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被考古学家根据时间段分为早、中、晚期。 它们大致相当于人类身体进化的能人阶段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 所谓石器时代,并不是说当时的人类只能使用石器。 例如,在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幽巢时期,人类就已经可以使用工具建造简单的“巢穴”。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开始了最早的艺术创作,并开始涉足丧葬、仪式等宗教精神领域。
旧石器时代文化在世界各地非常广泛。 由于地域和时代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平衡,世界各地区的文化面貌存在较大差异。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中国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 考古学家积累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资料,初步建立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框架。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物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 典型文物在南方以云南180万年前的“元谋人”文物为代表,北方以同时期的山西芮城西侯渡文物为代表。 代表有西北渭河流域的陕西“蓝田人”文物、西南黔西、贵州的“观音洞人”文物、贵州黔西南的“北京人”文物等。北京房山周口店的“巫山人”文化和四川巫山寺的“巫山人”文化。 文物,山西芮城河流文物、江苏南京江宁“唐山人”文物、辽宁营口金牛山文物、安徽和县龙潭洞“和县人”文物、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大窑文物等。
自从东非大裂谷发现人类遗骸以来,西方学者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亚洲直立人从非洲传播的结论。 中国学者曾提出“亚洲也可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的观点,但一直缺乏2至4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材料支持。 直到位于巫山寺的“巫山人”遗骸被发现,彻底推翻了西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
“巫山人”化石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距今约2.01至214万年。 关于“巫山人”到底是猿还是人,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文化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准。 根据巫山寺遗址出土的大量带有人工敲击痕迹的石器和古人类生活遗迹,可以证明“巫山人”在200万年前就已经发展了文化。 比云南“元谋人”还要早30万年以上。 这也意味着,早在214万年前,东亚最早的直立人就出现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三峡地区。
在这些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物中,山西芮城的西侯渡文物发现了中国人类最早使用火的证据; 山西芮城的河流文化、陕西的“蓝田人”文化、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山西襄汾的丁村文化较为接近。 可以认为和文化继承了蓝田猿人文化,发展成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丁村文化。 它在文化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性质; 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大窑人”,与北京的周口店人长期共存。 大窑遗址文化遗存包括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五个原始社会时期。 早与晚。 在同一阶层保存五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的现象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大约20万年前,人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人类体质大致从直立人发展到早期智人,人类文化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期。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基本延续了早期文化的类型和加工技术。 即使类型略有变化,技术略有进步,发现仍然相对缓慢。
我国这一时期的典型文物有:湖北长阳钟家湾“长阳人”文物、陕西大理天水沟“大理人”文物、陕西大理天水沟“丁村人”文物等。山西襄汾丁村”、山西阳高徐家窑“徐家窑人”文物、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山马坝文化遗址等。
“长阳人”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它介于猿类和现代人类之间,与北京猿人末期的时代大致相同。 “长阳人”的化石更接近现代人类,不像北京人那么原始; “大理人”属于早期智人,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猿人”向“古人”过渡的代表,填补了我国历史上人类过渡的空白。由“蓝田蛮”(今陕西省蓝田县)至“丁村蛮”(今山西省襄汾县汾河附近)。 “丁村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介于“北京人”和“停洞人”之间的“人”,正好弥补了中国古人类距今23万至13000年的断代窗口。
大约在5万至12000年前,人类在身体形态上从早期智人进化到晚期智人(新智人)。 从社会形态来看,人类已进入氏族社会。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目前我国已发现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文物较为丰富,分布广泛。 我国已有20个省、市、自治区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物或现代智人化石。 这一时期,人类除了选择天然洞穴或岩石建筑作为住宅外,开始利用一些自然资源来建造房屋; 这一时期,人类开始逐渐形成早期的丧葬习俗; 这一时期,人类的工具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人工火得到了广泛推广,人类也开始用兽皮缝制衣服御寒。
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文化遗存有西北地区宁夏灵武的水洞沟文化; 位于中国北方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村的萨拉乌苏文化; 以及山西宿县知鱼村的知鱼文化、山西沁水县的下川文化、北京房山周口店的山顶洞文化; 东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严家岗地区的哈尔滨文化、辽宁省海城县的小孤山文化; 西南四川汉源富林镇的富林文化、贵州兴义毛毛山的毛毛洞文化; 中国中部河南省安阳市的小南海文化; 湖北江陵鸡公山文化; 广西柳江通天岩柳江人文化; 台湾台南市左镇人文文化、台东八仙洞长宾文化等。
广西的“柳江人”代表了蒙古人种的早期类型,其出现早于北京周口店的“星顶穴居人”。 它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 山西沭县知鱼文化早于北京山东洞穴文化,晚于山西襄汾县丁村文化。 中国最早的人类埋葬同类物种的习俗是在北京山东洞遗址发现的。
距今约15000年至10000年,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 更新世末次冰期在此期间消退,气候由严寒转为相对温暖。 人类的经济生活仍然以采集、渔猎为主。 人类还发明了弓箭,发展了畜牧业,开始进入聚居时代。
磨制石器的出现是区分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的标志,但主要仍是磨制石器。 旧石器时代厚重的石器逐渐被中石器时代小而锋利的石器所取代。 与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相比,中石器时代的石器往往体积较小,主要是片状石器和细石器。
由于中石器时代处于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我国发现的中石器时代文物并不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陕西大理的沙园文化、河南许昌的灵井文化、广西柳州的白莲文化等。 山西沁水县的洞穴文化、下川文化等。其中,下川文化遗址发现了压制石器和压制法加工的石器。 人类将砍下的刀片不断地镶嵌在骨柄或木柄上,制成锋利的骨刀和骨矛头。
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分布规律是西部较早、东部较晚、南部较早、北部和东北较晚。 经过几百万年的漫长征程,人类终于告别了吃毛、喝血的原始生活,进入了文化更加丰富、更加灿烂的新石器时代。
大约12000年前,全球最后一个冰河时代消退,气候日益变暖,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地质时期。 人类及其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石器时代。
从考古学上来说,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其标志是人类广泛使用地面石器。 由于新石器时代在世界各地差异很大,因此在时间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根据当地情况,有的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有的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一个特殊时期,出现了少量的铜工具,但没有自觉生产青铜合金。 有的学者将这一时期单独列为红铜时代,作为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时期,也有的学者将这一时期列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于公元前1万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一直持续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其标志是农牧业的出现。 地面石器、陶器和纺织品的出现也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物相当丰富,其中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大地湾文化最为古老。 其次是江西万年县的仙人洞文化、河北徐水县的南庄头文化、湖南理县的彭头山文化、河南舞阳县的贾湖文化、湖北枝城和淄博的城北溪文化。山东省城市。 河北武安市后里文化、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山东滕州北新文化、陕西西乡县李家村文化、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以及沉阳的赵宝沟文化、辽宁新乐文化、北京平谷的上寨文化等。
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甘肃秦安的大地湾文化和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 两者都是仰韶文化的源头,都是中国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代文明。
有句话说,一千年中华看西安,八千年中华看大地湾。 中国最早的“混凝土”地板、中国最早的绘画、中国最早的宫殿式建筑遗存都在这里发现。 这里出土的碳化谷子标本是中国最早的旱地农作物标本,将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起源推前了1000年。 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彩陶,最早的汉字雏形在这里出现,比西安半坡陶上的文字铭文还要早1000多年。
裴李岗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而得名。 遗址年代可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时期。 早期裴里干文化以贾湖遗址为代表,晚期裴里干文化以裴里干遗址为代表。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与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基本处于同一时期。 佩里干出土的石器以磨制为主,包括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等。从出土的考古文物来看,佩里干的先民已经懂得畜牧业和农耕,已经进入锄草阶段。农业。 考古学家认为,中国的农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这里。 佩里干已处于以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家庭养殖、渔猎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
距今7500年至5000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 这一时期的石器已发展到以磨制为主的地步,磨制石器种类丰富,制作精美。 石器在各个文化中所占的比例都很小。 制陶技术显着提高,慢轮修边技术已普及。 贴泥片的方法已相当成熟,成为当时主要的制陶方法。 黄河流域开始出现粘土条砌法,并采用陶窑烧制陶器。 彩陶在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中都很常见,代表了陶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新石器时代中期农牧业高度发达,农业经济由烧耕农业发展为锄耕农业。 锄耕和火耕的主要区别在于耕地和开荒。 这一时期,黄河流域普遍种植谷子和水稻,长江流域普遍种植水稻,进入灌溉农业阶段。 人口聚居地不断增加和扩大,一些中心聚居地和大型公共墓地开始出现。 在此期间,猪已成为主要的家畜。
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典型文物有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浙江嘉兴的马家浜文化、上海青浦的崇泽文化、江苏南京的北音阳营文化、四川巫山、化州的大溪文化等。在陕西渭南。 区内老观台文化、河南仰韶文化、陕西西安半坡文化、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辽宁长海小珠山文化、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黑龙江密山新开流文化、巴厘岛、台北等台湾大扎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代表,河姆渡遗址代表了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出现了大量的“干栏式房屋”遗存,这里还发现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结构。 据中国传说,古代“有巢氏”是“木巢”结构的发明者。 因此,有历史学家认为,“河姆渡人”就是“右朝氏族人”,河姆渡地区是“右朝氏”的中心地区。
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水稻文化遗址。 此前国际文献认为,公元前1700年在印度中部卢塔尔发现的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的水稻。 但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比印度卢塔尔发现的水稻早了3000多年,改变了中国水稻的种植方式。 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代表。 仰韶文化是中国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文化,分为早期半坡文化、中期庙地沟文化和晚期半坡四期文化。
彩陶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 中国彩陶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地湾老观台文化,衰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齐家文化。 它已经持续了数千年。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陕西西安临潼蒋寨遗址、陕西西安高陵阳关寨遗址、河南陕西庙底沟遗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河南郑州大河村遗址都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 这些遗址出土的彩陶中,有鱼、鸟、蛙等图案,还有人面鱼纹、日晕纹、十二太阳纹、鹰鼎、人面彩陶瓶、船纹等。异型彩陶壶等。
陕西西安高陵阳关寨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考古界此前从未发现过类似的庙底沟时期遗址。 因此,在阳关村被发现之前,没有人知道庙底沟时期的聚落是如何布局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阳关寨遗址填补了这一空白。 该遗址是已知唯一一处具有完整沟渠的庙底沟时期聚落遗址。 该遗址发现了最早的窑洞式建筑,以及疑似墙基的遗迹。 可以推断,这很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城的遗址,也可能是最早的“城镇”的雏形。
新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史前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 这一时期的磨制石器变得更加精致,形状也变得相对较小。 穿孔石刀、石镰等收割工具已变得流行。 东南沿海的分段石锛和太湖流域的三角孔石犁已得到广泛应用。 这一时期,我国各地进入锄耕农业发达阶段。 北部荒漠草原地区逐渐从狩猎经济为主向游牧经济过渡。
新石器时代晚期初期,已出现轮式陶器生产,但并不普遍。 后期,轮制陶器得到广泛使用。 轮陶的特点是形状规整、圆形、胎壁薄、造型美观。 以前流行的彩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衰落,被灰陶和黑陶所取代。 这一时期陶器器型最显着的特点是出现了以斝、鬲、鬶、笶为代表的袋足炊具。 。
新石器时代的各个阶段反映了学术界对新石器时代的认识,并随着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而发展。 学术界对新石器时代的分期方法不同,因此有学者将新石器时代晚期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和红铜时代。 所谓红铜时代,也称铜器时代,是指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过渡时期,以红铜的使用为标志。 紫铜是天然铜,质地较软,不适合制作工具。 因此,铜石时代的人类仍然主要使用石器。
对于世界各地的早期文明是否经历过铜石时代,存在不同的看法。 对于中国,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有学者认为,我国青铜与石结合的时代应包括龙山文化晚期、齐家文化等。也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晚期已进入青铜与石结合的早期时代。 有学者认为,中国还没有经历过赤铜时代。 意见不一。
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有湖北北京山屈家岭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文化、浙江余杭良渚文化、湖北天门石家河文化、广东曲江石峡文化、以及江西修水的鄯善文化。 贝文化、西藏昌都卡诺文化、西藏拉萨曲贡文化、山东章丘龙山文化、河南庙底沟河南龙山文化、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陕西长安客家文化、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甘肃广河齐家文化、内蒙古巴林左旗富和文化、台湾高雄风鼻头文化、台东卑南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以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
龙山文化源于大汶口文化,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古老文明。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距今约4600-4000年。 因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 龙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轮制黑陶和蛋壳黑陶。 由于龙山文化分布地区的文化特征不同,龙山文化分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克胜庄二期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型龙山文化,俗称“龙山文化”。龙山时代文化。 这一时期文化最显着的特征是城市遗址的发现。 比较著名的有山西襄汾陶庙遗址、山东日照姚王城遗址、江苏连云港滕花罗遗址、河南洛阳定堆遗址等。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 5,000 至 4,000 年前。 因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村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 主要形状有壶、罐、盆、碗、瓶、勺等。尖底瓶多为平口或奢口尖口瓶。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盆地,距今约5300-4500年。 最早发现并命名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 良渚文化以崇尚玉器而闻名,玉器包括璧、琮、玉等,它们是财富和王权的象征。 良渚古城遗址面积近300万平方米。 是我国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建筑水准最高的古城遗址。 堪称“中华第一城”。
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和纺织,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并开始定居。 新石器时代之后,人类进入青铜时代。 在中国考古学的学术传统中,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是划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节点。 中国的青铜时代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时代的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农业和手工业发达,文字也已经成熟。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分布与发展文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