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热点话题可通过“+”快速解读。
编者按:“只有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华文明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攀登古城、参访书院、探寻文化脉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书记始终对探索中华文明、保护中华文化充满深情和思考。 中央电视台“联播+”栏目特别策划了《与总书记一起探索中华文明》系列稿件,与您分享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连博+“我们生来就是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有人们每天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的价值观。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尊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孔子故里、岳麓书院、三苏寺……这些举动,展现了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也让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他深刻思想的影响。 活水之源。
道德对于一个国家、社会、民族乃至个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道德建设问题。 2013年11月26日,总书记来到曲阜视察。 在与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时,他真诚地表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对于历史文化,特别是祖辈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为古为今、推陈出新、区别对待、崇高传承。 。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次会员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阐述:“孔子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启蒙思想、道德观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示,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以学问立身,成为“万世之师”。 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理念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蕴含着“行大道、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修道平和、治天下务实”的家国情怀、以及“仁、义、礼、智、孝、忠、信”的道德主张。 “思德、见德、省思”的道德修养方法,不仅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福建厦门举行。 3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细雨中安静古朴的筼筜书院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会见后,两国元首共同参观了筼筜书院陈列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 习近平主席向普京总统介绍了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展品特色。 描述的很生动,充满了宝藏。 普京总统对传承数百年的中国传统艺术给予高度评价。 “筼筜会议”将学院推上了重大外交活动的绚丽舞台。 不仅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带入了外国元首的眼帘,也倾注了习主席对人类文明美好美好的殷切期盼。
作为厦门第一所现代化书院,筼筜书院自2009年开馆以来,多次举办国台办重点交流项目“海峡两岸国学论坛”。近百位儒家名家齐聚一堂,共论古今、经学、道家。 筼筜书院不仅延续了传统书院的育人功能,更将国学置于新时代的前沿,通过启发和创新的形式,将国学之美和魅力带给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在学院报告厅前,总书记盯着“实事求是”牌匾指出“真理必须本土化”。
如何定位真相? 总书记在今年6月召开的文化继承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是必由之路。
岳麓书院大门上有一副对联。 上联“唯楚有才”,出自《左传》; 下联是“彼盛此”,出自《论语》,意思是楚国人才辈出,这里(书院)尤为繁华。 岳麓书院报告厅前,悬挂着“实事求是”的匾额。 近两千多年前,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写下“善学古人,实事求是”,描述了古人传承文化、求真知的故事。 岳麓书院崇尚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人物。 “忧天下、百折不挠、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等湖南文化精髓,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请问运河有多清澈?有活水源头。” “东风易认,五彩缤纷总是春天。” 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出自宋代大儒朱熹之口。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 会上,他谈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涌现出的一大批伟大思想家,其中就包括朱熹。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引用朱熹的名言“国家立足于人民,立国亦为人民” ,阐释“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怎能有中国特色?没有中国特色,又怎能有今天如此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22日,正在福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朱熹公园,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传承发展的关系:“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朱熹园武夷精舍是朱熹于淳熙十年(1183年)亲自创办的书院。 他在此书院授徒、讲学、着书8年。 他完成了《四书章句集》的修订,实现了儒学的更新和理学的完成。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和“先知后行”,把“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全面的影响。 世人铭记朱熹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尊称他为“朱熹”。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座三苏寺可以揭示我们中华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2022年6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书记来到三苏庙视察,沿途提问,了解三苏的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风,以及三苏庙的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和继承等
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多次引用苏轼充满政治智慧的诗词:“物必先腐,后生虫”。 “突发事件有忧”“不能给国家添麻烦,也不能怕国家”……总书记主张“要善于吸收我国治国理政理念和思想” “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以外来为准绳。”
“一对父子,三位诗人,四位千古文坛大师”。 三苏寺是三苏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承地。 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情怀、家风家训、务实负责的精神、法治智慧、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国理政理念思想。 。 有着持久而持久的中国回味。 魅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时政热点,“+”速解读(三):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