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春晚》乃宋代才女李清照所撰之词作。此词倾诉了她对国家沦陷、家园破碎的深切哀愁。尽管全词仅以“愁”字收尾,但“愁”字实则贯穿始终,成为贯穿全文的核心线索。词作笔触细腻,含蓄而委婉,情感起伏跌宕,充分展现了婉约词派的独特风格,令人反复品味。
01、原文
(资料图片)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02、注释
1、武陵春:词牌名。
落花与尘土相触,尘土便沾上了花的香气;花谢花飞,有的版本则说春天已至尽头。
《花草粹编》中将其称为“日落”,而《词谱》、《词汇》以及清万树的《词律》则将其称作“日晓”。
物依旧存,而人却已非昔日之貌。曹丕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感慨:“时节虽同,人事已变,我该如何自处?”贺铸在《雨中花》中吟咏:“人事已非,物犹在,半晌间,相思之苦难以言表,宝勒徒然空转。”
双溪,此乃一著名水名,位于浙江金华之地,曾是唐宋时期备受赞誉的美丽游览胜地。东港与南港两条河流在金华城南交汇,因此得名“双溪”。
也打算、也计划。在宋姜夔的《点绛唇》中,有“第四桥边,计划与天随同住”的句子。而在辛弃疾的《摸鱼儿》中,则有“长门之事,原本期待的美好时光却又被耽误”的表述。这里的“拟”,指的是准备或打算的意思。
7、舴(zé)艋(měng)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03、译文
烦人的风雨终于停息,枝头的花儿纷纷凋零,唯有沾染了花瓣的尘土,依旧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抬头望去,太阳已经升高,但我却毫无心思去梳洗打扮。随着春天的离去和夏天的到来,花儿盛开又凋谢,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然而,那些令人心痛的人和事,让我心中愁绪万千,一想到这些,我还没来得及开口,泪水就已经如雨般涌出。
听闻双溪的春景颇为迷人,于是我便决定前往那里泛舟,权且借此来排解心中的烦闷。然而,我不禁忧虑重重,那艘双溪的小船如此单薄,恐怕难以承载我内心深处的沉重忧伤啊!
04、赏析
上片以暮春之景为背景,倾诉了作者内心的凄凉与忧愁。“风已息,尘香犹存,花儿却已凋零殆尽。”风儿停歇,空气中弥漫着花的余香,而花朵却已纷纷落下。抬头仰望,太阳已升至高空,但作者却无心打理自己的仪容,任由头发凌乱。
“风住尘香花已尽”这句诗语言精炼而意境深远,节奏起伏有致。“风住”二字暗示之前风势猛烈,雨势猛烈,诗人被困屋内,其内心的忧愁与苦闷不言而喻。“尘香”一词则描绘了天空放晴,落花化作泥土,流露出对美好景象遭受破坏的惋惜之情。“花已尽”不仅解释了“尘香”的由来,还将“愁”的情感推向更深层次,仿佛在感叹“落花流水春归去”的景象。
“日晚倦于梳理发髻”,这一看似不合常理的细节刻画,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词人在国家之痛与家庭之仇的双重压力下,那种不言而喻、难以驱散的悲凉心境。
事物依旧如故,然而人已非旧,诸多事务均已画上句号。心中感慨万千,欲诉之情尚未启齿,泪水却已先行涌出。
词人心境的深刻反映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金人南侵,词人的丈夫不幸离世,她独自流落金华。每年春日来临,她目睹美景,不禁想起逝去的亲人,心中满是物是人非的感慨,悲情油然而生,觉得世间万事都无意义。
于是泪水在话语之前先行涌出。种种情感难以启齿,正打算开口,却已泪如泉涌。这并非简单的泪滴,而是无法压抑的悲伤如潮水般涌现,宛如“一日肠断九回”,令人心生怜悯,动人心弦。
下片深入探寻内心情感,进一步展现了其深沉的悲愁。“听闻双溪之春景依旧美好,我亦心生向往,欲乘轻舟一游。”听闻双溪的春色依旧迷人,我亦心生向往,打算乘坐轻舟前往一游。
情绪瞬间转变,内心波澜起伏。词人先前泪水涟涟,此刻却已心生“欲泛轻舟”之念,这无疑是对春游解忧之情的触动。由此推断,词人平日里孤身一人,难以找到欢愉,心中充满了寂寞之情。
春意盎然,轻舟荡漾,措辞轻松愉快,节奏轻快,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词人试图驱散忧愁时心中涌现的缕缕喜悦之情。
恐怕那双溪中的小舟,如同蚱蜢般渺小,难以承载我心中堆积的诸多忧愁。
心情如昙花般短暂绽放,随即“乌云密布,城池将崩”,那沉重的忧愁阴霾再次笼罩,弥漫在诗人的心间与天际。转折再转折,情感波澜再起,如此便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在孤寂凄凉中漂泊无依的才女内心深处的哀愁,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句乃李清照之佳句,流传甚广。词人独具匠心,将抽象的“愁”置于小舟之上,使之变得具体而可感知;更妙的是,她担心小舟承载不了“愁”,使得“愁”仿佛有了分量;再与前句的“轻”字相呼应,仿佛能观察到小舟在“许多愁”的重压下,缓缓沉向水面的情景,由此生发出一种生动的动态之美。
这种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富有创意且令人惊叹的比喻,堪称描绘忧愁情感的绝佳言辞。
【武陵春·春晚中那贯穿全篇的愁,你真的懂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