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经典
回顾百年,中国学命运多舛,几经坎坷。 新文化运动期间,儒学作为国学的代表,一度被视为民族落后的根源,受到猛烈的批判。 此后,中国研究受到政治运动的严重冲击。 这是时代的悲剧。 当一个国家落后于时代时,原有的经典就会被颠覆,原有的传统就会被抛弃。 当一个国家走上正轨时,传统文化就成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宝贵财富。 今天,中华民族已驶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学也顺应时代走上了复兴之路。 振兴国学,是重建民族文化、民族自尊和自信的需要。 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经”的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布的指南,引申为常识、共同的原则; “典”字的本义是“五帝之书”,引申为重要文献、典籍。 “经典”是包含常识、教导生活中常见原则和实践的书籍。 这些书籍自古流传下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被历史所认可。 它是人类智慧的直接体现,是创造文化、弘扬历史的力量核心。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人们在物欲的驱使下变得更加浮躁。 优秀的古典阅读精神已经被抹杀了。 真正能够坐下来认真学习的人并不多。 这就要求我们懂得如何选择最有价值的传统文化。 有价值的东西。 这些国学经典著作经受了时代的检验,是永恒的标准,永远值得一读。 我们相信它们是抚慰人们心灵的良药,是永远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
俗话说“树无根不存,人无根立”。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从最原始的经典开始。 “经典”是智慧的升华,“经典”是行为的法则; “经典”是历史筛选出的最有价值、最有代表性、最完美、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作品; “经典”也是文化之根。 有了基本的文化修养,就容易培养一个人的理性,培养博大的胸怀和相互尊重的美德。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通过阅读一些极具价值的书籍,我们可以直接探究人性的本源,轻松吸收人生的智慧,快速启迪自身的理性,进而在相对简单、实用的知识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面吸收。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顿悟”,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文教”。 要想启迪理性、拓展知识、陶冶文化,除了“读圣经”,恐怕没有其他切实可行的办法了。 毫无疑问,中国古典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徐子教授说得好:“国学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它为一个人的成长奠定基础。”
1、中国古典教育是通识教育,有利于人的适应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特定职业做好准备。 它试图使受教育者通过早期学校教育获得终生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和过于细致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不仅如此,因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 当学生经过几年的学校教育,以单一技能毕业时,社会上特定岗位的人才空缺可能已经通过工作调动或在职培训等其他渠道得到填补。 只具备专业技能的人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又没有其他技能,必然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特定技能,也不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为特定职业做好准备。 其目的不是获取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它不是教人们思考什么,而是教人们如何思考。 精心设置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学原理等一系列课程……旨在弘扬学生对真、善、美的敬畏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刻、崇高的敬畏之心。美丽。 事物的敏感性和惊喜性也让学生了解人类思考的重大问题以及他们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应用的基本原理。 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最基本的形式。 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两类:“西方文明”和“经典研究”。 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些具体的课程。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必须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汉武帝、唐宗宋祖、《三十万》、唐诗宋词、《四书》、以“五经”为主要学习内容。 学习中国经典就是和我们的“圣贤”对话和交流,它正在一步步渗透到我们的历史和传统中。 通过国学经典的教育,我们可以接近祖先,了解他们的志向,把握他们的本质,形成宏大的历史意识,从而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事务。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作为父母,不能简单快速地给孩子大量的“金子”。 相反,你必须花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你的孩子学习中国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习“点石成金”,才能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轻松掌握任何科目。
2、中国古典教育是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后,得到了全国的广泛认可。 但在实践层面,很多人简单地将素质教育等同于学习课本,开办琴棋书画培训班,培养学生的技能。 ,素质教育被误解为技能培养。
那么,什么是“品质”呢? 品质是指人或事物的根本结构,具有基础或前提的含义,蕴含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素”是洁白、本原、原汁原味的意思; “质”是形式、基础、质地的意思。 所谓质量,实际上是指能够为各种特定技能提供支撑和基础,也蕴藏着发展动力,并且能够突破限制、具有无限可能性、不断完善和优化质量结构的活动和过程。 。
只有触及人的素质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打个比方,品质就像一块土地,各种技能只是土地上生长的农作物。 土地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支撑和基础,让种子发挥出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潜力。 素质教育就像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的工作。 下棋、弹琴,甚至学画画、唱歌、跳舞,都只是在优质的沃土上种植一些花花草草,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善土地; 他们只是在质量模板中添加一些模式,而不是改进它。 模板的结构。 归根结底,学习具体技能只注重“工具”、“用”、“目的”问题,而不注重“道”、“体”、“本”问题,没有抓住症结。的问题。 和钥匙。
国学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共同方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从表面上看,文言教育并不直接培养某些技能,是“无用之术”,但实际上从更深层次、更高层次上做好了夯实基础、调整结构、提高素质的工作。 教育源于根源、着眼于根源、为了根源。 沉浸在中国经典中,可以感受和体味经典世界中所蕴含的古人思想,从而获得智慧和力量。 因此,中国经典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工具,有响亮的声音和无形的声音之意。 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序言中指出的那样,“古典修养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中国古典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质具有任何其他教育内容无法比拟的作用。
3、中国古典教育是博雅教育,有利于人高尚品格的塑造。
香港岭南大学前校长陈坤耀曾阐述,博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广博知识,优雅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师,为天下师”,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体现。 “博雅”一词由“博”和“雅”两个字组成,分别指知识和行为两个方面:“博”表示知识渊博、多才多艺,“雅”表示德行。 完美、优雅、脱俗、走向卓越。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意识曾对我们祖先的传统和文化持蔑视、敌视和批判的态度。 很多人之所以无情地割断自己的“脐带”、挖出自己的“心”,大概有三个原因:一方面,不了解传统,本着从众心理,听从别人的说法;另一方面,他们不了解传统,从众心理。 近代以来,由于国力衰弱、衰落,传统文化被当成了替罪羊; 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经典的内容被认为没有实际用途。 以是否有用、特别是是否有用为判断标准的前提下,国学研究长期处于被忽视和轻视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与中国古典教育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精神本质上一致的博雅教育。 其宗旨是培养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传统精英。 其核心内容是古典文本研究、古典语言训练和古典文化影响。 英国有句名言:“虽然希腊语和拉丁语对于管理印度殖民地毫无用处,但只有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人才能统治印度。” 在中国古代,“四书”、“五经”、八篇文章虽然没有提供具体的治国方略,但却是锻炼治国艺术的有效手段。 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善于写八足文的人,才能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管理。
知识与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中国经典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具有非常浓厚的伦理色彩。 俗话说“学好者德强,学差者德差”。 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提高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到生活中、转化为人生美德的过程,而且具有陶冶性情、改变性情、提高修养的意义。 。 中国传统的经典教育不仅培养博学多才、通才达理、学识渊博的博学之士,而且培养友谊真诚、品格正直、行为正直、勤勉的谦君子。 归结起来就是一点,那就是既要知识渊博又要优雅。
4、中国古典教育是人文教育,有利于民族人文精神的提升。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 它本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从不成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带入更加自觉的、理想的、完整的状态。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促进人的境界的提高,塑造理想的人格,实现个人生命和社会的价值。 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使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表面知识,而且要了解支撑这些知识的文化意蕴; 人文教育不是培养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培养没有灵魂的专家。 培养有文化修养的人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经典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经典是我们与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 没有古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归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的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学习中国经典本质上就是去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感受这个家的温暖,参与这个家的建设,对她形成一种情感的皈依。 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就是将生命的根植根于传统文化肥沃土壤的过程; 它是一个人从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转变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 我们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和真实体验,倡导中国传统经典教育。 这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弘扬。 因为我们承认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我永远不想切断这种深情的关系。
总而言之,国学教育不仅是实施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博雅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学习中国经典,可以磨砺自己的品行,完善自己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渊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 通过学习中国经典,青少年可以吸收民族传统的优良养分。 ,掌握祖国独特的优雅语言,使他们成长为有远大理想、道德模范的新一代中华儿女; 既有文化知识又有文明素质。
【(历史新知网)国学的复兴,是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