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已经位居全球第一,超过16%的学生有自杀念头。
近日,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一名45岁的中年男子潜入“平均年龄15岁的QQ群”,为寻死的年轻人开导。
徐世海,一个45岁的中年男子,悄悄潜入QQ群,平均年龄只有15岁。 在这里他试图假装自己是一个和别人同龄的孩子,试图了解他们的世界,积极倾听孩子们的想法。
如果有人自杀或者发表负面言论,徐世海会尽力与他取得联系,尽力开导。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疏于照顾,去年失去了17岁的大儿子。
因为疏忽,徐世海在2020年失去了大儿子。在亲戚的印象中,徐世海的大儿子非常乐观开朗,会主动帮助别人,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有很多他周围的朋友。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性格开朗的孩子会突然选择自杀,但当徐世海潜入QQ群时,却发现没有一个孩子是真正轻松快乐的。
在这个群体中,很多人会突然变得抑郁,然后传递一些负面情绪,比如“不要指望你的父母”、“老师能为你做什么”、“如果你想改变你的生活,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只能重新开始,”等等。
和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在得知这些事情之前,徐世海也认为儿子很幸福。 毕竟,他衣食无忧。 生在这样一个无忧无虑的时代,他应该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但事实上,时代不同,青少年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如果父母不能及时体恤孩子、开导孩子,悲剧就很容易发生。
中国青少年“自杀率”为何日益上升? 据调查,我国每年平均有10万名青少年自杀,这意味着每两分钟就有2人失去生命,6人试图自杀。
这个数据无疑让人心酸、让人痛心,但也有网友表示,现在的孩子活得太好,习惯了无病呻吟。 但事实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这样说就太冷血了。
作为我国知名职业培训专家、职业教育学者,谭一平针对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问题发表了相关看法。 他相信:
“现在的青少年虽然生活没有压力,但生活很无趣,他们的感受却出奇的一致。他们有压力、厌学、焦虑、抑郁,甚至自杀。”
来自家长的学业压力和校园各种形式的冷暴力时刻威胁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好了,但是真的很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徐世海经历过的QQ群。 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小学生自杀。 原因无外乎学习、家庭和老师。
不得不说,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被严重低估了。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只是在找借口逃学,无缘无故地抱怨。
有些家长只有在孩子出事后才后悔,并留意当时心理医生给出的建议,但这个时候已经太晚了。
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家长和学生都必须努力
家长应该做什么?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不仅有抚养孩子的义务,还有保护孩子的义务。 如今,孩子们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即使他们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也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
前不久主演热播剧《小棚子》的田玉兰,就是一位非常消极的家长代表。 由于她过于着急,儿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人格分裂的迹象。
庆幸的是,她能够从悬崖边退下来,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及时调整自己,让自己和孩子走开。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他们的生活不仅仅是学习和成就。 他们应该有美好的生活和童年。 事情会走向极端,所以请适可而止。
学生需要如何自我调整?
首先,不要接触过于消极的同学、朋友。 情绪是会传染的,可以让原本乐观、快乐的人变得同样沮丧、不满。
如果你周围都是有负面情绪的朋友,你肯定会被感染。 因此,逃离不健康的社交圈是学生党首先要做的事情。
另外,学生党需要对死亡有正确的认识。 死亡背后的影响可能超出你的承受能力。 你应该多为父母着想,有顾虑就多与父母沟通。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不会背叛你的人。 无论何时,他们都是你最亲近的人。 如果有什么问题,尽量去找他们解决。 不要把它留给自己。
写在最后
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日益上升,这是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没有哪个父母不喜欢和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们必须对孩子成功、女儿成功抱有一定程度的希望。 生活中永远不要忽视孩子们的呼救声,否则你不会后悔。 和。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中国青少年对待死亡的态度? 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为什么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与日俱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