李虽不言,却自自然然地开辟出一条小径;此成语发音为“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源自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李将军列传论》篇章。
太史公评论道:“古语有云:‘自身端正,即使不发布命令,人们也会自觉遵循;自身不端正,即便发布命令,人们也不会遵从。’这番话正是用来形容李将军的。我曾亲眼目睹李将军,他谦逊如同普通人,言语中不善于辞藻。然而,在他去世的那一天,无论是了解他的人还是不了解他的人,都为他深感哀痛。这充分体现了李将军对士大夫的忠诚和诚信。俗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能够说明大道理。”
司马迁,这位汉朝杰出的历史学家,在撰写李广传记时,曾赞叹道:“桃李虽无言,却自能引路人。”此言意在说明,桃树和李树因其花朵的香气和果实的甜美,虽不发声,却能吸引人们前往树下观赏花朵、品尝果实,以至于树下形成了一条小径。李广将军正是凭借其真挚与高尚的品格,赢得了众人的敬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一成语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指一个人若真诚待人,严于律己,无需多言,便能自然地打动他人,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仰慕。
扩展资料: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在其创作《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这首词中,亦引用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成语。该成语出自其原文。
独立于苍茫之中,我沉醉其中不愿离去。夕阳西下,天色渐寒,我何时才能归来?在踏雪寻梅的日子里,我不知已过去多久。此刻我怀念起那些时光,杨柳轻拂,依依不舍。
白石冈之巅,曲岸蜿蜒向西。心中泛起闲愁,四周草木茂盛。多情的山鸟无需啼鸣。桃李花木默默无言,却自然形成一条小径。
淳熙元年的春天,这首词得以创作,当时作者第二次在建康担任官职,具体职务是江东安抚使参议官。叶衡,一位当时知名的抗金英雄,与作者之间有着深厚的交情。辛弃疾在建康的任职,正是得益于叶衡的举荐。同年二月,叶衡将他召回京城,而这首词正是为了歌咏这一事件。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的赞誉被引用,用以彰显叶衡在金陵所施行的德政深受民众赞誉,同时叶衡本人亦赢得了百姓的深厚爱戴。
【你真的理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快来一探究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