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南(558—638),字伯氏,汉族,浙江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灵烟阁二十四杰之一。
虞世南生性冷静坚忍,意志坚定,正直坚强,深受唐太宗的器重。 他勤勤恳恳,心思缜密,有时十多天不洗脸、不梳头。 善于写文章,曾师从著名作家徐陵。 与他同县的僧人智勇,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善书法。 于世南拜智庸为师,学习了王羲之书法的真传,使他更加名声大噪。
蝉
我垂下帽子喝着清露,稀疏的油桐树里传出流水的声音。
大声住、远说话,不只是趁着秋风。
诗是心灵的声音。 余世南的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一幅高洁儒雅、志向远大的人生图景。 这首诗写的是蝉,却表达了他自己的远大志向和儒雅品格。 在历代蝉诗中,这是较早的一首,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第一句“垂胯饮清露”,用拟人手法。 “緌”是古人帽带下垂的部分,蝉头上的触手形状与此类似。 “清”字,是指蝉具有高尚纯洁的品格,从高处吸收清露。 从表面上看,它是关于蝉、它们的形状和食性的。 事实上,这种技巧随处可见,用来隐喻诗人自己的身份和性格。 他为人正直,在高处也正直。 第二句“从舒通流出”描述蝉声清脆悠远。 “树通”指的是枝干高大的梧桐树。 蝉鸣声高处,声音自然悠远悦耳。 “大声留远,不被秋风吹”,这是整篇文章的亮点,也是在前两句基础上的讨论。 蝉声传得很远,人们常常以为是秋风吹来的。 作者一反常态,表达了人生的一大真理——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渲染,就能名声远播。
历代有关蝉的诗词很多,但由于各自的生活态度和艺术造诣不同,其诗的主旨和意趣也大不相同。 清人史不化说:“三百章余兴,唐人尚懂此意。同咏中,虞世南大音远,不趁秋”。风。” “风大易沉”是有需要的人的语言; 李商隐的“昔高难满足,白恨飞升”,就是抱怨者的语言。 比兴是不同的。”
余世南写的是自己的身世和人生经历,自然是高雅而优雅的。 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凡唱蝉者,皆唱其声,唯尊其品”。
古今书法同台呈现,名人轶事精彩纷呈
【(学者推荐)虞世南:蝉声远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