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推荐这本书的校长是曹阳二中校长周菲。 他推荐的书是Sir写的《艺术的故事》。 恩斯特·贡布里希(1909-2001)。
《艺术的故事》简要描述了从最早的洞穴绘画到今天的实验艺术的发展过程,阐明艺术史是“一部各种传统不断走弯路和变化的历史,其中每件作品都在回顾过去通向未来。
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出生于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艺术史。 1936年移居英国,进入伦敦大学华堡大学。 曾任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系讲座教授,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 1972年,他被英国国王授予勋爵称号。 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秩序感》、《象征意象》等。贡布里希善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严肃的话题,使初学者能够轻松学习。
以下是周菲校长的推荐信: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的名著《艺术的故事》。 如果不是疫情期间阅读时间较多,也许我没有勇气拿起这本六百多页的大部头。 但没想到的是,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 这种久违的乐趣我的阅读经历可以追溯到我年轻时读《战争与和平》的时候。
这种阅读乐趣首先来自于它的简单易懂。 这本书是为十五岁或十六岁的青少年写的。 作者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语言大师。 本书并不故作高深,而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人理解。 理论的深奥在细腻的文笔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的历史被浓缩成一个故事并被叙述,让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美的世界。
不仅如此,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审美视野的拓展和鉴赏能力的提高,让我感到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全书贯穿了一条主线,那就是人类艺术史始终聚焦于如何处理“看”与“知”。 历代艺术家都想解决绘画的一个基本悖论:如何在平面上表达深度。 探索和回应催生了无数的艺术流派和大师。
古埃及人的艺术是基于知识的,所以“画你所知道的”;
希腊人开始用眼睛探索事物的本质,所以他们的艺术就是“画所见”。
19世纪摄影术的出现,标志着绘画记录意义的终结,于是印象派应运而生。 他们不再有耐心在工作室里精心雕琢自己“熟悉”的图像,而是把画架搬到了户外,搬到了光线快速变化的大自然,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看到”的一切。
保罗·塞尚之所以成为“现代艺术之父”,是因为他创造性地平衡了画面的深度和色彩的鲜艳度。 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学院派的立体感和秩序,又有印象派的光彩。 引人注目。
梵高和毕加索各有侧重:前者有意识地抛弃了“模仿自然”,用色彩和形状来表达敏锐的感受和热烈的情感;后者则自觉地放弃了“模仿自然”,用色彩和形状来表达敏锐的感受和热烈的情感;梵高和毕加索则各有侧重。 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所谓的埃及原则,从最好地表达物体的独特性出发。 由于都是从形式角度来描绘物体,因此两者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作者的崇高地位和易于处理,帮助我们把过去的碎片化知识串联起来,对艺术史有一个清晰的概览。 《艺术的故事》被誉为艺术史的“圣经”。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因为有多少人推崇它,而是因为它可以帮助你了解世界。 贡布里希在书中说,欣赏伟大艺术作品的最大障碍是不愿放弃坏习惯和偏见。 其实,我们希望能够以真诚、开放、温柔的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美是无形的竞争力。 面对瞬息万变的未知世界,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是极其宝贵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如果你还意犹未尽,想要横向拓展,我推荐你正在阅读的《詹森艺术史》,里面包含了很多丰富有趣的创作背景和作品细节; 如果你想纵向走,我推荐威尔·冈佩茨的《现代艺术》《150年》,可以很好地弥补前一本书写时发展不及时的缺陷。
你可能不知道,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曹阳二中刚刚建成的文科学习中心。 它是根据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印象日出》而设计的。 老师喜欢在这里上课,学生也喜欢在这里上课。 这里的活动已成为学校的新地标。 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美的力量! 但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力量! 谢谢!
让我们一起走近艺术,感受美!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他们是一所学校的校长”)
【荐书|曹杨二中校长周飞:《艺术的故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