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湘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吐”。
襄樊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场重要战役。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一场关键战役。 这场战役始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古将领阿舒攻打襄阳的安阳滩之战。 经历了宋朝吕文焕反围攻、张贵、张顺援襄阳之战、龙尾州之战、樊城之战。 最终,这座城市孤零零地无人帮助。 咸淳九年(1273年),卢文焕极力投降元朝。 这样持续了近6年,以南宋襄樊陷落而告终。
蒙古忽必烈时期,灭宋战争的进攻重点转移到襄樊,实现了川蜀战场向荆襄战场的转变。 南宋时期的襄樊,位于南阳盆地南端。 襄阳、樊城自北向南依汉水相依。 他们“连接靖宇、河南,控制南北”。 地形非常危险。 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也是南宋抵御蒙古军的前沿。 隆中镇。 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将刘征向忽必烈提出攻灭南宋的策略。 “先攻襄阳,撤守。” 他认为南宋“无襄阳则无淮,无淮则吐江南”。 刘征“欲攻宋,先攻襄阳”的建议被忽必烈采纳。 宋元战争进入元军对南宋战略进攻的新阶段。
根据刘征的建议,忽必烈开始实施围攻襄阳的战略。 第一,建立陆上基地,作为攻打宋朝的基地。 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据刘征的建议,派使者用玉带贿赂南宋京胡使卢文德,要求在襄樊城外设立粮场,卢文德则以玉带贿赂南宋京湖使卢文德,并要求在襄樊城外设立粮场,卢文德则以玉带收买南宋京湖使卢文德。文德同意了。 蒙古使者以防盗、保护货物为名,要求在襄樊城外修筑土墙,但目光短浅的吕文德居然答应了。 于是元人在襄樊东南的鹿门山上修筑土墙,筑垒,建立了包围襄樊的第一个据点。 咸淳四年(1268年),蒙古将领阿叔在襄樊东南的鹿门堡和东北的白河城筑垒,切断了援宋军的道路。 咸淳六年(1270年),蒙古将领史天泽对襄樊西部万山百丈山长围,并在南边的咸山、虎头山筑城,将各个炮台连接起来,完全切断了襄阳与西北、东南的联系。 从此,襄樊成为一座孤城。 在此期间,元军在襄樊城外修建了10余座城堡,建立据点长期围困襄樊,完成了对襄樊的战略围攻。 其次,建立水军,谋求战术优势,制服南宋。 咸淳三年(1267年)秋,阿叔率军攻打襄阳,俘虏百姓而归。 宋军从蒙古归来时,派水军到襄阳以西的安阳滩扼杀归来的人,然后直接派出骑兵。 阵法爆发之际,蒙古军大乱。 阿树元帅坠马,险些被宋军生擒。 蒙古将领怀都选拔善于游泳的士兵,俘获了宋军的战船。 其他将领奋勇作战,击退宋军,反败为胜。 安阳滩之战,蒙古军虽然击败了宋军,但却暴露了海军缺乏优势的弱点。 咸淳六年(1270年),刘征与阿叔制定计谋:“吾有精兵,可攻破主帅,但水战不如宋耳,夺其长处,建立战船,练水军,事情会好起来的。” 忽必烈立即命令刘征“建造战船,训练水师”,以便向襄阳挺进。 刘正遂建造了5000艘船只,日夜训练海军,并获得了四川省建造的500艘战舰,建立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海军,从而弥补了战术上的劣势,为战略进攻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从咸淳四年(1268年)蒙古军修筑鹿门堡、秀白河城到咸淳六年(1270年)彻底包围襄阳,蒙古军占据了战略优势。 为挽救危机,南宋政府发起反围攻和援襄樊战役,拉开了襄樊之战的序幕。
咸淳三年(1267年)冬,南宋任命卢文焕为襄阳太守,兼安抚京西副使。 次年十一月,为打破蒙古军对鹿门、白河的围困,吕文焕命令襄阳守军进攻蒙古军,但被蒙古军大败,宋军伤亡惨重。 咸淳五年(1269年)三月,宋将张世杰率军与包围樊城的蒙古军作战,被阿树击败。 七月,沿江使夏圭率军救援襄阳。 遭到蒙汉两军的伏击,败于虎尾州,损失士卒2000余人,战船50艘。 咸淳六年(1270年)春,卢文焕出兵襄阳,攻打万山堡。 蒙古军诱敌深入,趁宋军士气低落之机。 蒙古将领张弘范、李挺反击,宋军大败。 九月,宋宫前副京师范文虎率水师增援襄阳。 蒙古军水陆皆遇,大败宋军。 范文虎逃了回来。 咸淳七年(1271年),范文虎再次来援项,蒙古将领阿叔率部将攻打。 宋军大败,损失战船百余艘。 在此期间,宋蒙两军虽然在襄樊郊外激战三年,但由于蒙古军的围剿,不仅南宋援襄未能成功,而且宋军在襄樊的反围剿战也失败了。襄樊市也失败了。 无法取胜,宋军只得被困在襄阳,败局已定。
咸淳八年(1272年)春,元军向樊城发起总攻,襄樊之战正式打响。 三月,阿叔、刘征、阿里黑牙率蒙汉军队攻打番城,突破城墙,构筑重围,进一步缩小包围圈。 宋军只得退回内城坚守。 四月,南宋镜湖使李庭芝从襄阳府(今湖北省襄樊市)、颍州(今湖北省钟祥县)等地招募民兵三千余人,派总管张顺、卢奋桥率领救援襄阳。 二章率领一百艘轻舟,三千士兵和大量物资出发了。 临行前,张顺鼓励士兵们说道:
“这次救援襄阳的行动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每个人都要有赴死的决心和斗志,你们有些人不是自愿的,所以尽快离开,不要影响这次救援活动。” 当时,3000名水兵精神抖擞,士气高昂,表达了完成任务的决心。 5月,救援战斗打响。 二张在高头港集结了一支舰队,将船只连成方阵。 每艘船都配备了火枪和火炮,并准备了强弓和弩。 张贵在前,张顺在后,猛冲而入,元军重重包围。 当舰队到达莫洪滩时,却被满江蒙古军舰封锁,无法通过。 张贵率军猛攻,将士们奋力拼搏。 他们先用威力强大的弩向敌舰射击,然后用斧头进行近距离战斗。 他们突破了封锁。 元军被杀,被淹死,无数人死亡。 宋军顺利抵达襄阳城。 那时,襄阳已经被困五年了。 二张的成功增援,极大地鼓舞了城内军民的斗志。 然而,宋将张顺却在这场战斗中阵亡。 几天后,襄阳军民在水中发现了他的尸体,身穿铠甲,手持弓箭,眼神愤怒。 襄阳军民怀着深深的敬佩之情埋葬了张顺,并建庙祭祀。
张贵的援军虽然给襄阳守军带来了希望,但在元军的严密封锁下,形势依然严峻。 张贵联系颍州总司令范文虎,同意从南北两面进攻,打通襄阳外围交通线。 范文虎打算驻扎龙尾州五千精兵应对,张贵率军与范文虎会合。 张贵何时在约定的日期潜入监狱,帷幕崩塌? 000人顺汉江下去查看士兵,发现其中一名因违反军令而被鞭打的士兵失踪了。 张贵大吃一惊,对士兵们说:“我们的计划已经泄露了,我们只要尽快出击,免得敌人来不及了。” 得到消息后,他们果断改变秘密行动,夜间放炮开船,杀出重围。元军阿叔、刘征得知张贵突围,派出数十人。数千人截击河道,战斗中,张贵逼近龙尾洲,借着灯光,只见龙尾洲方向军舰密布,旗帜飘扬,以为是范文虎来参军。走近了,发现来船都是元军,他们先占领龙尾岛以待,宋元两军在龙尾洲遭遇,宋军疲惫不堪,伤亡惨重。战斗中,张贵无力支援,被元军俘虏,不屈被杀,元军派出四名南宋士兵抬着张贵,尸体暴露在襄阳城,迫使卢文焕投降。 吕文焕杀了将士,将张贵、张顺合葬,并建双庙祀之。
为尽快攻克襄樊,咸淳八年(1272年)秋,元军采取分围战术。 元将阿里·黑牙认为:“襄阳有樊城,犹如牙齿含唇,不如先攻樊城,然后不攻樊城,即可攻取襄阳。” 为了切断襄阳的援助,元军向樊城发起总攻。 咸淳九年(1273年)初,元军分别从东北、西南进攻樊城。 忽必烈派枪匠回到前线建造大炮攻城。 元军烧毁了樊城与襄阳之间的河上浮桥,使得襄阳的援军无法救援,樊城彻底被孤立。 刘征率领战船来到了樊城底下,用回炮打开了樊城的西南角,进城了。 南宋时期,护将牛辅率军巷战,最终寡不敌众。 牛辅投火殉职,将军王辅也在火中自焚,樊城陷落。
樊城失陷后,襄阳局势更加危急。 吕文焕多次派人向南宋朝廷求援,但最终没有援兵。 襄阳城内军民拆屋烧柴,陷入了坚持不住、没有援军的绝境。 咸淳九年(1273年)二月,阿里海格从樊城进攻襄阳,炮轰襄阳楼。 城内军民心头震动,将领纷纷出城投降。 元军攻城的同时,也劝吕文焕投降。 吕文焕感到孤立无援,遂将城池投降元朝,襄樊之战至此结束。
经过长期的角逐,宋元襄樊之战最终以元胜宋败而告终。 蒙元的胜利在于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在襄樊周围建立了要塞,以待发力,同时重点弥补战术上的不足。
经过长期的角逐,宋元襄樊之战最终以元胜宋败而告终。 蒙元的胜利在于他们在战略上取得了主动,并在襄樊周围建立了堡垒。 训练海军在国藩之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宋朝统治者不重视边防,将领软弱无能。 吕文德不义不义,让蒙古军在襄阳占据了有利位置。 在反围攻战中,由于将领不和、步调不一致等原因,他们犯了一系列战术错误。 ,在战斗中基本实行被动防御策略,导致处于不利地位,被元军围困长达5年之久,最终失败。
二张援湘的传奇事迹波澜壮阔,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体现了南宋爱国军民保卫领土、抵御敌人侮辱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人所称颂。
【襄阳国学 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