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入流水中,鳜鱼鳜鱼肥美。
青笠绿蓑雨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非常著名的隐士诗。 说起来有点奇怪,诗人的名气很大,但诗人的名气却很小。 看起来他只是写了歌词,然后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光看文字本身,难免会认为作者只是一个过着幸福生活的渔夫——所谓“渚江白发渔翁,惯看秋月春风”。 说起“职业隐士”,也有“职业隐士”,比如“梅妻鹤子”林和靖。 但有一种高手,先出现后隐藏。 曾经显露的主宰精神,即使退却也无法隐藏,在诗歌中显露出来。 《红楼梦》中,贾雨村在一座破庙前念了一副对联:“身后忘记缩手,无路可回头。” 他想这一定是一个翻过跟头的人写的。 张志和是一个翻过跟头的人,但是个子更高。 后面多了他就缩手,前面有路他就回头。
说起来,张志和也算得上是名门后裔,也曾有过一段被贫民羡慕的辉煌岁月。 其父张朝友为唐玄宗年间翰林学士,叔父李密,七岁就为“神童,能写正字”。 他身为三朝元老,却像“山中宰相”一样进退自如。
唐代道教发达,张朝友是一位善道士。 生有三子,长子张夏龄、次子张鹤龄、三子张桂龄。 光是看这三个名字,就已经是仙灵的期待了。 不难想象,张志和晚年隐居学道,与这种家庭影响不无关系。
张桂龄自幼聪明好学。 16岁随父游太学。 他深受玄宗赏识,与太子李亨关系密切。 历任翰林代昭、左金务尉侍郎,参军。 李亨还赐名“致和”,字“子潼”。 古人说“和而无异”,“致和”是“志同道合”,“子同”是“以团结为子”,正如“赵云赵子龙”一样。 我们不知道李衡命名的目的。 难道张桂陵生性不和谐,想以此来鼓励自己?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唐,张致和跟随李响在灵武地区作战。 次年,唐玄宗出蜀,李湘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 张致和从陇出征,与叔父李泌常留在肃宗请教。 他们受到高度重视,并晋升为三品。
然而,正当张志和看好自己的仕途时,转机却意外到来。 肃宗即位第二年,张志和被贬南浦卫(今重庆万县)。 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当时奸相李辅国当政,连李泌都退了。 他的降职可能与此有关。 都说官场坎坷是家常便饭,张志和却暗下决心回国。 这次降职并没有持续多久。 中途被调到另一个县,张志和却不愿意去。 此时,母亲去世,他回到家乡,以守孝为名,过着隐居的生活。
唐肃宗与张致和长期以来是挚友,张致和的母亲是李密的妹妹。 肃宗感激这两层关系,所以特意赐封张母为秦国贤妻,希望他孝满之后,能够回到朝堂任职。 不料,母亲的孝心兑现了,妻子又去世了。 张志和决定不再重返官场,生活在武侠世界中。 他自称“烟波渔夫”,渔夫的身份由此初步确定。
“居江湖”是欧阳修《新唐书》中的术语。 其实说“延伸江湖”更合适。 因为欧阳修当时说,他的哥哥张鹤龄见智鹤终日流浪,怕他不归人间,就在越州东郭,也就是今天的绍兴,为他建了一座房子,并请他回来住在那里。 张志和回来了,穿着粗布的衣服钓鱼,看上去就像一个普通的渔民。 县令不认识他,就让他去做挖河修渠的民工。 张志和拿起簸箕,毫无尴尬地开始工作。
唐肃宗并没有忘记这位老朋友,赐给他两个奴隶。 张志和将他们配对为情侣。 该男子名叫“雨童”,负责捕鱼、收割庄稼; 那个女人叫“乔青”,负责用竹子煮茶。 真可谓“我只想当渔夫、樵夫过一生”。 与他交往的人多为隐士,包括茶圣陆羽、诗人僧侣皎然等。 鲁豫曾问他:“你最近都在和谁交往?” 他答道:“虚空为室,明月为烛,我与天下人片刻不分离,还能有什么交流呢?” 这些话充满了哲理。 诗显然不是随口说出来的。 原来,他隐居的这几年,一直在写一本道书,名叫《玄真子》。 书成后,自号“玄真子”。
浙东观察使陈绍友知道张志和曾为名臣,如今为名士,便前来拜见,并在那里停留了一整天。 他在自己的住所加建牌坊,取名“宣真坊”。 他还觉得自己的房子狭窄,就买了块地,给他建了一道门。 为了让汽车可以掉头,它被命名为汇轩巷。 他还看到门前的河水被堵住了,就为他修了一座门。 建了一座桥,称为“博士桥”。 不知道县令看到张志和如此嚣张的样子,会不会感到羞愧和不安。
大历九年,大书法家颜真卿到湖州任刺史,邀请名流云集。 娇然和张志和都去了。 不知这次是否写了《玉阁子》。 不过,张志和依然在桌子上摊开双手。 他们真是“两只手”:一只手在用墨泼云,现场创作一幅山水画,挤满了观众;另一只手则在现场作画。 另一个坐着60多人,张志和让他们告诉每个人的名字、年龄和家乡。 每人名字下写两句诗,写在蕉叶上,提笔立起,惊叹不已。
张志和这次是坐船来的,是一艘小帆船。 颜真卿见自己的船坏了,就想换一条新的。 张志和答道:“塘惠渔船,愿住浮舍,沿江湖行,游拈沛之间,乃野人之幸!” 条河和沛河是太湖流域的两条河流。 张志和愿以舟为家,游历江湖,常来常往。 颜真卿听后叹了口气:
他的幽默和敏捷的论点都是这样的。 但他的性格孤僻、肃穆,难以接近、疏远; 他真诚而淡然,谁也看不出他的喜怒。 看玄衣如草芥,压抑欲念如泥沙,他的希望如大丈夫,如古代文人,不可预测。
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张志和的性格:他很机智,很善解人意,但也很固执。 要知道张志和是一个有个性的人。 如果他真的淡漠于世,淡漠到失去了气质,他就不是诗人,也写不出有气质的诗。
现在输入“雨歌子”的文字。
“玉歌子”原本是一首曲子的名称。 后人以此为基础填词,成为抒情品牌的名称。 张志和的这首歌曲是否是第一首尚不清楚,但它是现存最早的一首。 他能把字卡和内容结合得如此完美,浑然天成,后人永远无法借鉴。 如果你看到苏轼的《念奴娇》与念奴无关,你就知道这首诗和《玉歌子》的美妙之处了。
第一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翔。 中国有两座西塞山。 一是在湖北省黄石市以东的长江南岸。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吴王孙浩曾在此过河锁河。 刘禹锡写有《西塞山怀念》; 一个是兵家必争之地。 其一在今浙江湖州西郊,名气不大。 如今,两地正为张志和的《鱼歌子》展开激烈的竞争,甚至还比较了桃花、鳜鱼、钓鱼的环境。 张志和曾到南浦出差,走江路要经过黄石西塞山; 他晚年活跃于湖州,湖州西塞山他一定很熟悉。 个人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路过的心情和隐居的心情是不一样的。 张致和诗中的意境是悠闲而知足的,没有任何贬谪路上的匆忙。 何况黄石西塞山已经足够有名了,这次送给湖州西塞山也无妨。
《清一统志》记载:“西塞山在武城县西南二十五里,下有桃花坞,繁昌湖。” 西塞山坐西向东,拦住东流江水,积为湖水。 有山有水有桃花,背景齐全。
一只白鹭在西塞山前飞翔。 白鹭是大鸟,可以融入到以山为背景的画面中,不会显得小气。 在雨天充满墨色的灰色背景下,飞翔的白鸟给画面增添了一份美感。 问题是为什么要专门写白鹭呢? 诗人不会无缘无故地选择写诗的内容。 “白鹭飞”这句话,就是远离人间烟火的一种方式。
第二句,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有桃花坞,自然就有桃花。 但这里的桃花不是树上的桃花,而是水中的桃花,所谓“落花流水”。 当渔夫静静地坐着钓鱼时,他凝视着面前的小溪。 其实并没有什么美丽的,只是那鲜艳的桃花瓣飘过,感觉就不一样了; 更不用说带着黑点的鳜鱼在周围游来游去,让画面充满了生机和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和用“肥”字来形容鳜鱼,但这条鳜鱼是用来进入画中的,而不是用来入口的。 按照颜真卿的说法,张志和钓鱼时不使用鱼饵,怎么会有鱼上钩呢? 他想要的只是渔家的感觉,所以《鳜鱼肥》不但没有引发任何与食欲的联想,反而无形中完成了喻隐安逸自足生活的隐喻。
第三句,青笠,青蓑雨衣。 这时,渔夫的形象出现了,但作者选择不直接写人,而是用服装和道具来代替。 服装和道具由竹子或草制成,颜色为蓝色或绿色。 它们描绘的是人,但他们的形象已经消失了。 这正是作者想要的效果。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渔民本人实际上并不能看到他的“绿帽子、绿椰壳雨衣”的形象。 它必须在旁观者的眼中形成。 这说明作者已经客观化了自己的形象。 要知道张志和也是一位画家。 《唐代才子传》称他“作《渔歌》而作之”。 这首诗的诗意和图画意义大概与此有关。
第四句,斜风细雨不必归。 一般来说,除旋风、龙卷风外,风都是直风,所以这里的“斜风细雨”不是斜风吹毛毛雨,而是直风吹毛毛雨斜。 风吹着,毛毛细雨,大多数渔民都回家了。 渔夫说“不用回家了”,既保证了这诗情画意的场景能够延续,又流露出一种“渔夫豪情”般的决心。 。
再者,这个“无需归来”还有生活方式的意义。 前面说过,除了两个奴隶之外,张志和家里已经没有任何妻子了,所以他能不能回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他甚至要刻意过一种以船为家的生活。 我看到美国流行一种“房车”,就是把汽车当做房子,当做行走的家。 张志和的情况与此类似。 他拿了一个“船屋”。 我们看《渔诗》第三首:
沛溪湾有渔民,其家在西,在东。
河上有雪,河边有风。 翻荷衣背不叹贫。
俗话说“西边是船,东边是船”,不就是说船就是家吗? 再想想他对颜真卿说的话——“谢谢你的渔船,我愿生活在水上的家庭”——我应该回到什么样的家? 这艘船不就是一个家吗? 回想玄真子对道教的热爱,这种“不须归来”并不是一种“半出家”的生活状态。
颜真卿答应给张志和购买一艘新船。 这不是一张空白支票,它实际上已经兑现了。 他不仅为张志和建造了一艘新船,还举行了落成仪式。 有焦然的诗可以参考——《风和烟鲁宫真青罗玄真子树孟州歌》:
苍浪子玄真子在隐河钓鱼。
雕木新改成船,诸侯从此落入船中。
得道之后,身不相通,无机而舟也闲。
离水远去,任风归来,夕望五湖三山。
停下来的时候就进入了芙蓉铺,进攻的时候就经过了明月湾。
有了这艘船,张志和就可以畅游世界了。 但弟弟张鹤龄却有些担心,就写了一首诗劝哥哥回来——别再想“不用回来”了。 有趣的是,哥哥给的诗也是他弟弟《玉歌子》中的一首和谐诗。 他写了:
乘风破浪垂钓闲适,草堂松径已登。
太湖、洞庭山水域,风大浪起,须退。
在张鹤龄看来,世间的动乱没那么好玩,还不如尽快回家。 张志和自然不听,结果被“水解”了。 南唐沉奋的《续仙传》专门记载了道教仙人的轶事,甚至记载了颜真卿湖州聚会后不久发生的张致和的“升天”:
真卿东行至平王邑。 知鹤喝醉了,正在玩水。 他把席子铺在水面上,独自坐着喝水,在席子上吹着口哨念诵。 他来得缓慢,去得缓慢,如刺船之声。 又有云鹤覆之,诸真臣宾客皆惊。 他在水面上摆摆手感谢真卿,然后就上去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为张志和写碑文的颜真卿也不可能不写。 很有可能,张志和喝醉了,在水里玩耍,玩得开心后,落水身亡。 于是,颜真卿在题词中遗憾地写道:“你怎么突然就离开我了?我的心思意念如此之深,我也顾不得了?”
这就是张志和的人生。
张志和留下的诗文不多,很多读者只知道这一首。 但仅凭这篇文章,就足以让他载入史册。 闻一多曾称张若虚的《春江月夜》为“一首胜过全唐的诗”。 也可以说,张志和的《鱼歌子》也以其单诗在诗歌王国中占有一席之地。
《玉歌子》问世后,广为流传,“和谐者无算计”,但都不能与原歌词相提并论。 大诗人苏轼曾满怀敬佩地将《鱼歌子》这首歌扩展为《浣溪沙》:
西塞山边白鹭飞翔,花岛外帆影微散,流水里桃花绽放。
她戴着一顶绿色的斗笠保护自己,穿着绿色的蓑衣雨衣到处跟着她。 刮风下雨的时候,她不必回去。
苏作品不如原作的一点是,原作是由七绝体改来的,有七言绝句的飘逸。 一旦展开为两段六句,就显得松散、繁琐。
值得一提的是,《玉歌子》实际上流传到了日本。 日本嵯峨天皇对此十分喜爱,亲自在鸭神社设宴,与众大臣共同歌唱,大获成功。 过去日本人研究的是“中国诗”。 《雨歌子》向他们介绍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不妨称之为“中国诗歌”。 因此,张志和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诗歌的鼻祖。
2020年春天,日本的援助让中国人看到了日本对中国诗歌的培育。 表达得诗意而恰当,不仅与日本人民当前的文化素质有关,也与他们历史上接触中国诗歌有关。 而这首《渔歌》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重大的印记。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知道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