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津涛:《弟子规》算不上什么“国学经典”

更新:09-13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门徒守则》:一本粗制滥造的儿童读物

杨金涛

近年来,小学读《弟子规》十分流行,被誉为“国学经典”。 如今,市场上的《弟子规》有数百个版本。 许多幼儿园、中小学将其列为指定读物,也被改编成歌曲、舞蹈、动画片等。

事实上,《弟子规》并不是“国学经典”。

1、这本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本二手或三手的儒家读物。

我们今天看到的《弟子规》每句三字,共360句、1080字。 该书原名《寻孟文》,为清初学者李毓秀(1647—1729)所著。 后经贾存仁(1724-1784)修改,更名为《弟子规》。 直到清末,这本书才开始广泛流传,成为私塾常用的儿童教科书——“小学教育读物”。

在《总论》中,作者做了明确的表述,指出“弟子之规,圣人之教”。 看《弟子规》这本书,确实大部分内容是根据朱熹编的《论语》、《礼记》、《子训》改编的。 例如,《礼记》中说:“人之礼,当冬温夏清,暮静晨清”。 《弟子规》中对应的词语是“冬暖夏清,晨清晚静”; 《儿童训诫》中说:“凡人弟子说话时,必须始终小声,缓慢而小心地说话。” 《弟子规》改为“尊敬长辈前,声音要小,不听小声不宜”等。 ①《弟子规》原创内容很少。

总之:在作者看来,李毓秀和贾存仁都只是乡村文人,没有什么学术成就; 从时间上看,与宋代蒙古文教科书《三字经》相比,《弟子规》还远远谈不上“历史”。 从内容上看,《弟子规》改编自儒家经典《论语》《礼记》,以及朱熹摘录的《子子训》。 仅供儿童学习和使用。 是二手甚至三手的儒家读物,显然是不合格的。 被誉为“国学经典”。

2、民国时期的《弟子规》没人关心

与《三字经》等注重自然知识的小学读物不同,《弟子规》的核心内容是程朱理学(注重道德、行为、处事方式)。 其历史上的兴衰也与此有关。

由于内容符合科举考试的要求,该书一度在整个晚清的私塾中流行。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旧蒙古教育随之衰落。 1911年辛亥革命后,新教育得到规范,提倡注重儿童天性的新中小学教科书,《弟子规》被时代抛弃。 《中华民国总书目》(1911-1949)收录的《弟子规》仅有两个版本。 ②

3、这本书这几年很流行,有特殊的背景。

《弟子规》近几十年来流行,有一定的特殊背景。 20世纪70年代,该书被定性为“几本弘扬孔孟之道的烂书”之一,受到批评③。 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渴求,不少香港、台湾商品化的“传统文化产品”被引入内地。 台湾“华山书院”院长王才贵倡导的“儿童读经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他编着的教材《三十万孝子》就是以《弟子规》为蓝本的。 此后,《弟子规》持续受到内地文化界的关注和推广,并名声大噪,才有今天的成就。 ④

作为现代童书,本书有四大缺陷

1、内容适应形式,造成文本强行,对语文教学十分不利。

《弟子规》三字一句,押韵。 这种形式在古代或许适合儿童,但在现代就不再可行了。 作家王定军曾评价:“为了迁就形式,特别是《弟子规》中,有些句子非常牵强、晦涩,使学习变得更加困难,就语文教学而言,不是一个好榜样”⑤。 例如,《弟子规》中说:“不苦修行,而学文学,就会浮华,成什么人;苦修行,不学文学,随从自己的意见,忽视真相”,即使是今天的成年人也会读到它。 感觉很难,体会不到文字的美妙。

不少一线小学教师也坦言,“让孩子背诵、理解《弟子规》是一个大问题。” 时下流行的解决办法是重新改编《弟子规》:“新编的《弟子规》歌词是根据儿歌编成的,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省心又省心。”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如上例,改写为:“为了学习,不要做书呆子,活学活用,做出大的成绩。纸上学的东西最终会变得肤浅,但你要知道,你必须要做。努力没有错,但不学习就会空虚。他们目光短浅、鲁莽,真相永远不会明朗。” ⑤虽然媒体报道谈论这种改写,但仍然不伦不类:首先,那几句自编的句子可以说没有文采;其次,所用的古诗词文章都是“我在纸上读到的”。永远都会浅薄,但我不知道这一点。”“凡事都要小心翼翼”等等都远远超出了小学生能理解的范围,这种超越年龄的文字,难免会增加孩子的厌恶感。的学习。

2、用成人视角来写,用成人视角给孩子灌输,很多说法互相冲突。

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教材大多是从成人的角度编写的,很少关注不同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弟子规》也不例外。 书中所有的文字都在用成人的语言灌输成人的原则。 而且许多说法相互矛盾。 这也是进入民国后几乎所有新式学校都抛弃《弟子规》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书中写道:“我们都是人,但人有不同的种类。人受欢迎,所以仁慈的人受欢​​迎。仁慈的人,很多人害怕。人们害怕他们的行为。”言语。他们直言不讳,但外表却并不讨人喜欢。如果他们能仁慈一点,那就太好了。” 不要揭穿,人都有私利,不要谈论。”“别人说的长,别人说的短; 对于孩子来说,理解什么是“仁慈的人”已经太难了;要理解“坦白地说”和“不说话”的区别“不要多管闲事”更是不可能(事实上,《弟子规》的作者可能并不清楚两者的区别,至少在文字中,作者未能解释这一矛盾)。

以上弊端必然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伤害。

3、很多内容与现代社会脱节,过时的观念尤其可怕。

作为古老的行为准则,《弟子规》中的很多内容已经过时。 比如“下马,下车,待其过去,百余步远”。 现代人不骑马也不坐车。 路上遇见长辈,不必蹲下来“百步之外”看着; 又如“亲人有病,‘先尝药’”“三年丧,常悲痛,迁居,不复食酒。”说的是子女要给父母尝药。父母死后,守丧三年、不食不酒的礼节,今不复行了。

与落后的行为相比,落后的观念危害更大。 《弟子规》中说:“必须认真听从父母的教诲,遵守父母的责任。” “事再小,也不要随意做,如果你随意做,你的孩子就会遭殃。” 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 提前征求家长的指示; 又曰“谏不成,谏则欢,哀声随之,无怨”。 孩子劝父母时,即使挨打,也要“无怨无悔”。 如果孩子真的这样做,他们就会失去独立意识,而变得顺从父母。 现代社会,孩子和父母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 双方需要的是相互尊重,而不是一方迎合另一方。 ⑥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书中教导孩子“话多不宜少”、“别管自己的事”等,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鼓励发声、参与公共事务的要求。 。

4、全书以“不”为核心,背离了真正的儒家精神

据统计,《弟子规》全文1080字中,有43个“不”字用于教导孩子“不该做的事”,体现了所谓“圣人圣人可以做”的观点。被驯服”。 ⑦这种教导语气是违背真正的儒家精神的。 它的编纂精神与《论语》等儒家经典相去甚远——正如学者黄小丹所说:“《论语》不是行为规范,而是建议……《论语》有多种声音,让你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推荐。” ⑧总之,优秀的儿童道德教材应该提供具体情境让学生体验、理解,而不是冷酷的结论;《弟子规》反其道而行之,实际上是“弟子禁”。

缺陷如此之多,提倡学习《弟子规》的有效性可想而知。

现代孩子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弟子规》上

早在民国时期,关于孩子是否应该学习传统文化、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就曾有过不少争论。 蔡元培说:“我认为要求小学生读一些经文是不合适的,我认为这没有用,而且有害。” “经文中有很多话不符合现代事实。在古人的时代,我们不能责怪他们;如果你听到这个,教现代的孩子就不合适了。” 胡适说:“我们坚决反对小学读经”。 “那时候我们只需要读几本官方经典,还不如浪费点时间猜古谜语;现在的孩子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精力不能再浪费了!”⑨

虽然他们所指的“经典”是真正的“国学经典”,比如所谓的“四书五经”,但借用它们来指代《弟子规》也未尝不可。 《弟子规》中有太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内容。 与其煞费苦心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如直接用一本更符合儿童心理的新教材来解释至今仍有帮助的《弟子规》原理内容。 想必学生和老师都能从中受益。 至于拜倒在《弟子规》脚下的“中国经典”狂热爱好者,不妨读读朱自清的《经典》之类的入门书籍。

评论

①周明杰:《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4; ②于翠玲:《童书:传播体系中的阅读史》、《印刷文化的传播轨迹》,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59页—第186页; ③《注》《反动“启蒙读物”必须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3、204页; ④⑧黄晓丹:《传播“骗局”吗?》,新京报书评周刊公众微信; ⑤中央电视台2017年1月13日报道“新编《弟子规》演唱会暨全国巡演北京首演”举行。 ⑥王丽华:《我反对孩子读书的六个理由》,《内蒙古教育》2015年13期; ⑦《别把孩子当傻牛》——我想郭初阳老师教的》,《语文教育一句话》,丽江出版社,2012年,第12-19页;⑨胡适:《评语》论读经》,《胡适文集第四卷》,华城出版社,2013年,第121-122页。

【杨津涛:《弟子规》算不上什么“国学经典”】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 下一篇:蓝天军事冬令营之10天提高营,核心优势综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