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及归期,巴山夜雨,秋塘涨水。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夜雨北送》。 这是晚唐诗人旅居异乡巴蜀时写给长安妻子(或朋友)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这是诗人给对方的回信。 诗的前两句通过问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述,表达了孤独的感受和对妻子的深深怀念。 最后两句想象着未来重逢、交谈的喜悦,与今晚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这首诗是即兴写成的,描述了诗人瞬间的情感波折。 语言简单,选词、造句没有任何修饰的痕迹。 与李商隐大部分诗歌修辞华丽、典故运用精巧、善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质朴自然,还具有“寄托深厚、行文优美”的艺术特色。 ”。
这首诗立意新颖,跌宕起伏,言简意深,言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 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读者,让人读了数百遍。
作品原文
夜雨送北
李商隐
问及归期,巴山夜雨,秋塘涨水。
何须共剪西窗烛,谈巴山雨夜?
词注释
1.寄往北方:写诗寄给北方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今四川省),亲友在长安,故曰“送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2、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回国日期:指回国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位于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部交界处。 这一般是指巴蜀地区。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 何时:何时。
7. 公:副词,用在谓语之前,表示一个动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者同时发生的。 可译为“在一起”。
8、剪西窗烛:剪断蜡烛,剪掉烧焦的灯芯,使灯光明亮。 这是描述深夜烛光下的长谈。 “惜窗花语”、“惜窗建柱”作为成语使用,并不局限于情侣之间,有时也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9. 但是:回顾和回忆。
作品翻译1
当你问起返回日期时,很难说出具体的返回日期。 巴山倾盆大雨一夜之间灌满了秋塘。
何时回去,我们一起在西窗上剪蜡烛,当面给他们讲巴山雨夜的事。
作品翻译2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国,我却无法决定回国的日期! 此时我唯一能告诉你的是,那是巴山无尽的夜雨,填满了秋塘。 如果有一天,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一起剪蜡烛,互相诉说今晚巴山夜雨中我们有多么的思念,那该多好啊!
作品翻译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日期。 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经注满了秋河塘。 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在西窗下切烛谈心? 那我就告诉你今晚做客巴山听着夜连绵的雨是多么的孤独,我是多么的想念你!
创意背景
这首诗选自李商隐在巴蜀(今四川省)时所作的《玉溪盛世》卷三。 因长安在巴蜀北部,故题为“夜羽北送”。
南宋洪迈编撰的《万唐绝句》中,这首诗的标题是《夜雨寄内》,意思是这首诗是送给妻子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年)七月前往东川,向子州幕府出使刘仲英。 当年夏秋之交,王氏病逝。 李商隐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了解到这一点。 妻子去世的消息。
据说,李的每首诗都以《夜雨送北》为题。 “北人”是指来自北方的人,可以指他的妻子或朋友。 经考证,有人认为它是作者妻子王去世后写的,因此这不是一首“送回家”的诗,而是送给长安朋友的礼物。
从诗的内容来看,如果读作“送内”,那就是感慨万千;读作“送内”,那就是感慨万千; 如果读作《送北》,未免太细腻、淡漠了。
鉴赏与评价
第一句是一问一答,先停顿,再转向,跌宕起伏,很有表现力。 他旅行的悲伤和回不来的痛苦都跃然纸上。 接下来,我写下了此时眼前的情景:“巴山夜雨,满秋塘”。 旅行的忧伤,回不来的痛苦,早已呈现在纸上,与夜雨交织在一起,绵绵密密,淅淅沥沥,灌满了秋塘。 ,弥漫在巴山的夜空。 然而,这些担忧和痛苦只能通过眼睛自然地显现出来。 作者不言悲伤,不诉苦,而是从眼睛和前景出发,驰骋想象,开辟新境界,表达“何必一起斩西”? 窗上的蜡烛诉说着巴山夜雨时的心愿。 其构思之奇特确实令人惊讶。 然而,当我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却觉得感情是真挚的,言语是从心底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 表达愿望的“何时”(何时可以)二字,从“回归日期尚未公布”的现实中迸发出来:“在一起……”和“但是言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逆境激发出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期盼归来后“共剪西窗烛”,此时归来的思念是不言而喻的。 盼望有一天能与妻子重聚,却“却谈巴山夜雨”,此时“独听巴山夜雨”无人可言,无言可诉。 不难想象,当他在巴山秋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独自割断一根残烛,深夜未眠,读着妻子询问归期的信时,他的心情是多么沮丧和孤独。 然而,返回日期不确定。 然而,作者超越这一切来写未来,期待今晚在团聚的喜悦中谈论一切。 所以,未来的欢乐,自然会反映出今晚的痛苦; 今晚的痛苦将成为以后谈话的素材,增添团聚的喜悦。 四句诗句清清楚楚如文字,却是多么曲折,多么深刻,多么微妙而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前人的诗中,不乏写此地而思彼地的例子; 还有更多人写下今天并思考未来。 但两者的统一,虚实并存,情景交融,形成如此完美的意境,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能够学习前人的艺术经验,勇于担当。新的探索,以及他的独创性。
上述意境的独创性还体现在构图结构的独创性上。 “经”字出现两次,一次是妻子问,一次是自己回答; 妻子的问话催他早点回来,自己的回答感叹归期未定。 《巴山夜雨》再现,一是客中实景,我紧答; 而“河当”介入其中,连接过去与未来,将现实化为虚构,开辟出一个想象的境界,让时空的循环无缝融合。 现代诗歌一般避免字面重复,但这首诗却刻意打破惯例。 “期”字的双重出现,尤其是“巴山夜语”的再现,正好构成了美妙的循环往复的基调和构图,恰到好处。 它完美地表达了时间与空间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858),唐代诗人。 字一山,别号玉溪生、范南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开成(唐文宗在位,836年—840年)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东川节度使判官。 由于牛李党争的影响,他受到排挤,余生生活贫困。 他的史诗常常借古讽时,他的无题诗非常有名。 他善于节奏,富有文采,构思严谨,情感丰富,旋律优美,风格独特。 但有用的代码太多,含义晦涩难懂。 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似,均在家族中排行第十六,故合称“三十六体”。有《李宜山诗集》。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归期】相关文章:
2.米颠拜石
3.王羲之临池学书
8.郑板桥轶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