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花非花
花不是花,雾不是雾,
半夜来,黎明去。
像春梦一样多久了?
如同浮云,无处可看。
注释翻译短语注释
花非花:白居易亲自创作的词牌名称。
来吧:当你来的时候。
时间:时间不多。
行如:走后,如晨云飘散,无处可寻。
朝(zāo)云:借用楚项王梦见巫山女神的典故。 宋玉《高唐赋》序:妃子在巫山日,高山挡,黎明晨云,黄昏雨,昼夜阳台下。
白话翻译
似花非花,似雾非雾。
午夜抵达,黎明后出发。
如春梦般来时,又能有几时?
我去的时候,似乎乌云散去,什么也找不到。
背景介绍
《白氏长庆集》收录《贞娘墓》、《蹇蹇吟》两首诗,均为悼念作品。 这首《花非花》诗与上述两首诗同卷,下编。 《花飞花》诗与《剑剑吟》同题,大约是同时期的。 诗中也感叹,往事虽美好,却如梦如云,已不可得。
关于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出生于河南新郑,原籍太原(今山西),后迁居夏峪(今陕西渭南东北)。 镇远进士,授省学秘书。 元和年间,任左议议、左赞善郎中。 后因上表请刺杀武元亨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任刑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为时代而作,歌诗为时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被誉为“诗魔”、“诗王”。 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传世的《白石长庆集》。
鉴赏与评价 文献鉴赏
白居易的诗不仅以语言朴素着称,而且以意境着称。 《花非花》这首诗颇为“朦胧”,确实是白族诗歌中的特例。
这首诗以前三字为题,几乎是“无题”。 前两句应读作“花——不是花,雾——不是雾”,首先给人一种不确定的感觉。 “不是花”和“不是雾”都是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像花,像雾。 所以可以说这是两个巧妙的比喻。 苏东坡似乎从中得到了一点启发,写下了“如花似非花,无悔追随教”的名句(《水龙吟·如花似非花》) )。 苏辞中所咏的是杨花柳絮,而白诗中所咏的却并不明显。 然而,从“半夜来,黎明去”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隐喻取材于花和雾,因为隐喻中所吟诵的事物是短暂的、易逝的,很难持续很长时间。
光是看“半夜来,黎明去”就让人怀疑这是在说梦。 但从下一句“来如春梦”四个字来看,就可以看出事实并非如此。 《梦》原来是一个比较。 这里的“来”和“去”两个字在声音和情感上具有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功能,两个新鲜的隐喻由此诞生。 “半夜来”是春梦。 春梦虽美,却是短暂的,于是引出一个问题:“春梦般的来日是多久?” 朝云无处可寻。”
一首诗是由一系列隐喻组成的,这些隐喻称为广义隐喻。 它们紧密相连,如行云流水,自然书写。 用生动的形象反复强调无法解释的隐喻。 人们在诗歌中善用比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古诗十九首明月夜灯》、《南北有争斗,牛不负轭》、以及何柱的《蓝宝石案:凌波却横塘路》“伊川烟草,满城风满,雨时梅花黄”。 但这些典故只是诗的一部分,整首诗都是由典故组成的,是非常罕见的。 另外,前一例以南极、北斗七星、牵牛星象等星象来比喻,意为“假名有什么好处”; ,它的比喻(正在计算的)是清楚的。 然而,这首诗只见比喻(比喻所用之物)而不知比喻,犹如一个引人深思的谜团。 于是,这首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
话虽如此,这首诗的诗意也并非完全晦涩难懂。 是作者编在文集中“感伤”部分的,同一部分里也有类似感伤的作品。 第一个是《贞娘墓》。 诗中写道:“霜毁桃李,风断荷花,贞娘死时尚幼,肥皮柳絮不坚,世间佳丽难尽”。流连忘返。江南雪。” 另一本是《鉴鉴吟》,其中写道:“二月霜冻桃花,明年嫁,今年死”。 作为悼念作品,其最后几行的比喻,尤其是《一书邪》中的“塞北花”和《一三》中的“彩云”,与这首诗的最后两行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 ,连声音和情绪都相似。 萧的,都表达了一种对生活中曾经存在却消失的美好的人和事的一种怀念和遗憾。 而《花非花》诗紧编于《见见吟》之后,可见诗人对这首诗主旨的新闻。
这首诗采用了三言句和七言句的交替形式(这是对当时民歌三三七句句式的灵活运用),具有规律性和错综复杂的节奏之美,这和后来的小陵很像。 因此,后人实际上就采用了这首诗的句法作为声调,并以“花非花”作为声调名称。 词到五七言诗内容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它们更倾向于表达人们内心的心境。 在这一点上,这首诗也与词有相似之处。 这种“诗如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中是很自然的。
语义双关、充满朦胧之美是这首小诗的最大特点。 雾、春梦、朝云,这些意象都是朦胧空灵的,而且刻意省略了意象之间的联系,呈现出更大的飞跃。 艺术技巧。
著名评论
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在《词品》中写道:“白乐天的词,我只爱他的《花不是花》,翻唱的是他自己的歌,也是他产生文字的人。”因为感情。” “花非花,雾非雾”,虽然《高唐》和《洛神》没有那么美丽。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