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育英学校的学生喜欢和同学一起读书。车淑芳 摄
北京育英学校一角。学校提供
■教育改革先锋重大典型报告
学校可以有多美?
从花木到亭台楼阁,从叽叽喳喳的鸟鸣到潺潺流水,北京育英学校处处展现着环境之美。 如果你问育英同学,你最喜欢学校的什么? 他们会告诉你不同的答案:“假山”、“海棠花涧”、“银杏广场”……
环境教育早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让学校变得美丽并不难。 然而,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困惑:学校的美景固然美丽,如何才能将美丽的风景深深融入学校的教育课堂呢? 这就是表里如何统一的难点,也是解决不了的。 育英学校的解决问题思路中,不仅有探索的勇气,还有大改革的勇气,还有追梦的感觉。
十年树: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地方
一切都从树开始。
2011年,于惠祥调任北京育英学校校长,开始了校园的重大改造。 第一步是拆除学校内的冬青树,理由是“这些树将学校分成了‘豆腐块’”。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生活的地方。” 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找到一个舒适的与同龄人相处的空间,与不同年龄、不同年龄段的同学甚至朋友进行交流。 合作、探索并互相启发。 这是育英学校校园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后来学校改造校园时,图书馆前的松树围墙被拆除,上下两层设计成木桌和扶手椅,学生可以自由地坐着交谈; 森林里杂草丛生的杂草全部被拔掉,换上白色的石沙,上面放置着精美的石头雕刻的棋盘。 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经常坐在一起学棋; 校园内随处可见圆形平台和梯田。 座位成了学生活动的舞台。
于惠祥期待的一幕出现了。
每天快乐的午休时间,“满山都是孩子”是育英教职员工眼中最美的风景。
“四年级以下的学生没有一个干净的校服,”老师们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同伴支持、开放融合的校园环境的建立,为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和谐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
说到环境教育,在山川河谷的学校不是更“自然”吗? “树木花草的自然景观是学校的美丽,但学校不是公园,而应该发挥价值主导的教育作用。”于惠祥说。
育英学校将这一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例如,思聪大厦前的大柳树被蚂蚁挖空,在大风中突然倒下。 学校请了一位木匠制作了这棵大树的标本,并将其“放置”在它原来生长的地方。 学生谢思特写的作文《赛跑时间》被刻在石碑上,立在树雕旁边。 “我知道它的生命被时间夺走了。在悲伤的同时,我深深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我要做一名与时间赛跑的好学生。” 从此,大柳树不仅成为了学校的风景,也成为了教育的基地。
有些树倒了,有些还矗立着,它们也成为了教育的象征。
学校花园里有五十、六十棵桃树,是建校时栽种的。 年年桃子挂满枝头,却没有一个学生去摘。 在别人看来,这只是一件小事。 而这件小事,育英派只是将其放大了。
经征求广大师生、校友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桃花静静地挂在枝头”被确定为育英学校的校风。 “它有三层含义。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懂规矩、守礼仪、有教养;就是不浮躁。” 于惠祥表示,校风不是校长“拍脑袋”的结果,而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累的行为和道德风气,才能称为校风,凸显独特价值。学校的办学定位。
5月底的中午,7名学生正在思明楼一侧的草坪上蹲着拔杂草。 记者询问,他们都是七年级特一班的学生。
“学校很漂亮,我们希望它能一直这么漂亮。”班集体劳动委员、本次劳动活动的发起人李石说。
于惠祥说:“德育工作就在无处不在的文化中,在学校的一草一木中,在师生的举手投足中。”
教学改革:环境与课堂碰撞出火花
在育英学校,到处都有座位,有座位的地方就可以读书。 但10年前,情况并非如此。
那时学生想看书只能去图书馆,读书兴趣不大。 2012年,育英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44%的学生喜欢语文科目,在所有科目中排名垫底。
也正是在这个时间点,于惠祥开始着力打造校园“第三学习空间”。 学校建有藏书丰富、设施齐全的“流动图书馆”,还在校园各处设置了众多的阅览区和专题阅览区。
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读书,爱上读书,是育英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理念。 它不仅改变了校园面貌,更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来说“彻骨”的重大变革。
2014年,育英学校在于惠祥的指导下,创建并实施了基于阅读偏好的“3+3”语文课程模式。 “3+3”是指每周6节课中,基础课和阅读课各占3节课。
很好的教材,怎么学完呢? 好课,怎么拆?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地方可以学习。” 育英学校初中中文系副主任车淑芳回忆,当时她“心里很抵触”。
改革的痛苦和困惑一直持续到暑假。 整个假期,全体语文老师都进行了“封闭式”讨论。 最终,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3+3阅读课程实施方案”——基础课的教学不贪求完美,而是筛选、整合; 阅读课从教室搬到图书馆、草坪、树下等地,树荫下、溪边,阅读活动包括独立阅读、共享阅读、阅读交流等阅读活动……
优美的环境和学校大的教育教室终于发生了碰撞。 2016年校园调查显示,96.73%的学生对语文科目感兴趣,99.23%的学生对阅读感兴趣。 “最重要的是养成阅读习惯,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车淑芳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 育英学校对“环境教育”的探索逐渐找到了融入学校整体教育的途径。
2019年春天,育英学校小学语文科主任王在英向跨学科迈出了一大步。 学校里有100多种植物,中国人自古就有踏青的爱好。 王在英自然想到,美学、课程教育和传统文化能否融合?
“当时北师大的教材里,每个科目、每个年级都有与春天相关的季节内容。” 经过梳理,王再英将语文、科学、美术、音乐、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学科融为一体。 为花卉节设计了以“花·生活·美”为主题的综合跨学科课程。
整个三月,各科课程都以“花”为中心。 以四年级为例,语文班学习单元《花》; 科学科目观察花的结构; 数学课探索花朵的对称性。 校园里,学生们在纸杯上画画、写诗,制作“花潮杯”、挂在树上、朗诵诗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9.7%的学生认为这项活动应该传承下去。从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看,各科老师不仅完成了教材的教学时间节点内的内容,还进行了拓展。” 王在英说道。
环境如何融入课堂,成为育人的背景?
“学校教育环境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综合载体,它不仅包括精心设计的静态物化环境,还包括师生互动中产生的动态教育资源,以及学校有意识的课程建设”以及相匹配的教育、活动。” 于惠祥指出了重点。
绽放辉煌:自我成长,放眼世界,育人成才
今年高中毕业的刘开泰即将告别12年的育英学校,前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农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昆虫学与线虫学系学习。 学校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六年前的升旗仪式他还记忆犹新。 台上,于惠祥鼓励同学们树立自己的梦想:“我们学校有一位资深昆虫爱好者,他叫刘开泰,听说他想成为中国的法布尔……为了支持他的梦想,学校建了一个昆虫研究实验室,以刘开泰的名字命名!”
刘凯一头雾水,脸都红了。 但那天之后,大家就不再调侃他“爱玩虫子”了。 他在实验室成立昆虫研究社,读大量书籍,做实验,为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而奋斗……
刘开泰特别感谢育英学校多年的培养,让他能够在动物科学领域全美排名第一的常春藤盟校继续深造。 “以后我一定会回到中国,参与我国的昆虫学研究。在祖国我还没有看到这么多美丽的昆虫,真遗憾!我不再想成为中国的法布尔,我想超越“法布尔。”刘开泰坚定的说道。
昆虫实验室、大鲵实验室、生物拓展培育基地、137个学生自主发展俱乐部……在育英校园,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让他们自主成长的“小世界”越来越多。
老师们也在努力开拓校园育人的沃土。 作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班主任,郝杰不仅在课堂外上英语课,还将英语早读、班会、迎新会等活动“融入”学校的春花秋月,并每天与学生达成协议。 我们每个季节都会在校园里拍照。
“孩子们在大自然中以及与同龄人一起获得的启蒙是无法估量的。” 郝杰说,班里的学生凝聚力很强,甚至集体申请在学校种植一棵代表友谊的樱花树。
“每个学校都有操场,每学期开始时,全班同学可以在起跑线上合影留念,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个学校都有水龙头、垃圾桶,让学生检查安全在劳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这些都是环境,都是可以利用的,老师一定要深思熟虑。” 郝杰坦言,真正能做到行动自由的老师并不多。 “但最重要的是先改变,观念不应该因为哽咽而放弃。”
如果环境教育人,那么到底应该教育什么样的人? 多年来,余惠祥和余英老师一边思考,一边探索。
从西柏坡步行,育英学校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校门正对着江山社稷石。 影墙上刻有领导寄语,把荣誉墙变成“育英评”——培养学生关心社稷的意识;
学校的九栋建筑以孔子的“九思想”命名——让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学门、毕业门、成人门写着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友谊、志向、责任……
一批批优秀的育英学子正在成长,就像校园里的桃树年年开花结果一样。 研究生杜宜森曾感受到学校清洁女工的“卑微”,写了一篇题为《尊重与尊严》的文章。 这篇文章被于惠祥镶嵌在主楼的显着位置,时刻教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关心国家和社会; 在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鼓舞下,张妼含、秦子钰、张可盈、王静轩等众多2020届高中毕业生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院...
“我们要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方、心系国家、勇于承担责任的国家栋梁。” 于惠祥总结道。
一位老师说,于校长有一个教育梦想。 在这个梦想中,学校是生活的场所; 这是学生寻找同伴、学习沟通与合作的地方; 这是学生实现成长的地方。
这个梦想持续了十年,在育英学校逐渐变成了现实。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地方这一切要从树说起】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