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乃司马迁所著我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涵盖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年间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盛事。书中收录了众多历史时期的精彩传说,对历代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堪称研究我国各个时期历史与传统文化之瑰宝。
《史记》这部著作,贯穿了长达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汇聚了众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佳话,尤其是以下这十个经典故事,不仅广为人知,而且寓意深刻。它们包括: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鸿门宴、纸上谈兵、狡兔三窟、指鹿为马、四面楚歌、负荆请罪、背水一战、一言九鼎。
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
1、卧薪尝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越王勾践归国后,他身心疲惫,深思熟虑,将苦胆置于座位之上,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会抬头望向胆汁,就连饮食时也会品尝胆汁。
春秋年间,吴国国力昌盛,吴王夫差率领军队征讨越国。战事结束,越国落败,越王勾践被俘至吴国。吴王夫差意图羞辱越王,遂命其负责看守墓地与饲养马匹。尽管越王内心痛苦,他却竭力展现出忠诚与顺从的态度。吴王外出,他先行一步,手牵马匹;吴王卧病在床,他悉心照料,无微不至,吴王见其如此竭诚侍奉,深感其忠心耿耿,终是准许他重返越国。
越王返国后,立誓消除在吴国沦为囚徒的耻辱。他以此警示自己,不忘复仇之志,于是夜以继日地睡在草席之上,并在门上悬挂苦胆一枚,无论是用餐还是就寝,均需啜饮一口,以期铭记在吴国所受的屈辱。
除此之外,他亲自投身于田间劳作,与民众共同经历艰辛与快乐,确保了人民的安宁与幸福。经过长达十年的辛勤努力,越国逐渐壮大,最终在公元前473年击败了夫差,成功灭亡了吴国,进而使越国在春秋末期崛起为强大的国家。
卧薪尝胆象征着一种锻炼意志的途径,它往往能在逆境中让人变得更加坚韧不拔、英勇无畏,同时还能挖掘出个体的潜能。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提醒我们,面对困难时切勿轻易屈服,而应学会在逆境中不断充实和提升自我。
2、破釜沉舟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率领大军渡过河流,命令士兵将船只全部沉没,砸碎锅碗,烧毁住所,只携带三天的粮食,以此向士兵展示他们必须誓死战斗,绝无生还之念。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在平定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继而又攻克了邯郸。在此背景下,反秦势力赵王歇与张耳不得不退守至巨鹿。他们被秦将王离率领的20万大军所围困。章邯本人则率领20万士兵驻扎在巨鹿以南数里的棘原,同时他还下令修建了两侧设有土墙的通道,这条通道直通王离的营地,用于运送粮草。
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旨在营救赵国,解救巨鹿之围。楚军成功渡过漳河后,项羽安排士兵们饱餐一顿,并每人额外携带三天的干粮。随后,他下达了一系列命令:将渡河的船只凿穿沉入河中,将做饭的锅砸得粉碎,并将附近的房屋全部付之一炬。项羽此举意在彰显他决不退缩、必胜的决心。如此一来,陷入绝境的楚军士兵以一敌十,战斗的呐喊声震耳欲聋。历经九次激烈的交战,楚军终于彻底击败了秦军。在这场战役中,秦军的多位主要将领,有的命丧黄泉,有的沦为阶下囚,有的则选择了投降。
寓意在于,将战斗进行到底的决心,绝不轻易退却。固然保留退路可以确保稳妥和安全,却也可能导致人变得懒散,缺乏进取心。然而,当人陷入绝境,求生的本能将激发出内心深处隐藏的所有力量,以求一搏,最终赢得更为辉煌的胜利。
3、鸿门宴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次日前来拜见项王,抵达鸿门后,他向项王道歉说:“我与将军共同奋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奋战,却未曾料到自己能率先进入关中,击败秦军,在此重逢将军。如今,有小人的谗言,导致将军与我之间产生了误会。”项王回答道:“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所说的,若非如此,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当天,项王便留下沛公,与他一同饮酒。
项羽与刘邦早有约定,即“谁先进入咸阳,谁便为王”。在项羽击败秦将章邯于巨鹿之后,他率领大军直抵秦都咸阳。与此同时,刘邦已经率先进入关中,比项羽更早地占据了咸阳,并在函谷关部署了重兵。
刘邦进入关中不久,项羽勃然大怒,便全力攻克了函谷关,于鸿门扎下了大营,同时设宴款待了刘邦。
在鸿门宴中,范增屡次向项羽投去暗示,示意他除掉刘邦,然而项羽却犹豫不决。随后,范增召唤了项庄,命他在宴席上挥舞剑器,企图趁此机会刺杀刘邦。项伯察觉到项庄的真实意图,便也执剑与之对舞,意图守护刘邦的安全。
张良察觉到局势紧迫,遂匆忙走出帐外,向樊哙透露了营内的情况。樊哙闻言,迅速握剑携盾,冲入营帐以保卫刘邦。项羽目睹樊哙的勇猛,遂赐予他一块生肉和一斗美酒。樊哙趁机借机抱怨,表明刘邦并无称王之心。片刻之后,刘邦假意去洗手间,通过隐蔽的小径悄悄逃离了鸿门。
【寓意】鸿门宴,用于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加害客人的宴会。
4、纸上谈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早有记载:赵括接替廉颇后,全面更改了军规,更换了军官。秦将白起得知此事后,派出奇兵,假装败退,同时切断赵军的粮草供应,将敌军分割成两部分,导致士兵离心离德。经过四十多天的困饿,赵括率领精锐部队进行决战,却被秦军射杀。赵括军队战败,数十万人最终投降秦国,秦军将他们全部坑杀。
古时候,赵国有一位名叫赵括的人,自幼便对兵书了如指掌。于是,每当谈及军事战略,他总能口若悬河。然而,他的父亲却认为他不过是夸夸其谈,并无实战能力,既不懂兵法,更不足以担当大军统帅之职。后来,秦国对赵国发动了进攻,赵王命赵括担任主将,率军迎战。有人便向赵王进言:“赵括虽对兵书烂熟于心,却缺乏灵活运用,这恐怕会招致祸端。”但赵王并未采纳这些建议,依旧坚持重用赵括。赵括不久后在与白起的交战中败北,导致赵军整体溃败,赵括本人亦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此成语常用来描述那些空谈理论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常言有云,实践胜于空谈。因此,面对问题,我们应深思熟虑,保持低调,减少口头上的理论阐述,而应更多地付诸行动去解决问题。
5、狡兔三窟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狡猾的兔子拥有三个藏身之处,才能确保其生命安全。然而,如今我仅有一个藏身之所,尚不能安心地躺下休息。”
春秋年间,孟尝君热衷于结交朋友,为了与他们深入探讨国家大事,他经常邀请他们到家中长期居住。在这群人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他常常在孟尝君家逗留许久,然而他却无所事事。孟尝君对此感到颇为不解,尽管如此,他依旧对冯谖保持着热情的款待。
冯谖曾受孟尝君之托前往薛地追讨债务,然而他并未向当地居民索债,反而将所有债券付之一炬。此举使得薛地百姓误以为这是孟尝君的仁慈之举,对他心怀感激。及至孟尝君因齐王之命卸去相国之职,选择在薛地安家,当地居民纷纷热情迎接,孟尝君方才领悟到冯谖的非凡才能。
此刻,沉默寡言的冯谖向孟尝君言道:“一般而言,机智的兔子都设有三个洞穴,以便在危急时刻躲避猎人的追击,从而逃过一劫。然而,你目前仅有一个藏身之地,因此尚不能安心无忧。我愿意为你另外安排两个可靠的藏身之所。”
冯谖拜访了梁惠王,向他阐述若能说服孟尝君为其效力,梁国必将更加强大。梁惠王因此派遣使者多次邀请孟尝君。然而,冯谖却屡次劝阻孟尝君不应赴约。随后,齐国得知此事后,也派使者前来邀请孟尝君。冯谖于是建议孟尝君向齐王提出请求,希望能够获得齐国的传世祭器,并将这些祭器安置于薛地,同时建造一座庙宇,以保障薛地的安宁。祠庙落成之后,冯谖向孟尝君汇报:“你的三个安居之所均已建成,自今往后,你尽可高枕无忧,安享太平时光。”
寓意在于,这是一种在平静中预见到潜在危险的生存态度,亦是一种富有前瞻性的防范措施。在处理事务时,我们应当多考虑几个方案。竭尽全力追求成功,同时也要做好心理、物质层面的失败准备,以及应对突发情况的策略。采取这样的方式处理问题,便能以静制动,大大提高成功的几率。
6、指鹿为马
二世轻笑,质疑道:“丞相您是不是弄错了?把鹿当成了马。”
秦朝的宦官赵高意图篡夺秦二世胡亥的帝位,却忧虑朝中官员们不会对他此举表示支持。于是,他当着众多文武百官的面,献上了一头鹿,却谎称其为马。秦二世胡亥目睹后,嘲笑赵高愚昧无知,然而赵高关注的却是众官员的反应。果然,众多官员纷纷迎合赵高,声称那动物是马而非鹿。与此同时,那些坚持认为是鹿而非马的官员,无一例外地遭到了赵高的残酷迫害。
【寓意】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睁着眼睛说瞎话。
7、四面楚歌
项羽的军队在垓下筑起营垒,士兵稀少,粮食也已耗尽,汉军以及各路诸侯的军队将他们重重包围。入夜,听到四周都是汉军的楚歌,项羽顿时感到惊恐,他惊讶地说:“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为何楚人如此之多?”
项羽与刘邦曾商定以鸿沟为界,各自不得越界。然而,刘邦采纳了张良与陈平的建议,认为应趁项羽势力减弱之际将其消灭,于是便与韩信、彭越、刘贾等人汇合兵力,对正东进彭城的项羽部队发起了追击。经过数场激战,韩信运用了十面埋伏之计,部署了多层兵力,将项羽围困于垓下之地。项羽麾下的士兵所剩无几,粮草也已耗尽。夜幕降临,四周围困他的军队齐声唱起楚地民歌,项羽不禁感到震惊,脱口而出:“难道刘邦已经占领了楚地?为何他的军队中楚人如此众多?”言辞间,他的士气随之低落。
寓意在于描述那些身处多面夹击和压迫之下的境遇,使得个体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身处此类境地的人,他们的命运常常是极其凄惨的。
8、负荆请罪
秦王威势赫赫,蔺相如却在朝堂之上大声斥责他,侮辱了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勇猛,难道就只畏惧廉颇将军一人吗?然而我深思熟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动武,仅仅是因为我们两人的存在。如今我们如同两头猛虎相斗,必有一伤,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以国家的急需为重,将个人恩怨置于其后。廉颇听闻此言,便赤裸上身,背负荆棘前来谢罪。宾客来到蔺相如府上道歉,说:“我等卑微之辈,未曾料想将军竟如此宽容!”
战国时期,蔺相如与廉颇均为赵国的重要官员,一为文臣,一为武将。廉颇因职位低于蔺相如,曾公然宣称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此事后,总是刻意避开廉颇。他的门客误以为他害怕廉颇,但蔺相如却解释道:“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正是因为有我和廉颇的存在。如果我们之间发生争执,那对国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不利。”此言传至廉颇耳中,他便赤身裸体,背负荆条,亲自前往蔺相如的府邸进行道歉。
这个故事深刻揭示了领导者必须具备洞察全局、着眼整体的能力,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
9、背水一战
西汉司马迁在其所著《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汉军将领韩信率领军队进攻赵国,部队从井陉口出发,他命令士兵们背靠河水排列成阵,最终在战斗中大败赵军。
在楚汉争霸之际,韩信率领精锐之师进攻赵国。赵王集结了二十万雄师,在太行山井陉关设下防线。而韩信所部仅有万二千人。为了击败赵军,他命令一万人驻守河边,摆下背水阵,同时派遣两千轻骑潜藏于赵军营地四周。交战之际,赵国二十万大军直扑河边汉军。面对强敌,汉军背水一战,无路可退,唯有拼尽全力。而暗中潜伏的士兵趁机突袭赵营,赵军遭受两面夹击,最终溃不成军。
寓意深刻,它传达了“身处绝境,方能焕发生机;置于绝途,才有存续的可能”的智慧理念,通过事先断绝退路,我们能够下定决心,最终实现成功。
10、一言九鼎
《史记·平原君列传》中有所记载,毛先生一旦抵达楚国,便使得赵国在九鼎大吕的象征中显得更为重要。
战国时期,秦国大军将赵国都城邯郸团团围困,局势异常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遣平原君前往楚国寻求援助。平原君计划率领二十名门客执行此任务,已挑选出十九人,却还缺一名无法确定。恰在此时,毛遂主动请缨,愿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对此半信半疑,但最终还是勉为其难,带着毛遂一同踏上了征程。
平原君抵达楚国后,立刻向楚王提起支援赵国的议题,然而一番长谈下来,却毫无进展。此刻,毛遂向楚王进言:“今日我们前来恳请派遣援军,然而您却沉默不语。您可别忘了,尽管楚国拥有众多兵力和广阔领土,但接连遭受战败,甚至失去了国都。在我看来,楚国比赵国更迫切需要与赵国携手共同抵御秦国的侵略。”毛遂这番话令楚王心悦诚服,他立刻同意出兵支援赵国。平原君归国后不禁感慨万分,他提到:“自从毛先生抵达楚国,楚国的地位便愈发显赫,甚至超过了那九鼎大吕的分量。”
寓意在于,一个人若想获得他人的信任,就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谨慎承诺,并且始终如一地履行承诺。
《史记》中的传世佳话,历经岁月沉淀,演变成了流传千古的成语故事,它们无疑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引导孩子们深入阅读这些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不仅能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智慧,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让他们受益终身。“孩子必读的成语故事集 第1季”精心挑选了众多经典故事,确保孩子们在学习历史文化时不会错过任何精彩内容。
【史记中这10个经典故事,你都知道吗?它们竟有如此深远影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