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汉字文化自信信息时代

更新:08-29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结晶。 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 汉字作为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柱,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要肯定汉字、赞扬汉字、学汉字、应用汉字,让古书上写的字活起来,让汉字在信息时代大放异彩。

【关键词】汉字文化 自信 信息时代

[CLC 编号] G122 [文档识别代码] A

一种符号,万千立方体,穿越了五千年的时空,不断地运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中。 这种符号带有历史的印记——陶符甲骨文、篆书、宋代。 千百年来,它记录了太平盛世,描绘了战火,承载了中华智慧,傲立于全世界从野蛮到文明的各种文明。 文化彰显了14亿中华儿女充满自豪的文化自信。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性格,是中华民族蓬勃向上、豪迈不息、生生不息的精神的结晶。 它是一个与所有西方语言文字完全不同、内涵深刻的“文化魔方”。 今天,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汉字,人们的脑海中就会立刻闪现出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胎记和文化基石,热爱汉字就是热爱中国。 肯定汉字、赞扬汉字、学会使用汉字、树起汉字声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自信和责任。

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是智慧的结晶。 “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汉字作为汉语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为记录汉语信息的载体和媒介,在汉族并以汉族为中心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①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

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中国是世界五大文字的发源地之一,其他四大文字的文字,即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的钉头文字、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圣文字以及美洲的玛雅人物,都已成为历史。 印度梵文早已不再是社会通用语言,中国也只有“仙”字。

汉字记录和浓缩了中华文化,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通过研究汉字,人们可以了解中国祖先的生产生活。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诉求,至今仍然是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最有力、不可替代的纽带。

《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说:“立文者,经艺之本,王权之始。前人为后人,后人为因。”古人。” 春秋时期,孔子编纂了《诗》和《书》。 》、《礼》、《易》、《乐》、《春秋》为“六经”;经史集锦、百家百家、诗词歌赋、《楚辞》、《史记》 、《九章算术》、《资治通鉴》、《天工开物》、《本草纲目》、《红楼梦》……这些世界文明史上不朽的巅峰之作,都是用汉字写成的。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曾说过:“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已成为中华精神文明的旗帜。” 双语混合语言的诞生,最终使拉丁语变得肤浅而消亡。 文字语言化的后果就是如此有害; 汉字不走文字化的道路,所以在今天的世界上屹立不倒,成为一个伟大的奇迹。” ②

虽然中国各地的方言比欧洲国家的语言差异更大,但由于汉字是“表意”字符,而不是“表音”字符,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顺利进行。 关于这一点,或许我们应该感谢两千多年前的“车同轨,书同文”。 自古以来,汉字作为统一的、独特的生命线,将中国不同语言、风俗习惯、血统各民族的语言、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的文化。 《汉字世系》《统一和谐的中国家庭。

汉字是中华民族统一最深厚的文化基石。 没有汉字,中华民族就失去了最深厚、最根本的文化基因。 在文化方面,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主要是汉字文化的自信;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汉字及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汉字是记录中国文化的符号系统。 几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情与言,取风骚之意;阳恕阴惨,以天地之心为也。” 它揭示了书法家的情感和个性。 或直或曲,或浓或淡,或实或空,或舒展或凝重,气势磅礴,古朴苍劲,千变万化,无限神秘。 每一个字、每一幅书法作品都寄托着不同时代、不同书法家的情感诉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大特征。

汉字是维护祖国统一的文化基因

汉字作为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一直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 “苍穹之下,是王的土地;土地之滨,是王的大臣”。 (《诗经·小雅·北山》)“大一统”思想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深入人心。 在中国历史上,每当出现分裂和战争时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统一”的呼声和局面。 一个国家的统一,不仅取决于政治、军事力量,更取决于文化的统一、思想的统一。 而文化的统一、思想的统一,其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文字的统一。 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国的文字已经使用了几千年,所以团结不同民族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③

文字对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早已为中国古代人所认识。 周宣王时期太史所著的《诗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法书。 秦朝建立后,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宰相李斯鼐奏同,不同意秦文者罢免。斯写《仓颉篇》,中车福下令赵高写《衍礼篇》,太师命胡无敬写《博学篇》,皆取《石周》大篆,或略加改动,所谓小篆。” (《说文解字·序》)以秦国原文文字《小篆》为基础,实行“书同文”,从而结束了“声异形异”的混乱局面(《说文解字·序》)前言”)。 这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正如美国小说《飘》(又译《飘》)译者傅东华在1940年《书同文考》一文中所言,秦朝的“同文”行为正因如此,过去与未来得以建立,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为先。 这几年文化和政治一统的基础,不能归功于虞。”此后,汉朝继承了秦制,继续实行“书同文”政策。隶(即“李辩”),汉字走上了“方字”的规范化发展轨道。

汉字是形、声、意“三位一体”的图形符号。 从汉代到现在,无论历代各地的读音如何,汉字的构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宋代印刷术发展后,汉字的形制基本固定,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成为维护民族团结最持久、最深刻、最强大的力量。

汉字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寿命最长、最具活力的文字。 中国以汉字为主要载体,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它在人类文明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深刻影响了韩国、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的历史,形成了“汉字文化”。安子杰说:“在世界上一百多种语言中,汉字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④

汉字是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 联合国在中国设有办事处。 自从计算机出现以来,汉字的输入就使用了中国人发明的“五笔字体”。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海外华文报刊和出版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内“中华文化热”和国际上“中华文化热”已掀起。 目前,全球已有30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孔子学院遍布五大洲。 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持续增加。 仅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就达到200万人,韩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也超过50万人。

70多年前,毛泽东在《论新民主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现在的新文化也是从古老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它。” 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国家、民族的传承和发展,失去了,精神命脉就被切断了。” ⑤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根源来自于“老不朽”二字。 汉字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热爱汉字,用汉字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看望看望师生。 他说:“我非常反对把古代经典诗词散文从课本中剔除,‘去中国化’是非常可悲的。应该将这些经典植入学生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

所谓“去中国化”,就是“去中国文化”; “去中国文化”就是“去汉字”。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故宫里收藏的文物、大地上展示的遗产、古书上写的文字都活起来” ”。 ⑥如何才能“让古书中写的字活起来”? 项目有千千万万,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增强文化自信、书写自信,从思想层面自信自信地肯定汉字、赞扬汉字、学习汉字、运用汉字。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因此,我们应该以汉字和汉字文化的学习为“启动”,将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中,让青少年将中华文化的基因植入脑海,代代相传。到一代。 这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实际、最有效的途径。

汉字进入信息时代焕发青春光彩

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语言完全不同的汉字能否进入信息时代,一度是全世界关注的科技问题。 不过,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创新精神,这个问题也早已得到解决。

由中国工程院主办、95位中国院士推荐评审的“我国20世纪重大工程技术成就”于2001年12月21日揭晓。在25项重大成果名单中,体现国家“两弹一星”硬实力,排名第二的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汉字信息处理与印刷技术革命”。 相关资料显示,第二项重大科技成果的重要贡献包括:王选主导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王永民发明的以五笔字库为代表的高效“形码”汉字输入技术(2008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 这两大工程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使我国突破了汉字难以进入计算机的“瓶颈”,使汉字进入信息时代,焕发青春光彩。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热门节目《汉字听写大会》收视率空前高涨。 这可以表明全国人民不仅热爱汉字,而且十分关注汉字的现状和应用。

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早已证明,汉字在信息处理和网络应用中的效率丝毫不落后于英文,甚至在输入速度和文字识别方面超过了英文。 毫无疑问,汉字是优秀的文字,是在信息社会中完全可以与西方文字一起前进的文字。

目前,用计算机处理汉字是我国所有作家最重要的日常工作方式。 要让汉字“活”起来,当然就必须把汉字“打出来”。 尤其是古籍中的文字,还必须能够“打字”。 不能进入计算机的文字很难生存; 汉字只有被打出来,才能真正“活”起来。

归根结底,汉字是“图形字”,数万个汉字的不同之处,仅在“形”。 这就必须使用“一字一码”的“形码”输入法,按照“字形”编码,才能让汉字“输入、活起来”。 国家标准(大字符集)有27533个汉字,“拼音”只能“输入”几千个常用字符。 大多数字符如果不认识或无法正确读取,则无法输入。 恐怕“活”都困难了。 。 因此,只有普及“图码”输入,汉字才能“都活起来”。

热爱汉字就是热爱中国文化。 古书中的汉字一定要“活起来”,那么现在的汉字呢? 当然,还是要活得更好。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必须不断加强和巩固。 我们要把汉字融入高科技,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号召中国人热爱汉字、学习汉字、打出古书上写的汉字。 它将成为时尚,成为全民的基本修养和情操,从而不断壮大中华文化。 民族的文化自信,迎接汉字的春天,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为王马五笔发明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当代发明家、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笔记】

①陆毅:《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光明日报,2007年4月6日。

②饶宗颐:《符号、汉字、字母——汉字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74页。

③梁启超:《国文原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14页。 30.

④李民生:《安子杰论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汉字文化》,1996年第1期。

⑤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次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

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页。 203.

【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汉字文化自信信息时代】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小学语文必背的50首古诗,太齐全了! 下一篇:(知识点)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阅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