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弟子规的圣人训

更新:09-14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中国学的启示

弟子规

概括

弟子遵循圣人的戒律:孝道、诚心

爱每个人,善良仁慈,如果你有足够的精力,然后学习文学

现在孩子读国学,必参考《三十万字》,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 还有一个似乎比这三个更受欢迎,那就是《弟子规》。 按照目前的趋势,《弟子规》的背诵和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孩子。 有的企业还鼓励甚至组织员工背诵、学习《弟子规》,并在各地流传。

但《弟子规》毕竟是清朝的产物。 清朝的文化在小说方面已经达到顶峰,但也存在不少负能量。 这些负能量都在《弟子规》中有所体现。 我们必须识别它,同时我们必须对待它,对待它,看看它如何影响人们。 增长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是什么?

位置

作为一本儿童启蒙读物,

信息量不如《三字经典》

如果把《弟子规》放在“国学”的层面,就显得太高了,有点不值得。 充其量,它是一本儿童行为准则书。 说得形象一点,它是一本“三字经典儿童行为准则”,因为它也是一本三字书。

《弟子规》用大量篇幅讲行为规范,比如“早上必须洗手、漱口,便后必须洗手,冠要直,扣子要打结”。 ……袜子和鞋子一定要紧。” 早上起床后必须洗脸。 刷牙、上厕所后洗手; 将帽子竖立戴好,系好纽扣; 把袜子和鞋带穿得更紧——这些是行为规则。 它对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行为的描述非常详细和深入,具有非常实际的指导作用。

但说到增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就不是《弟子规》的事了。 在这一点上,它还不如《三字经》。 《三字经》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经典,如“秦家败,兼并起。传二代后,楚汉相争。高祖兴,汉业立”。 ……至小平,王莽篡位。” 而“清祖应势,稳四方,败大定”。 这些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仅用百字左右,就将历史脉络梳理清楚,对抗方式朗朗上口,易记。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弟子规》的文化内涵不如《三字经》。 两者的分工不同。 你能怪班级行为规范没有童诗那么文化丰富吗?

积极影响

为生活提供安全圈,不至于失去诚信意识

未来孩子步入社会,是成龙还是成凤还很难说,但父母最根本的心愿就是孩子未来能够平安长大。 曾有记者在《国学版》上写过一篇名为《弟子规:不败的人生指南》的文章,对这方面进行了阐述。

当孩子步入社会,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不要出事,能够自力更生,造福国家和社会。 对于孩子来说,深刻的道理太复杂了。 像《弟子规》这样简单明了的行为规则,确实很容易执行。 例如,我们必须诚实,“首先相信真理”; 不信谣言,“不实之事不信”。 说话轻点。 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不要轻易放过。”尤其是在人多说话的情况下,《弟子规》对于如何保持自己的社会安全系数也有很好的建议:“一个人的言语很长,这个人的话很短。 如果这与你无关,就不要这样做。 管好自己的事就好。不要参与八卦。这并不是因为没有是非标准,而是坚持自己个性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那些谈论人民权利的人错的就是对的,错的也是错的。

同时,《弟子规》也没有教你要圆滑。 它非常注重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激励。 “看到好人就一起想,走远了就慢慢好起来,看到人不好就向内找。” 我们必须向优秀的人学习。 即使我们相隔很远,我们也可以慢慢地向那些先进的人靠拢。 这让我们的孩子有了进步的信心。 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有不好的品质,我们也要提高警惕、提高警惕。

难得的是,在物质匮乏、经济贫困的情况下,我们还要维护个人的自尊。 “如果你的衣服和食物不如别人,不要悲伤。” 如果你的吃穿不如别人,也不要自卑和悲伤。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以“恶衣恶食”为耻。 换句话说,不要有贫穷的心态。 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总之,《弟子规》教导孩子培养自尊心,提高独立人格,不轻易得罪他人,上进心强。 这样的人,将来踏入社会,在事业和人格上都有更大的成功机会。

消极的一面

或者过于软弱和保守

缺乏开拓精神

当然,不要忘记,《弟子规》是清朝的产物。 与汉唐宋相比,清朝是一个人性不太宽松的时代。 封建社会的一些消极思想和行为在清代也发展到了极致。

比如《愚孝》,子女孝顺父母是天性,但在封建社会,这就有点偏激了。 《弟子规》中说:“谏不成,再谏,父母哭哭啼啼,便无怨恨”。 如果父母有错,孩子应该用和气的方式去劝说。 这并没有错; 但如果父母不同意,就应该流泪劝说。 忠告,就算父母用大棒打你,你也要忍。 我的父母虐待我千百次,但我对父母毫无怨言。 这太过分了。 父母用大棍子把孩子打死。 有必要报警。 对于这个问题,舜处理这个问题的原则是:小棍打我,我就接受;小棍打我,我就接受;小棍打我,我就接受。 如果有大棒子来,我就躲起来。 这种做法在今天看来有点迂腐。

尤其是这一句:“亲人有病,先尝药”。 这是有风险的,所以不要模仿。 如果是中药,用手指试一下热度还可以,但如果是降压消炎药,小孩子也得试试吗? 这太不科学了

而且,《弟子规》在教育人们要有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使人们过于遵守规则,损害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事再小,也不要独断专行,一意孤行,反而害了弟子”。 这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 行动和创造的能力? 如果延伸到企业,岂不是限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员工们都很听话,不敢做什么。 这样的公司还有希望吗?

升华

对孩子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不要停留在“门徒规则”上

有些家长和老师可能只把孩子的国学理解为让孩子乖、听话、懂规矩。 这相当于进入宝山却空手而归。

国学不应该用来束缚人,而应该用来启发人,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语言修辞能力,塑造孩子的审美能力,培养孩子的行为能力。 有很多中国经典可供选择,如《唐诗》、《宋词》、《诗经》、《楚辞》、《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二十四史》……

孩子背诵中国经典时,应尽早从孟子、庄子、孙武、李白、陆游、李清照等大师的作品中选择正确的文本。 不用担心他们接受不了。 相反,担心如果他们现在不读,长大后就会真正读。 无法接受。

如果你花太多的时间在《弟子规》的层面上徘徊,那就太浪费了。 《弟子规》等启蒙读物的文学性、哲学性、审美性内容远远不如《唐诗三百首》、《千家诗》。

孩子们自己阅读国学著作的愿望往往超出了成人的预期。 当你还认为你的孩子只能接受“人与生俱来”的时候,他或她可能已经准备好和你讨论何氏笔的故事了。 诸如真实性之类的崇高话题。

【国学启蒙:弟子规的圣人训】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推荐五部冷门韩国爱情电视剧,坏cp都是cp 下一篇:报考国学在职研究生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