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更新:09-06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西林碧

苏轼(宋)

横视,侧似岭峰,远近高低不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这座山中。

翻译

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山峦起伏,峰峦耸立,远近高低各异。

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我身在庐山。

欣赏

这是一首诗中有图的山水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藏在对庐山风景的描写中。

“横看,成脊,一侧成峰,远近、高低都不同。” 据说,游客从远、近、高、低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面貌,会得到不同的印象。 有时你会看到连绵起伏的群山,有时你会看到高耸入云的山峰。 这两句话概括、形象地描述了庐山千变万化的景色。

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是对场景的推理,也是在山中旅行的体验。 之所以认不出庐山真面目,是因为在庐山中部,视野受到庐山峰峦的限制,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部分峰峦,庐山的丘陵和山谷。 这两句话写得非常精彩,整个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重温经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踏遍山河得出的理性认识。 这是你到山里旅行所看到的,也是你观察世事时所看到的。 这两首诗内涵丰富,启迪人们懂得了一种为人处事的哲学——由于人们看待问题的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是片面的;由于人的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是片面的;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不同。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和全局,就必须超越狭隘的范围,摆脱主观偏见。

一首小诗,引起人们无尽的回味和深思。 因此,《题西林壁》既是诗人对庐山奇观雄伟的赞叹,也是苏轼以哲学家的视角对庐山所衍生的真理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这首诗除了优美的山谷、山峰形象给人以美感外,还蕴含着启迪人们心灵的深刻哲理。 因此,这首小诗显得格外含蓄、深远,让人读不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又是政治经历。 苏轼自入仕以来,就一直卷入新旧法律之争。 他的政治倾向更接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领导的新法。 但他并不极端,主张吸收新法的合理要素,主张注重实施策略。 然而,他并没有得到旧党的容忍。 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作是扑朔迷离的政局。 新旧两派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 事实上,人们都处于处境之中,处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痴迷于当局的困境。 他们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并得出适当的结论。

如果说宋代以前的诗歌传统以抒情抒情为特点,那么到了宋代,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说理说理为特点的新诗风。 这种诗体是宋人继唐诗之后开辟的一条新路。 用苏轼的话说,就是“在法中创出新意,在奔放中表达妙理”。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言浅而意深,体现以物论理,传达一种淡然的味道。 《提溪临笔》就是这样一首好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小学语文: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 下一篇:清明时节,又叫踏青节,经典诗作有如下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