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闲愁
隐约看着那绿色的坟墓,我的心情格外的悲伤。
黄庭坚在《水条歌头》写这句话的时候,他写的绿色坟墓可不是普通的坟墓。
那个坟墓里埋着一个女人。
一个美丽非凡、美丽非凡的女人。
可以想象,诗人由此而产生的忧伤不可能真的是“闲忧”:
夕阳西下,墙外的道路,风吹得猛烈。 翩翩骑着几匹马悠闲地打猎,深入黑山。 放眼望去,千里之外的平沙,只见白羽鹰弓,铁面马匹。 隐约看着那绿色的坟墓,我的心情格外的悲伤。 汉朝皇帝鼎盛时期,有四百国。 玉面雪白锁三十六宫秋。 殿内有贤明的大臣,一旁有纵横的将领,这并不让崔娥感到羞愧。 兵俘和睦,圣主永无忧虑。
02
青冢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部有一座特殊的坟墓。
这里的草都是白色的,而这座坟墓却和草一样蓝。
杜甫有诗云:“一离开紫台大漠,只留朝暮青坟”。 茫茫黄昏中,风沙似乎能轻易掩埋一切,却只能遮盖世间的这一抹绿色。
这座绿色的坟墓属于一位女性。
一个沉睡在异国他乡的美丽女子。
她的名字叫王昭君。
简伯赞在《内蒙古探访古代》中写道:
大青山脚下,只有一处永远不会被废弃的古迹,那就是昭君墓,号称青忠。
放眼望去,平沙千里之外,绿色的坟墓依稀可见。
当黄庭坚看着这座坟墓时,他的胸口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也许比任何人都复杂。
北宋末年,边疆不安,辽、西夏构成两大威胁。 面对各种隐忧甚至可以预见的危险,朝廷的反应都是一再忍让,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黄庭坚提到庆中,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所谓“闲愁”,不仅是自欺欺人,还带有明显的辛辣色彩。
不管背景如何,“骑数马悠然打猎,深入黑山”的画面一定很悠闲,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在边境不安全的情况下,“闲猎”并没有闲着,更不是“狩猎”。 相反,它常常被视为公然挑衅。
说它是一次军事演习并不为过。
白色羽毛的鹰形弓、铁面战马和战马,这波奇特的秀肌肉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而言之,黄庭坚在青坟面前怎么还会有忧虑呢?
休闲,也许是真的——
因为它并不是每次都重复使用。
悲伤绝对是事实——
因为外敌来势汹汹,更因为朝廷的不作为。
03
无忧无虑
有些人担心的时候,就会随口说担心。
有些人担心的时候,会平静地说自己不担心。
比如黄庭坚。
汉朝皇帝鼎盛时期,有四百国。
我不知道这个赞美是多么真诚,又是多么讽刺。
堂上有贤明的大臣,身边有谋略的将领。
不知道这样的夸奖是多么真诚,又是多么愤怒。
如果汉朝真的有那么强大,如果汉朝真的有那么多的谋士和贤臣,那么王昭君的强行议和就是一个笑话。
真是天大的笑话了。
一个让人想笑却笑不出来的笑话。
毫无疑问,王昭君的河范是耻辱。
这不是她自己的耻辱,而是整个汉朝的耻辱。
乃至历代士大夫之耻。
国家危难之际,一群平日里吵吵闹闹却默不作声的成年男子,将一名无助的女子推了出来救她。 这是什么东西?
黄庭坚当然感到委屈。
他没有理由不委屈。
兵俘和睦,圣主永无忧虑。
殿前确实是一片和谐的景象,殿外也有一大群人在歌颂。
和谐是真实的,无忧也是真实的。
可惜有一座长长的绿色坟墓。
深埋在异乡,除了野草还记得它,谁会在乎那份失去的气味?
当你极度悲伤时,最好的解药可能就是无忧无虑。
只能无忧无虑,一定要无忧无虑吗?
04
相似
一个落魄士大夫的命运也并不比昭君好多少。
无论不甘,无论愤怒,无论羞辱,谁把他推出去,就一定会被推出去; 该“锁在三十六宫秋”的,还是会锁起来。
时间在流逝,历史只显示相似之处。
汉朝与黄庭坚时代相似。
黄庭坚与王昭君也有相似之处。
她容颜姣好,牙齿亮丽,一句话也没说,就消失在了长长的绿色坟墓下。
离开的人就必须离开。
留下来的人应该是快乐无忧的。
危难之际,将女人推出去,是怎样的本事?
当然这是技巧问题。
这难道不是以小代价解决大问题的最高明的克敌制胜之道吗?
只要你或你所爱的人不是那个女人,就可以了。
悲伤只属于自以为清醒,实则迷茫甚至无知的人。
黄庭坚当然不认为他是这种人,但他当然明白,他很可能是唯一这么想的人。
而且是极少数,极少数的人,少到可以被忽视,少到无法改变任何现状。
在滚滚历史的洪流中,即使他们看到了,担心了,悲伤了,又能怎样呢?
淡淡地看着那绿色的坟墓,并不让翠娥感到羞耻!
生生先生说
“历史上的相似之处远多于不同之处。”
【一个闲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