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了姓名的状元

更新:05-18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堂堂三甲举子竟无名姓!难怪暴戾的朱皇帝要勃然大怒。
  
  洪武四年的一天早上,京城一家低档客栈里,几个等待发榜的举子正在大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两个锦衣卫忽然冲进门来,不由分说捉住一个自称寒门书生的年轻人,连推带拉去了皇宫。
  
  俗话说,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朱元璋以武力夺取天下,但治理国家,他知道还要靠这些熟读四书五经的书生。于是国家政权刚刚稳定,朱元璋就下诏恢复科举制度,明令“非科举者勿得与官”。
  
  科考结束后,本地的举子们都已四散回乡,只剩下一些外地人滞留京城等待榜文。这些人在京城大多无亲无友,要么就是相聚喝酒谈天,指点江山;要么就是出入花街柳巷,打发无聊时光。只有个别家境贫寒的考生担心盘缠用完,就在附近的小店铺里做起了杂工。许多店铺也乐于雇这些学子,期盼他们哪个将来能够出将入相,也是店铺炫耀的资本。
  
  寒门书生便是这些留京举子中的一位。
  
  按照惯例,科举考试三甲考生的卷宗要呈皇帝御览,由皇帝钦点状元、榜眼和探花人选后再发榜公布。当时为防作弊,试卷上考生的名字都是密封的。主管科举考试的礼部尚书,亲手在皇帝面前打开三甲考生的试卷后,发现其中一名考生的考卷上没有名姓,只填有“寒门书生”四字。
  
  不仅考试院的那些大员们奇怪,就连皇帝老儿也困惑了,决定亲自见见这个举子。虽然没有姓名,但皇帝开了口,要找一个考生,自非难事。
  
  锦衣卫把寒门书生带进了大殿,朱元璋一看这年轻人,虽然衣着寒酸,倒是眉清目秀,便温和地问道:“科举考试这等大事,怎么不写名姓?”
  
  “禀报万岁,不是小人不写名字,实乃小人无名无姓,无法填写。”书生慌忙辩解。
  
  “大胆,万岁问话,还不老实,当心治你欺君之罪!”不待皇帝发话,一大臣就厉声呵斥。
  
  “小人不敢,实乃因家里贫穷,没有姓名,还望万岁爷明察。”
  
  朱元璋差点笑出声来,穷可以没有财产,不会没有姓名啊。想俺朱重八小时候给人家放牛,人家都说俺穷得只剩一个“朱重八”的名字了。都是娘生父养的,哪有没有姓名的人啊?
  
  “那么你是哪里人士,父母姓甚名谁,他们该不会也没有名字吧?”显然朱元璋今天心情不错,问话也很有耐心。
  
  可这书生只说自己是北方人士,对父母姓名也是守口如瓶。
  
  朱元璋有些恼怒,就是那些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如今也不敢这样对待自己的问话,一个小小举子竟然明目张胆欺骗自己,皇家威严何在?
  
  这时,一个大臣到朱元璋身边提醒说,这书生不敢暴露身份,会不会是外国探子,或前朝犯臣之子?此时北方边界时有摩擦,大臣们对外域奸细之事都是心有余悸。朱元璋顿时脸色一沉,耐心全无,大喝道:“国家大事如同儿戏,此人不可大用,革去功名,押入大牢,再不说实情,秋后问斩。”
  
  书生就这样被押入大牢。
  
  朱元璋阅人无数,他自然明白这年轻人不会是探子,即使是个探子也翻不起什么大浪。他也是想吓吓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好让他乖乖说实话。
  
  哪知这书生进了牢狱后仍不改口。眼看到了发榜的日子,衙门请示皇上,让科举考试的第四名递补探花,匆匆给书生定了个藐视考试制度、欺骗皇帝的罪名,打入死牢。
  
  朱元璋杀人如麻,杀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臣都不曾眨一下眼睛,要杀这样一个穷书生,自然也不会婆婆妈妈。
  
  转眼到了处决人犯的日子,这寒门书生也将被绑赴刑场,许多人都为书生惋惜,可这是皇帝金口玉言判的铁案,谁又敢说半个不字。正在这时,却有一衣衫褴褛的老人来到皇宫外,口口声声要告御状,为书生鸣冤。朱皇帝也还记挂着书生的事情,决定亲自审理此案。
  
  原来这书生不仅有名有姓,还出身于前朝大都的一个书香之家。由于战乱,书生家产被洗劫一空,父母连气带吓,双双离开人世。为糊口,书生在农村做了私塾教师。
  
  皇上恢复科举考试,书生背井离乡前来应试,怎奈天不从人愿,在一家客栈,书生一病不起,花光了所有的盘缠,病情也未见好转,被客店老板赶出门外,最后奄奄一息,倒在一家当铺的门前,是好心的当铺老板收留了他,为他抓药治病,养好了身体。老板还有心资助书生进京应试。
  
  书生心情沉重地说:“我一介书生,自己朝不保夕,救命之恩,已无力报答,怎好再接受您的恩惠。”当铺老板犹豫了一下,说:“我是开当铺的,当然也不能做赔本生意,你就把身上最值钱的东西当给我吧。”
  
  “除了半箱子破书,我已身无长物,只剩父母给我的这副身板了。”书生苦笑一声。
  
  老板微笑着说:“除了你的身体,你还有名字啊,就把你的姓名当给我好了。”
  
  老板本是玩笑,书生却认起真来,坚持把自己和父母的名字典当给当铺,并发誓,在赎回名字之前,任何场合任何地点,不提自己和父母的名姓,不提当铺的事情。
  
  这当铺老板本是前朝名士,元朝灭亡后,皇帝和地方官多次请他出山做官,只是他不愿为新朝做事,一直婉拒。后来听说当地官员要强行押他入朝,老人深知朱氏皇帝的秉性,如不配合,怕全家会有灭顶之灾,连夜收拾细软逃到偏远小城,隐姓埋名落户下来,担心坐吃山空,就开了家当铺。他从内心也确实害怕暴露自己身份,就一再要求书生在外不得透漏半点自己的事情,以免给家里带来灾难。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三甲中出了个无名举子,还被下了死牢,街谈巷议,这事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当铺老板一听就明白了,这无名书生就是把姓名典当给自己的那个后生。
  
  自己本意助人,结果反害了人家。这后生倒是一诺千金,宁死也不失信,老人感到后生傻得可爱,也着实内心感动,于是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前来为书生请命。
  
  朱元璋听了当铺老板的陈述,也很感动。朱氏政权刚刚建立,正需要树立这类诚信典范治理国家,当即传旨,恢复书生功名,无罪释放,并亲封“无名状元”,委派出任地方官员。无名状元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当铺赎回了自己和家人的名姓。  

【丢了姓名的状元】相关文章:

1.蛤蟆讨媳妇【哈尼族民间故事】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4.清代敢于创新的“浓墨宰相”——刘墉

5.“巧取豪夺”的由来--米芾逸事

6.荒唐洁癖 惜砚如身(米芾逸事)

7.拜石为兄--米芾逸事

8.郑板桥轶事十则

9.王献之被公主抢亲后的悲惨人生

10.史上真实张三丰:在棺材中竟神奇复活

上一篇:火痴 下一篇:空城计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