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正在北京考研,和一个陌生人合住一个房子。 我很孤独。
住处有固定电话,偶尔有人用熟悉的声音打来,说找某某。 我说打错电话了,请她查一下号码。 她道歉但没有挂断电话。 我说没关系,但没有挂断。
她问我在北京做什么,家在哪里。 我如实回答,突然感觉电话那头的她离我很近。 她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 我几乎想抱着她哭。
然而,聊了几句之后,我们终于无话可说了。 挂断电话之前,她告诉我“要乖”。
后来我想,也许她是故意误拨的,只是想和某人说话,也可能不是。 我们可能会在超市、地铁或其他任何地方擦肩而过。
她可以是任何路人。 她是另一个我。
《拨错电话》三本书
撰写者 | 三本书
正月初七当天的天气
//
“人类日”
(唐)杜甫
从初一到人日,没有阴天。
冰雪莺难觅,寒春花开晚。
云落白水,风摇紫山。
蓬乱的鬓角又长又稀疏,头发不比素绸多。
//
相传开天辟地之初,女娲在前六天创造了鸡、狗、猪、羊、牛、马,在第七天创造了人类。 旧俗以正月初七为人日。
从汉代开始,就有了人民的节日,魏晋以后,人们越来越多,如剪彩以求鲜花,刻金箔以表示人民的胜利,贴在屏风上,或佩戴在屏风上。他们的头。 唐代,每逢男子之日,皇帝赐彩线给大臣们,他们便登上高处宴请大臣。 节日盛大,民间还有吃七宝汤、称体重等活动。
人类的日最初是用来占卜的。 据西汉东方朔《战书》记载,正月初七,若天气晴朗,则民生民安,天下太平。 清代富察敦冲所著的《燕京年记•民节》也说,这一天天气晴朗,生命就会繁衍。
那一年,杜甫为天气发愁。 “从第一天到第二天,没有一天不是阴天。” 从第一天到第七天,都是阴天,他在异乡漂泊。 可以想象他的沮丧。 如果天气好的话,此时的巴蜀应该是春暖花开。
摆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是一个多云的冬日。 “冰雪莺来难,春暖花开迟”。 冰雪还没有消散。 唐朝非常重视男人节。 正月初七,朝廷和民间都有许多祭祀和庆贺的仪式。 游子在年前就回到了家乡。 人节过后,他就可以远行,开始春耕了。 相当于过年的最后一天,全家人都该团聚了。 如果这一天没有团聚,就会增添亲朋好友的思念。
当时杜甫滞留在夔州,地处偏僻,天气寒冷,感到十分荒凉。 “云落白水,风振紫山哀”,峡中景色极其荒凉寒冷,即使登高也无法让他感到轻松。 过完年,他又长大了一岁。 他自嘲说,自己的头发不再丝滑,蓬松的鬓角也早已稀疏了。
此五言诗为第一首。 人节那天,杜甫后来创作了一首七言诗。 我大概是从河边回来,和家人、邻居喝着酒,心情突然又高涨起来:
这一天,这个时候,大家都享受着平常的事情,互相有说有笑。
眼前柏叶伴酒休,胜利金花灵动耐寒。
剑一时向星辰引,盒中竖琴须随水流而奏。
初春,江湖复苏,直行难无忧。
今天这个时候,是做人的节日。 也许生而为人终究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这或许就是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是给生活赋予想象的意义,给荒凉的日子赋予方向感,就像史蒂文斯的罐子:“我在田纳西州放了一个罐子,/它是圆的,在一个在山上。/它使分散的荒野/包围了山。//荒野向它上升/向四周蔓延,不再是荒野。” (《坛子轶事》陈东标译)
见众人有说有笑,瓶前还放着柏叶浸过的酒,女人们头戴金花。 ,生命的运动自行发挥。 绝望和希望一样都是徒劳的。 毕竟现在是早春,很快我们就可以直奔江陵了,不用担心出行困难了。
元王元《寒江雁》
入春仅7天
//
“人们每天都想家”
(隋)薛道恒
立春才过了七天,离家已经两年了。
归雁后,思绪在花前。
//
薛道衡,河东汾阴(今山西)人。 侍奉北周、北齐,入隋。
古人把春节视为春天的开始。 此时江南气候温暖,处处春天。 “立春才七天,我离家已经两年了。” 一个游子思念家乡,多年未归。 眼看春节又要到了,不管他离开家几个月了,只要是除夕夜,就已经两年了。 为什么说“只有七日”呢? “天赋”的感觉,时间过得快还是慢?
这一天,诗人对时间尤为敏感。 春节才过去七天,他感觉自己已经离开家两年了。 “两年”在这里被视为一个虚数,感觉就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仅七日”应表示时间过得很快,同时也有短暂的意思。 短短七日,又与故乡分离一年。
例如,今天是大年初四。 一周前,我们还处于旧的一年,但今天又是一年了,日历已经翻到了2023年,似乎正月又要结束了。 按照传统的计算,过年的时候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一岁,出门在外的游子晚了一年归家。
薛道衡用陈语写了这首诗。 南方人听了前两句就笑他不会作诗。 老实人是没有的。”在这个好故事中,记载中的“南方人”大概觉得最后两句更感人、更有诗意。
抬头望着大雁排着队飞回北方,我却还在犹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已经落后于大雁了,早在梅花盛开之前,我的心就在犹豫。搬回来了。 这里似乎有一个隐含的意图,那就是他要跟随大雁归北。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确实写得很好。 前两行看似平淡,但绝不是无味。 相反,平淡中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 这些诗更显技巧,需要吟诵。
明王守谦《千雁图》(局部)
后印象派一词
//
《蛮夷菩萨》
(晚唐)温庭筠
水精帘中枕了不少,暖香让人梦到鸳鸯锦。
江边杨柳如烟,残月中雁飞。
莲藕秋色淡,人胜斩之。
鬓香红润,玉簪占上风。
//
这个词的大意可能源自薛道衡的“日日思念归家”,视角从游子变成了思念的妻子。 离别是时间和空间的障碍。 离别的对象,无论是某个人,还是某个地方,都在互相看着对方。 时间和空间将他们分开,但也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因为彼此的缺席,万物都变成了使者。
温庭筠诗中的女子雍容华贵,日常服饰精致,言语流利,如“新贴绣洛茹,双金鹧鸪”,“画洛金玉,香烛卖泪”等。人”更是清澈纯净。 诗中的女子如女神,吸风饮露,肌肤如冰雪,雍容如处女。
“水精帘上的聚枕”,水晶帘子,琉璃枕,纯净洁净,不沾凡俗尘埃,李商隐还有“水纹席上的琥珀枕”,从房间里的物品,就能感受到一个女人的心态。 第二句是“暖香梦鸳鸯锦”。 锦被上绣着鸳鸯,温暖的香味让她恍惚坠入梦乡。 这种解释是散文体的,但诗却像一个镜头,只是让我们看室内陈设、玻璃枕、鸳鸯和锦缎。
黎明从梦中醒来,或者还在梦中。 梦给她带来了另一个时空,“江边柳如烟,无月天雁飞”。 这是女人看到的风景,也是她的心情。 我们顺着她的目光,看到的不仅是她所看到的,还有她的背影。 河流、柳如烟、天上的残月、大雁,都是她的化身。
“藕丝秋色淡,人美参差不齐”。 下一部电影中的镜头拉近,以特写镜头聚焦在她的身体上。 荷花衣如浅秋色,头巾“锯齿状剪裁”。 不仅剪彩精美,词句也优美。 “两鬓香红,玉钗随风。” 两鬓上的簪子据说是“香红”而不是花。 场景更加鲜明,设色选材精良,音韵也美妙。 最后一句,寒冷的晨风中,头上的玉簪,旗帜飘摇不定。
读这首诗就像在看一幅法国后印象派绘画,颇让人想起塞尚。 艺术家的情感渗透在物象中,让人感到压抑。 在《新校舍》一文中,汪曾祺回忆了西南联大的课堂场景,他在文中说唐澜老师教选词时,他基本上不说话,用无锡口音弹词。课上,“唱”了一遍:“香红遍鬓。——玉钗头风……好!太好了!” 连这首诗都说了。
生活的直观感受
还原古诗本色
新京报书评每周周末诗歌朗读专栏
征集了前50期中精选的40篇文章。
《细雨湿流》
点击书籍封面
准备购买
《周末读诗:细雨湿流光》
【暖香惹梦鸳鸯锦 :误拨的电话(三书)】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