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杜甫入秦以后,其咏物诗

更新:01-24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关键词:杜甫; 钦州; 关于事物的诗歌; 分类

作者简介:梁淑琴(1996-),女,汉族,辽宁朝阳人,渤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中文图书馆分类号】:I2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2020)-29-0-03

“事情微妙而有意义,我深受感动。” 杜甫一生都背负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 他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用自己的诗词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的兴衰。 入秦以后,杜甫的物物诗少有青年时期的激情之作,更多的是对命运的叹息、对人生的感叹。 杜甫钦州时期,咏物范围广泛,有飞鸟、牲畜、昆虫、植物、蔬菜、日用器物等。 但大多是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轻微腐烂、病害和浪费,如编织、废边等。 等待。 这些与前一时期诗歌题材上描写的苍鹰、战马等英雄雄伟的物象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诗人情感和审美倾向的变化。 《杜氏言志》云:“杜老一生诗,自入华投秦以来,已变”。 [1] 仔细阅读杜甫入秦前后的议事诗,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诗的主题,还是诗中所传达的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早期诗中写的是骏马奔腾、鹰在天空搏斗,体现了诗人昂扬的斗志。 进入秦代后,诗歌题材由马、鹰等雄伟之物,变为病马、荒边等腐朽之物。 被遗弃的事物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失落和悲伤的感受。

一、钦州诗物的分类

从杜甫咏钦州事诗十六首的题名形式,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组经过精心策划的诗。 朴启龙说:“标题都是成双成对的。” [2] 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四类:

1. 天体

该系列的前两首诗《银河系》和《第一月亮》分别是关于银河系和月亮的。 虽然属于同一类别,但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 《天河》的关键在于“清”字,它不仅描绘了银河,也描绘了作者本人。 诗人用银河来形容自己,表明君子虽被小人陷害,却掩盖不了自己的光芒。 诗中“星移两宫,明月照边城”两句,表明了他报国的决心。 即使身处边城,他依然心系国家、心系人民,陪伴明月,为边城增添光彩。 月亮升起又落下。 但天河只是陪伴而已。

《正月》的关键在于“暗”字,表达了对君主的忧虑。 此时诗人见月,“斜轮影未定”。 少保曰:“光满了,就如轮子,若未安定,就不是轮子了。” [2] 它表明月亮尚未满,正在摇摇欲坠。 诗人担心月亮的不满。 这是第一苦; 终于,明月升起来了,却又被厚厚的云层遮住了。 这是第二个悲伤; “庭前白露,菊花暗”。 月光虽如故,却已不再发光。 照得连菊花上的露珠都看不清了,还有阵阵寒意,进一步引发了诗人的思考:山水虽在,却又暗又冷,这是第三种。悲哀。 将这首诗与《天河》相比较,似乎读出了诗人沉重的哀叹,“我清明,却被君王蒙蔽了双眼,时局一片黑暗”。 杜甫的诗有一个明显的比喻,用正月来比喻皇帝。 可见,杜甫虽然忠于皇帝,但并不是愚忠。 他对皇帝的了解如此清晰,他的书写又如此含蓄,实在令人惊叹。 此外,诗人在描写事物以表达思想方面达到了极致。 他先描述了初月的形状,然后描述了初月的时间,最后用月亮引出了自己的叹息。 陆依依说:“它没有色彩,但文字精美,这是一面吟物的旧镜子。”[2]

2.动物

钦州时期杜甫的物物诗中的动物与前期的变化最为明显。 早期的动物身材高大、雄伟、雄伟,表达了他立业之志,而钦州诗中的动物则体弱多病、残废。 反映了诗人生活在边陲小镇的无奈之感。 《九枝》用九枝微弱的声音来表达当时的心情低落和悲伤,普其龙云:“悲声是一首诗的主旋律……声在九枝,哀声在九枝。”悲听之时,便寄与寄志去,《离骚》同旨。 [2]准确地指出,悲伤的不是编织的声音,而是听者的悲伤。 诗人因战乱暂时避难边陲小镇。 他“侍奉尧舜,而后清风俗”的政治理想和“若要救伤,先除贼”的人生理想,都无法付诸实践。 人生未定,诗人心痛不已。 于是他通过《萤火虫》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幸亏草烂了,它们才敢飞近太阳”。 萤火虫来自腐草,体型小,在夜间飞行,光线很弱,所以不宜靠近太阳飞。 可见诗人是故意这样写的,也是有一定寓意的。 仇兆敖曰:“萤火”亦用来刺宦官……(黄)鹤注,指李复之辈,因宦官亲近君王,阻挠朝政。 今天,烂草被用来形容受到腐败惩罚的人,而太阳则是王的象征。 ,意思是显而易见的。”[3]由此可见,《萤火虫》这首诗是讽刺太监以奸人祸国,表达对奸人的怨恨。“萤火虫没有足够的光亮,照亮了卷轴,但在不靠近卷轴的情况下可以照亮客人的衣服。”通过写萤火虫没有足够的光线来照亮卷轴,它们只能偶尔落在衣服上,表明太监和小人不能真正辅佐君王成就大业,只能作为装饰工具,间接批评那些误导皇帝和国家的小人。君主听宦官谗言,喜爱小人,尊重大臣。远方,颠倒是非,致使家国多灾多难,时时战乱,诗人对此病深恶痛绝。

此外,诗人还痛惜贤人未能重用。 在名诗《病马》中,诗人用“晚年竭尽全力”的病马,既比喻智者早年的用功,又表达晚年受压迫的心态。 作者用“那件事比这件事”的手法来表达对病马的感情,使人看到了一个漂泊西南的诗人憔悴的形象。 诗的最后一句“事小而意深,动之以情深”最为感人。 作者说,马虽小,但对人的感情却很深。 此时的杜甫就像这匹老马,怀念国家、忠君、忠民。 同样,《归烟》诗也表达了这种感受。 这首诗说归彦懂得季节,秋去春来,若故巢还在,仍会飞过主人身边,赞叹归彦不忘故主。 忠诚,同时用颜紫碧来表达自己对君主的诚意。 诗人在虚拟的地方写作,通过燕子的内在品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忧己忧事。 在他的漂泊时期,他笔下的每一只动物都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或为自己哀叹,或为祖国悲哀。 几乎每一章都有深刻的意义和情感。 又远又深。

3. 植物

钦州十六首诗中的草木,皆已腐朽废弃。 例如,在《拆架》中,诗人用瓜成熟、花开后拆除的瓜架,来表达生命开始和结束的感觉。 这首诗的前四句叙述原因,后四句寓言性地感叹事物的兴衰,最后以“人生亦有始”结尾,感叹人生如瓜架,起起落落。结束。 诗人不仅用瓜摊来感叹人生,还用瓜摊来回忆“葵花草向阳,物性固不可夺”的前半生。 ”。 《废气》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这首诗的前六句是对上诗的进一步阐释,深深地表达了自己的荒废之情。 最后一句以“哀白玉盘”结尾,既是对废气的怜悯,也是废气之情。 也是对我自己的一种哀叹。 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日益高涨的情感层次。 杜甫用秋天的反季蔬菜来形容自己忧伤、困难的心情。 这不仅是物诗题材运用的一次创新,也是物诗创作手法的丰富。 杜甫将各种“物”融会贯通于诗中,使杜甫咏物的“小诗风”化为深刻的人生情感。

此外,《江家》、《苦竹》两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感受。 通过“并读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情感表达的多个层次。 “守”的对象特征流露着“一时披雪,几叶沉波”的哀叹与悲伤,体现了诗人在毁灭面前无力保存、坚守的感伤之情。 《苦竹》描写了“清明亦自毁,弱强以养”的对象特征,流露了“幸近幽屋,霜根在此”的自我承诺,体现了诗人不畏强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人生追求。 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读,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无力自卫却又不甘沉沦的矛盾心情。 诗人用这两个不同的物体来表达内心积累的矛盾而又相互联系的感情,从而使他的内心世界多方面地展现给读者,让后人进一步进入他的内心世界。

4.其他类

杜甫在物诗题材上的探索,不仅针对有生命的动植物,也针对无生命的物体。 正是因为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才能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中,然后通过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正如司马迁所说:“此人皆郁闷,不能明道,所以他谈论过去并思考未来。” 所以,杜甫内心的郁闷是通过他所看到的来表达出来的。 事情都表达出来了。

杜甫避难钦州时,国家尚在战乱之中。 尽管此时他流离失所,但他依然在关注着眼下事态的变化。 于是,钦州的一草一木、一声声响、一息呼吸,都引发了诗人的悲伤。 《破衣》诗表达了诗人对征兵的忧虑。 这首诗是由拍打衣服的声音引发的。 当时正是战乱时期,驻军士兵已经很久没有打完仗回来了。 诗人用驻军妇女拍打衣服的声音来写时代。 的混乱。 与《秋笛》一起读,可见诗人构思的巧妙。 这两首诗都用声音来表达情感,后者是前者情感的递进,让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感。 《桃一》中,“宁说累了敲打熨烫,送去深墙,闺中已尽力气,你却听着异国声音”。 两句描写远征驻军,驻军妇女给丈夫送衣服。 诗人用了桃义的思想。 一件物品表达了侍卫女对丈夫的思念,最后一句的“疲惫”和“空异声”表达了侍卫女的怨恨和悲伤。 而《秋笛》中,“终有一天,将士将很伤心,将士将带着白骨归来,我怕我们见面会恨你,所以我假装发出微弱的声音。” 当写化为白骨归来的战士时,侍卫女的“空异声”变成了“微弱的声音”。 “这种对发声水平的描述进一步加深了这首诗的抒情水平。

《晚烽火》写的是诗人傍晚看到钦州的烽火时对国家的忧思。 诗人从傍晚的灯火中想到了战争、现实的残酷和人民难以言喻的苦难。 此时他也饿了,又没有保暖的衣服。 在内忧外患之际,杜甫写下《空囊》,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他和底层人民“朝无井结冰,无衣穿”的情景。 “夜寒床”的困境。

《扇剑》和《铜瓶》是杜甫旅居钦州时最后的两首咏物诗。 它们既是十六首咏物钦州的结束,也是对他消极情绪的鼓励,因为他深受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杜甫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不会一直处于悲伤之中。 所以,写《扇剑》是为了鼓舞士气。 读完这首诗,让人神清气爽、豪迈,仿佛在乱世中重见光明。 可见,即使流离失所,杜甫也不忘初心,依然用神奇的扇剑来表达自己立功的决心。 《铜瓶》诗也是诗人感伤时事的作品。 虽然身处边境,但他依然对自己的价值充满信心,对国王充满期待。 可见杜甫对君主还是有信心的,对自己也有十足的信心。 即使身处战乱之中,他仍然希望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杜甫一生都在为国家人民忧心忡忡。 即使在风雨中,他仍然怀着济世之心,“保护天下穷苦人民,使他们幸福”。

二、钦州物物诗变迁的原因

杜甫的钦州事诗十六首,充满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诗人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感情无一不反映在诗中。 这组物物诗在题材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并形成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原因有三:

一是杜甫心态的变化。 杜甫住在钦州时,仕途失意,郁郁寡欢,生计艰难。 他的身体和心灵遭受了双重打击。 当一个人的情绪处于悲观状态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压抑和忽视。 其影响,正如《文心雕龙》所说:“是因为诗人感受物象,产生无穷无尽的联系……诗中的画面、外表不仅与物象有关,而且所附的声音也与物象有关。”也挥之不去的心。” 所以,当杜甫看到那些弱小、腐烂、病残的东西时,是多么触动他的心灵。 他们的处境如此相似,所以他用这些动植物作为自己抒情情感的载体,以缓解内心的压抑。 张晋:“杜诗唱一个东西,一定是当下的,这样才能生动、感人。” 所以,钦州那些弱小腐朽的东西,取代了他前一段时期所唱的高大宏伟的东西。 这不仅是诗人及时观察事物的感受,也是诗人悲伤、忧郁的表现。

其次,由于受钦州环境的影响,杜甫在钦州居住时正值萧肃深秋。 出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寒冷、荒凉、衰落的景象。 “观万物,思多虑”、“秋叶悲落”,诗人每每看到草木的枯萎,听到虫鸟的鸣叫,都会激起感慨。 于是,在感景与感物的相互作用下,诗人的感情与当时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钦州特色的诗作。 这组诗的内部结构是相互关联的,结构和形式均采用五韵。 濮起龙谈及这十六首咏物诗时说:“《天河》其后篇章甚造作,无穷无尽。如天马神龙,急不寻其蹄爪踪迹,实属难得。”别人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这种独特的短节奏太奇怪了。” [2]可见,形式的工整可能使诗人更容易理清思绪,抒发悲凉哀愁。 ,将想要倾诉却又无话可说的内心世界展现给世人。

三是杜甫审美观念的转变。 杜甫中年时期的审美心态与早期截然相反。 这种心态的转变,让他对弱小、腐朽的事物“特别亲近”。 《文心雕龙》云:“然而,事物有恒常的表象,却没有确定的思维方式。” 王国维说:“我看东西,旧的东西都有我的颜色。” [4]因此,诗人审美观的转变,使得他以慈悲的心来观察事物。 最终,诗人在那些微弱的事物中看到了“我”,发现了“我”与“物”的相似之处,于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了它们身上。 对于所见之物,诗人以忧己伤物的万物有灵的心态,将所见之物融炼提炼,并从其遗存中汲取灵感,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钦州咏物诗。

三、结论

杜甫在钦州生活的三个多月,是他一生创作最旺盛的时期。 一方面,钦州相对平静的生活使诗人对自己以及唐朝的政治、民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另一方面,漂泊的生活和屡次的战乱又让诗人思考命运。 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下,诗人以独特的心态观察风景,并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融入到物象之中。 他写了十六首关于反映这一时期情感的物体的诗。 他以曲折含蓄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感叹。 钦州的咏物诗与前一时期相比,在思想、情感、题材等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它们与传统的咏物诗也有很大不同。 这种变化与诗人悲天悯人的性格和博大精深的仁慈之心密切相关。 密不可分的,这不仅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也给杜甫的文化人格增添了浓浓的一笔。

参考:

[1](清)无名氏. 杜氏彦志[M]. 商务印书馆,1936年。

[2] 肖笛飞. 杜甫全集注释[M]. 人民文学出版社,1528。

[3] 邱兆敖. 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

[4]王国维. 人言[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每日一题)杜甫入秦以后,其咏物诗】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青岛科技大幼儿园学校举办庆六一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下一篇:小学生必读小古文,适合三至六年级的同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