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话题
红军长征是一幅雄伟的历史画卷,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 红军长征途中发生了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红军长征一号的感人短篇: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北上抗日,向天县大渡河进军。 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高山峻岭。 只有一座链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攻克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已派出两个团保卫泸定桥,阻止红军北上; 后来又派出两个旅赶来增援,企图歼灭桥头我红军。 我军早已识破了敌人的诡计。 28日上午,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上午夺取泸定桥!” 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 敌军两个旅的增援部队正在向对岸的泸定桥进军。 走在敌人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击溃沿途多股阻击之敌。 到晚上7点,他们距离泸定桥还有110里。 士兵们一整天都没有时间吃饭。 又开始下雨了,他们都湿透了。 战胜敌人的决心让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行。
突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一样向泸定桥奔去,这分明是敌人的援军。 红四团战士干脆点燃火把,照亮道路,与对岸的敌人赛跑。 敌人看到这里的火把,大声喊道:“你们是哪个部门的?” 我军战士大声回答:“正好是红军撤走了。” 另一边的敌人并没有起疑心。 两军如两条火龙,横渡大渡河二十、三十里。 雨越下越大,像倾盆而下,浇灭了岸边的火把。 另一边的敌人无法再继续前进,只得停下来扎营。 红四团在天黑、冒雨中继续前进,终于于29日凌晨到达泸定桥,留下了两个加强旅的敌人。
泸定桥高出水面数丈,由13根铁链组成,每边各两根,视为桥栏杆;桥上各有一根铁链,两侧各一根,称为桥栏杆。 人们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 现在连木板都被敌人拆掉了,只剩下铁链了。 从桥上往下看,真是令人心惊胆战。 红褐色的河水如瀑布般从上峡倾泻而下,撞击岩石,溅起十余丈高。 海浪的声音震耳欲聋。 桥另一侧的泸定桥背靠山,西门正对桥头。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已经在城墙和山坡上构筑了防御工事。 他们凭借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道:“来吧,看你们飞过去!”
红四团立即发起总攻。 团长、政委亲自站在舰桥上指挥战斗。 号手吹响了冲锋号角,所有武器齐齐开火。 枪声和杀戮声瞬间震动山谷。 第二连担任突击队。 22名英雄手持短枪、军刀、手榴弹。 他们冒着敌人的枪弹,爬上铁链,冲向对岸。 他们身后是第三连。 除了武器之外,士兵们每人还携带一块木板,在前进时铺设桥梁。
突击队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火,桥头堡立即被火包围。 在这关键时刻,团长、政委高呼:“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加油!” 听到党的号召,英雄们更加绝望,纷纷如箭般射出。 穿过熊熊烈火,冲入城内,与城内的敌人展开激战。 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守城之敌大部分被歼灭,剩下的狼狈而逃。
红四团英勇夺取泸定桥,取得了长征的又一次决定性胜利。 红军主力渡过天然险要的大渡河,奔赴抗战前线。
红军长征的感人短篇第二章:三位老红军战士讲述攀登雪山、穿越草原的故事
七十年前,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数十万敌人,征服了雪山、草原、峡谷激流等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一首史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采访了居住在我省的老红军战士李步德、马志轩、李国策,请他们回忆那些难忘的岁月,以期纪念长征,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长征。 让长征精神代代传承。
地狱之门的夜晚
【人物简介 李不得,四川营山人。 1918年6月出生,1933年9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四军第九军战士、文员。 参加了平津、太原等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 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绩荣誉勋章。 ]
1936年2月,我在红九军当办事员。 我虽然只有16岁,但参加红军已经三年多了。 我仍然无法忘记它。
党岭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 主峰海拔5400多米。 当地人说:登党岭山,如入鬼门关; 没有巨大的勇气,就很难回来。 先头部队白天翻越丹岭山时,因暴风雪损失惨重,所以我们决定夜间行军。 这一天,我们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势陡峭险峻,冰雪覆盖,给人一种神秘奇异的感觉。 黄昏时分,部队出发了。 我们连行进在大军中间。 连长带队在前面,我跟着指导员到后面。 残月的照耀下,队伍一步步踩在前方的冰雪路上,在蜿蜒崎岖的雪路上摸索向上。 游行开始时,大家的心情依然十分活跃,有说有笑。 行军速度很快,几乎没有落后者。 爬得越高,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越稀薄,对人的体力消耗就越大。 有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小战士。 他每走一步都一瘸一拐,气喘吁吁。 他慢慢地脱离队伍,停在路边。 教官赶紧上前对他说,来吧,我扶你走,你要是停下来,就会冻死的! 旋即,他将小士兵身上的长枪取下来,搭在他的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行。
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大,雪也越下越大。 所有士兵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阵法就像一条银色的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 另一名士兵落在了后面。 教官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说,咬紧牙关,再努力一点,坚持就会胜利。 说着,他又帮士兵提枪了。 教官已经背着两把长枪了,不能累死。 我冲上前,把枪接了过来,背在了背上。 虽然枪不重,但我当时年少体弱,又累又饿。 我多带了一把枪,突然感觉眼前一亮,每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这时,突然听到教官说:“小李,抓住马尾巴。” 话还没说完,马尾就递到了我的面前。 我紧紧抓住马尾,踩着马蹄印,踉踉跄跄了一会儿。
爬得越高,山就越陡,路也就越滑。 许多士兵都被冻得失去了知觉,甚至迈步就摔倒了。 有的战士掉进深谷,有的滑进雪坑,有的冻死在路边。 当快到山顶时,战士小张突然掉进雪地里,不省人事。 教官赶紧将他抱在怀里,伸手去摸他,他浑身冰凉,赶紧拿了被子给他盖上。
过了一会儿小张醒了,看着教官和战友们焦急的脸,有气无力地说:“教官,我们走吧,别让我拖累了队伍。” 教官紧紧地抱住小张的脸,抽泣着说道:“你别傻了,我们抬你下山也行。” 众人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了起来,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就这样,我们克服了严寒、饥饿和死亡威胁,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党岭山。
红军长征三号的感人短篇:红三百军猝死六盘山之谜
红军长征时的六盘山战役和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诗为中国人民所熟知。 然而,在六盘山脚下,一夜之间,三百多名红军战士突然死亡,却鲜为人知。
1935年10月7日,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主峰,在青石嘴与国民党赫朱国民骑兵军第7师第19团展开激战。 林彪、左权随即指挥纵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下山,战斗不到一个小时,就取得了巨大胜利。 毙敌200余人,俘敌近百人,俘获马匹150余匹。 由此,装备了一个侦察连,红军组建了第一支骑兵部队。
战斗结束,毛泽东站在六盘山一座巨大石山之巅。 他变得很有诗意,吟诵了一首《清平乐·六盘山》诗:“天高云淡,雁南飞。不到长城非英雄。”弹指间路两万里,六盘山之巅,西风红旗飘扬,今长缨在手,苍龙何时缚?
但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就被一份紧急报告惊呆了:耿湾镇夜间发生了一起红军杀人案,驻扎在镇外营区的红军战士一夜之间突然无声无息地死去。 300多人!
报道称,三个营的指战员昨天抵达这里,扎营前还生龙活虎,但睡着后就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此次集体死亡的原因初步确定为食物中毒。
有300多人! 这个数字对于经历过种种艰难险阻的中央红军来说实在是太大了。 从江西出发的近九万人,到走出草原后仅剩下七千人,损失太大了! 骑兵团在洪德县突围时没有任何伤亡。 耿湾营里三百多人在没有任何交火迹象的情况下逃跑后怎么会死得这么离奇? 他们连敌人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就莫名其妙地被消灭了红军的兵力。 敌人显然一枪未发就犯下了惊天大案!
毛泽东跺腕跺脚,愤怒万分,命令保卫局迅速查处杀害红军战士的凶手。
耿婉啜泣起来。 对于300多名红军战士的突然死亡,有人认为这些刚刚走出草丛的红军战士是长期挨饿后死于一场盛宴。 但数百人同时死亡且没有任何痛苦的说法被否认。 凶手是谁? 经过一番调查分析,大多认为是国民党派来的特务投毒所致。 但敌人在哪里? 哪儿来的呢? 他们现在躲在哪里? 一切都悬而未决,迷失在云端!
【(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长征感人小故事篇】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