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一)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民主”和“科学”渴望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推向高潮。 1919年爆发的五四青年运动和随后的全国爱国运动,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结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推进器。 把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的时代要求同社会政治革命结合起来。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和科学。 新青年致力于引进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介绍西方人文主义、启蒙运动、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 、旧文化; 向世界推行“带来主义”。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体现在:实现了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 开创中国文学新纪元; 构建现代启蒙精神和人文主义文学传统; 建立中国文学的精英文学。
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争论
新旧文学之争:文学革命的主张引发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文学之争。 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人都是“革命家”。 曾毅、方宗岳等人属于“怀疑论者”,刘世培、林纾则属于“捍卫者”。 林纾发表《论文白话的兴衰》,并致信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攻击文学革命。 严复还预言白话文将会失败。
与学衡派之争:学衡派以东南大学梅光地、胡先孝、吴宓、唐永通教授创办的《学衡》杂志为核心,主张“兴国粹,熔新知” ;批评部公正无党派,既不攻击也不追随。” 梅光地批评文学革命“在价值和功利上都是消极的”。
与甲寅派之争:章士钊在《甲寅》周刊上相继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章,重复文言优越的老调。 嘉荫学派是复古学派最后的回声。 随着甲寅派的失败,新文学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新文学的倡导者从一开始就对鸳鸯蝴蝶派、名人派文学感到不满,甚至将其排除在“文学”之外。
生活与艺术之争:生活与艺术之争发生在新文学内部,是文学研究会与创作会之间关于文学观念的争论。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张,引发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次文学争论】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