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人面鱼纹彩陶盆,1955年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视觉中国供图
10月17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开园。视觉中国供图
10月15日,河南博物院展出的彩陶双壶,1972年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出土。视觉中国供图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考古的起点是距今7000年至4700年、绵延2300年的仰韶文化的重大发现。 正是在仰韶村,考古学家揭示了中国史前的人文之光,打开了中华文化根源的大门。
瑞典人发现中国
说到仰韶文化,瑞典的安徒生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安德森1874年出生于瑞典金斯塔尔,1901年获得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曾两次前往南极洲进行地质考察。
1910年,国际地质学会第十一届代表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安徒生被任命为大会秘书长。 当时,会议秘书处组织了全球矿产资源调查。 安德森根据调查结果,编辑出版了调查集《世界矿产资源》和《世界煤矿资源》,引起了中国北洋政府的重视。 1914年5月,安德森应邀来华,担任农商部矿务管理司顾问,帮助中国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发现铁矿、煤矿等矿藏。
在调查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安德森逐渐对古生物化石产生了兴趣,并与其他古生物专家一起发现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1920年,安德森派助手刘长山到河南调查古生物化石。 刘长山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采集了600多件石器标本带回北京。 安徒生看到标本后,预测仰韶村附近可能存在石器时代遗址,于是1921年4月,他和刘长山再次前往仰韶考察,发现了一些磨光的陶片、石锛等石器。
1921年10月,中央地质调查院的安德森、袁福利等人开始对仰韶村进行正式发掘。 共发掘遗址17处、墓葬10座。 发现遗址面积约24万平方米,文化层平均厚度达3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
安德森根据出土的文物,认定这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遗迹,并按照国际考古惯例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 1923年,安德森出版了《中国古代文化》,向世界宣布了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
仰韶文化的发掘是我国首次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石器时代发展史上的空白。 与当时世界上同时期发现的文化遗址相比,仰韶文化无论是遗址规模还是文化层堆积厚度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分布范围更广,辐射到整个中下游地区。黄河流域。
然而,安徒生虽然对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推翻了西方考古界关于中国不存在石器时代的“判断”,但他毕竟不是考古学科出身,也没有接受专门的考古学术培训。 在发掘过程中,他未能运用考古类型学和地层学分析方法,并受制于当时盛行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潮背景,导致他在仰韶文化起源判断上犯了严重错误。
“把仰韶文化带到西方”
仰韶文化的特点是彩陶。 在仰韶村遗址正式发掘之前,安德森一直在寻找有关彩陶的考古资料。 他注意到美国考古学家庞贝利1904年在中亚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附近发掘鞍山陶傩遗址的报道。
安德森发现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的图案和风格与他在仰韶村发现的彩陶非常相似,因此他推测仰韶文化是从中亚传播的。 “对比河南和安诺的文物,图形的相似之处如此之多、如此明显,让人不禁觉得它们同源。”然而,他却无法打通仰韶遗址与仰韶文化之间的地理链条关系。安诺遗址在文化传播方面。
为了验证他的假设,安德森从1923年开始开始到甘肃、青海等地考察。他发现甘肃、青海地区出土的彩陶在技术上比仰韶出土的彩陶要先进,但难得见到陶首、陶鼎等代表中原文化的器物。 当时,中国没有比仰韶陶更早的彩陶了。 出土的,欧洲和中亚地区还有很多史前彩陶的发掘。
安德森由此推导出一条文化传播路线:以彩陶制作为代表的早期人类文明,首先从西亚、中亚传播到新疆、青海、甘肃,然后逐渐传播到仰韶等中原地区。 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些哥与鼎的制作技术相结合,最终仰韶文化发展成为陶鼎、陶鼎和彩陶。
以此为基础,安徒生完成了“仰韶文化西行”的理论推论和“实物验证”,随后公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由于仰韶遗址是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物,进一步延伸“仰韶文化西传”的观点,就会得出“中国文化西传”的结论。 因此,证明仰韶文化原产于中国,阐明其发展演变过程,就成为考古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中国近代考古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
中国学者的追求
1930年,梁启超次子梁思镛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考古学、人类学后回国。 他对山西夏县西隐村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残片进行了整理,并尝试根据陶器不同部位的纹样变化进行类型学。 该方法用于分析陶器造型的演变,进而揭示仰韶文化的传播路径。 但由于破碎的陶片无法恢复完整的陶器,我们只好放弃。
1931年,梁思勇主持发掘河南安阳后港遗址。 他不再采用安德森根据探测深度区分地层的地质方法,而是采用了根据土壤颜色区分地层的考古方法。 他发现后港遗址蕴藏着殷商文化。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三个文化层相互之间有着明显的叠加和继承关系。
1937年,中国培养的现代考古专家殷达(原名刘尧)进行分类研究,发现仰韶村遗址实际上包含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类型,否定了安徒生关于仰韶村只有一种文化类型的理论。仰韶文化。 这种观点动摇了安徒生理论的基础。
更重要的发现是在1944-1945年,中国现代考古学重要奠基人之一夏鼐在发掘安徒生发现的甘肃齐家坪遗址时,发现了以齐家坪遗址为代表的齐家坪遗址。 该文化(距今约4000-3900年)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层证据,彻底推翻了安德森关于青海、甘肃史前文化早于中原仰韶文化,是仰韶文化中转站的观点。从中亚到西方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夏鼐成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 1954年至1957年,夏鼐的学生石兴邦主持了陕西省西安市浐河南岸半坡遗址的发掘,区分了属于半坡文化(距今6800-6300年)。仰韶文化的早期类型,推测仰韶文化的源头可能在陕西渭河流域。
1958年,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农民在深挖土地时发现石陶器物,经鉴定为史前文物。 考古人员立即跟进1960年和1961年的发掘,在李家村发现了大量古代石器和彩陶。 随后,他们还在陕西省咸阳市夏孟村发现了彩陶碗、石斧等史前文物。
由于李家村遗址和厦门村遗址在某些方面与龙山文化相似,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这两处遗址晚于仰韶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后续发展。 只有夏奈认为,李家村遗址和厦门村遗址的年代早于仰韶遗址。 这是根据李家村遗址出土的圈足碗、直三足器等独特器物而设计的。 早期的文化遗址中也曾发现过,从造型上看,前者与过去有一定的关系。 夏乃为此专门撰文指出“李家村文化是探索仰韶文化前身的一条相对可靠的线索”。
1973年,考古界公布了李家村遗址第一批标本的碳14测年数据,表明该遗址的年代晚于仰韶文化。 但夏奈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检测标本可能是错误的。 后来发现,前线人员在采集样品进行测试时,标记了错误的地层。 经复查,确定李家村文化距今7000多年前,早于仰韶文化。 考古学家终于在中国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文物。
随后,考古人员陆续在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村、河北省武安市磁山发现了裴李岗磁山文物。 老官台文物在陕西省滑县老官台、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等地发现。 经测定,距今均在八千多年前,远早于仰韶文化遗存。 其中老观台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成为仰韶文化的直接源头。 尤其是老观台文化的彩陶,不仅成为仰韶文化彩陶的起源,而且塑造了后来中国彩陶文化以红色为主的色调风格。
一代代考古学家坚持不懈地探索仰韶文化的起源,证实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原始性和本土性。 仰韶文化集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老观台文化于一体,遍布华夏古老大地,以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陕西东部为中心,东起河南东部,西至甘肃、青海。 南至湖北江汉,北至长城沿线河套及内蒙古的广大地区,演化为中国分布最广的史前文化,形成了中国最初的综合文化圈,成为澄清的考古证据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
【考古学家揭示史前华夏的人文之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