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学 (摘要)南帆: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

更新:01-26 民间故事 我要投稿 纠错 投诉

命令

《中国古今文学研究》

概括

“趣”:跨越古典与现代

南帆

【摘要】“趣”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特殊范畴。 “兴趣”已经与许多概念相结合来解释各种类型的诗歌并组织理论命题。 “情”的审美地位介于“情”与“理”之间,并不同程度地与两者结合。 其曲折意味深长,呈现出“精彩”、“生动”、“智慧”等特征,接近西方文学的“智慧”。 “曲”因其与儒家诗学的距离而受到一些批评家的批评。鲁迅对“文”变成“颤”的不满,是对“趣”的另一种批判。叙事学的“趣”与叙事学的“趣”是有区别的。以及诗学的“趣”。在古代笔记中,“趣”可以成为叙事文本的核心,但它无法维持长篇小说的内在动机。现代长篇叙事越来越注重历史贾平凹《秦岭本纪》所表现出的“意”包含着对古典美学意义的一定回归,“意”的范畴跨越了古典与现代。次。

【作者简介】范楠,福建省社会科学院院士。

【原文来源】《文学研究》(北京),2023.8.72~86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

吴成学

【摘要】中国文学集体身份研究的重点是考察中国古代的集体文学观念。 其目的是在传统文学批评史之外寻找另一条阐释路径,寻找并解释古代文学的“中国问题”。 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不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所崇尚和追求的文学信仰和理想,是集体的文化记忆。 古代文学的范畴、概念、关键词等是比较明确的集体身份。 隐性的集体身份往往散落在碎片化的文献记录中,隐藏在人们共同的思想框架、公共知识或日常生活中的俗语中。 或体现在同类书籍的文体观念和写作中,或体现在官方书籍的集体编纂中,或体现在民间故事和观念中。 因此,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隐藏在语言深处的中国文学的集体同一性。

【关键词】中国文学; 集体身份; 文学批评; 文化记忆

【作者简介】吴成学,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510275)。

【原文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京),2023.4.39~5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文集编纂与文观研究”(21&ZD254)。

中国古代杂传的文学属性及其

重估

熊明

【摘要】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中的“杂传”是更名的结果,泛指中国古代正史以外的一切类似传记的作品。 中国古代杂传创作历史悠久,具有文史双重文体属性。 杂传的历史属性源于其作为历史部门的基本身份; 杂传的文学属性与其文学写作取向密切相关。 承认杂传的文学属性并赋予其文学身份,无疑将打破对杂传的许多固有认识,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杂传及其历史发展,也有助于更加客观、充分地认识杂传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古代杂记的意义。

【关键词】杂传; 风格属性; 价值重估; 历史发展

【作者简介】熊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始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沙),2023.4.1~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杂传记述、整理与研究”(20&ZD267)。

略论科举时代赋与文人仕途的关系

于江

【摘要】科举之前的时代,文才与士人的仕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赋体出现后,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文人入仕的重要途径,并在多方面影响着文人的仕途。 发展。 随着赋与文人仕途的关系日益密切,也越来越适应封建选秀士的要求,科举考赋成为必然。

【关键词】科举时代; 福; 文人; 仕途

【作者简介】于江,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教授。

【原文来源】《文学与文化》(天津),2023.2.4~10

中世纪学者的模仿诗歌和

《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化

郭晨光

【摘要】《古诗十九首》经典地位的确立,一般认为是从《文选》开始的。 自汉末无名“古诗”出现以来,其经典化进程逐渐开始。 六朝诗人的仿诗充分体现了后人对其接受的高度热情。 在过去的模拟过程中,伪作者身份各异,参与广泛。 以陆机为代表的士大夫伪诗对其经典地位做了初步的“建构”。 陶渊明、鲍照等民间的伪诗歌颂士族。 齐梁时期的经典被解构和演绎,士民的融合导致了经典的重构和群体作品的产生。 《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历程是一个“建构-解构-重构”的复杂循环。 经典的地位是不断动态变化的,是士人阶级分化、调整和多种社会文化力量博弈的产物。 。 因此,从中世纪学者的仿诗中探讨《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化,应该具有典型意义。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伪诗; 封圣; “诗歌”; “选集”

【作者简介】郭晨光,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副教授。

【原文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6~1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语录整理与儒家话语体系构建与传承研究》(20&ZD265);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项目(22GIZW1203)。

论许敬宗的辞学理论

《文观辞林》编纂

林嘉丽、王彦庆

【摘要】从唐太宗中后期到唐高宗前期中期,初唐文学场由重经义向重经义转变。措辞。 以许敬宗为代表的赋诗创作作为变法的辅助手段,在权力的博弈中得到了当权者的认可,逐渐成为文坛的主流。 伴随着吟诵产生的修辞理论,既有传统儒家文论的继承,又有南朝以来皇家文学写作观的延续和新变化。 在文道观念上,主张以文弘道,意在将吟诵纳入“天人合一”的体系之中。 在文学审美方面,以雅为审美核心,崇尚美,崇尚宏大深邃的文风。 在声音观念上,要整合韵律,提高节奏,强调声音的和谐。 其理论客观上对唐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文观辞林》的编撰,与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政治变迁以及许敬宗本人的修辞理论是一致的。

【关键词】许敬宗; 颂歌的创作; 措辞理论; 《文观辞林》; 汇编

【作者简介】林家礼,男,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王艳青,女,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学研究。从事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浙江杭州) 310015)。

【原文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杭州),2023.6.142~15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ZW005)。

诗画结合的独特之处:魏崔的《盘莲赋》与

张悬《捶练图》

扬清

【摘要】辞赋作为一种语言和时间艺术,可以与绘画作为一种视觉和空间艺术互文联系。 魏崔的《桃莲赋》和张旋的《桃莲图》均产生于玄宗时代。 他们创作的共性在于,都是以唐代“桃炼”现象为切入点。 通过澄清误会、还原生活,成为对盛唐文学文化的诠释。 绘画是“文字与图画互文”、艺术与美相互渗透的经典文艺作品。 韦夫和张的绘画之所以优秀,关键在于“普遍一致”的意境。 从艺术角度来看,韦夫以“听砧”为线索,充分表达联想和情感,而张华则主要通过拆解重组、覆盖与添加、再现与继承来表现“物象观察”。 精湛的技艺。 从艺术个性上看,魏氏赋具有“内省”的特点,特别注重融入“自我”意识,实现立意的升华; 张的绘画有“神韵生动”的亮点,可以说是“神”与“动”兼备。 韦夫和张华的独立性非常出色,而且相得益彰。 堪称“赋画两大杰作”,客观地展现了盛唐文艺精神的永恒魅力。

【关键词】魏崔《夯诗》; 张轩《夯图》; 文字与图片的互文性; 盛唐文学艺术

【作者简介】杨青,文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古代艺术文献研究(云南昆明650500)。

【原文来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6~4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画美学的‘实在’理论研究》(19BZX130)。

宋代曾震《类说》版本演变新论

——又探讨了印刷本和印刷本的“定版效应”

古籍传承与存续的关系

管靖

[摘要] 曾震的《类说》对于古代小说的编纂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颇为不相称的是,对《雷说》的学术研究主要依赖于“旧观全失”的天启手稿,而大量的早期手稿深藏于国内外图书馆,鲜为人知。世界。 研究人员尚未揭开这本书版本演变的奥秘。 根据校勘版本中选取的“版本标记”,《雷说》传世版可分为A、B、C三个系统。由此可以推断,A系统属于玛莎原版系统,而系统则属于玛莎原版系统。 B、C属于宝庆版。 系统(两个原版基于不同版本),并以此为基础绘制了《雷说》版本的演变图。 对《类说》版本进行系统考察,可以确认现存版本在版本演变中的地位和价值,阐述古代刻本“定版效应”的正反两方面、其学术意义。印刷时代的手稿等。文字学和书籍史问题。

【关键词】曾震; 《雷说》; 印刷版; 固定版本效果; 版本标记

【作者简介】管静,女,南开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 发表《《清所高义》遗文补编重编问题的再探讨》等论文。

【原文出处】《文学遗产》:中文版(北京),2023.4.108~121

【基金项目】本文由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宋代小说收藏与知识传播研究”(项目编号:TJZWQN22-001)、南开大学文科发展基金青年项目资助《说部丛钞与宋初知识传播》“知识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B22BZ0302)。

金代士大夫收藏古物的实践

写作和语境意识

——以元好文为中心

杨万里

【摘要】晋代,鉴赏古物、收藏古物的习俗十分盛行。 他们标榜藏品之丰富、鉴赏之专业,似乎对中原的风采赞叹不已。 元好问不仅是金代热衷古物鉴赏的典型人物,他还撰写了丰富的古物文献,盛赞金元一代的文物之美,时而抒发自己的流亡之情和思念之情。他的祖国。 他秉承儒家“备物为用,守物为智”的处事之道,主张在收藏古物中增长智慧和美德,以扩展君子的见识,延续文化脉络。 金代士大夫收藏古物的特点和意义是:金代鼎盛时期的古物收藏体现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研究古代礼制的态度,促进了古礼的发展。北方中华文化语境的不断发展; 金元之变吉元好问等人的收藏实践和文学写作,充满了文化情怀和保护文化语境的使命感,促成了统一文化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袁好文; 晋; 古物收藏; 情境意识

【作者简介】杨万里,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发表《柳隐的“娱乐”研究与文学思想——兼论书画视域中理学“流入文学”的现象》等论文。

【原文出处】《文学遗产》:中文版(北京),2023.3.122~134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明理学‘娱乐’与文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7CZW021)的阶段性成果。

从杨维桢入吴看元末古乐府运动

文学世界的演变与重建

刘兆明

【摘要】杨维桢一生多次拜访吴国。 从泰定五年(1328年)从北京南下吴中,与李孝光唱古乐,到多次入吴,晚年定居松江直至去世,杨维桢的一生入吴经历对元末古乐运动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文学世界的重建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杨维桢聚集了大批本地或外地诗人,通过授徒、交友唱歌、举办文学会议等方式求学或避难。 这进一步扩大了古代乐府运动的影响,将古代乐府运动的中心从钱塘转移到了松江,并推向了松江。 高潮。 在他的影响下,东南地区成为元末诗歌的中心。 大批平民文人和普通民众积极参与杨维桢发起的古乐府唱、和等文学活动,促进了社会下层诗歌的繁荣,导致文学重心下移。 文学的发展呈现新的变化和转折。

【关键词】杨维珍; 古乐府运动; 文学世界结构; 重建

【作者简介】刘兆明,男,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主要从事元明文学研究(浙江绍兴312000)。

【原文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杭州),2023.6.132~141

梅村风格和定安风格:

近百年旧体诗对清诗的接受

马大勇

【摘要】近百年来对旧体诗价值的认识与对其相邻且有一定重叠的清诗价值的认识密切相关。 “清诗”近百年来逐渐被经典化,具有与唐宋诗同等的资格。 即便是因为时间的接近,清诗也向百年旧体诗投射出更长久、更清晰的身影。 。 吴伟业的“梅村式”和龚自珍的“定安式”是两个特别有趣的案例。 梅村体在当时已有一定影响,到清代中叶逐渐盛行。 清末民国时期达到鼎盛。 杨奇、曹大提的创作,还有孙景贤的《宁寿宫词》、徐成宇的《海海谣》等。 。 龚自珍对百年旧体诗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康良、南社、鲁迅、郁达夫等人的影响上。 到了互联网时代,它再次蓬勃发展。 呼玛、呼什堂、比比寨主、杀杀狮子等从不同角度继承了它。 定安走势延续,再度掀起。

【关键词】百年旧体诗; 清诗; 梅村风格; 龚自珍

【作者简介】马大勇,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 130012)。

【原文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州),2023.4.59~6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晚清民国旧体诗史”(21AZW012)。

温泉“归泰阁”:

晚明文学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薛泉

[摘要] 从现有文献来看,较早提及明末文泉“归台”的人应为万历十四年至十八年的后七子联盟首领王士祯。明朝(1586-1590)。 这一理论提出后,受到文人墨客的热烈响应。 所谓“文力回归台阁”,并不是“三阳”时期台阁文学风气的再现,而是有限度的复兴。 它是晚明文人繁荣心态在文学上的集中体现。 。 这是由于亭阁文学的文人化倾向,以及嘉靖末年以来亭阁选择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台馆的“文权回归”不仅削弱了后七子郎部的文权,而且加速了明末文权的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权回归台阁”为观察晚明文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一个较为独特的窗口,是晚明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学力量; 返回台湾馆; 郎淑华; 文库选择

【作者简介】薛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250014)。

[原始来源]《河北学术期刊》(石家庄),2023.5.91~99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明代官员与文权关系研究》(14BZW064)。

中国古代文人社团的现代转型

李玉栓

【摘要】中国古代文人社团在清末继续发展,开启了近代转型之路。 以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庚子国难这三个事件为节点,晚清新社会经历了酝酿、启动和初步形成三个阶段。 科举文社退出历史舞台,传统诗社绽放辉煌,新型社团层次参差不齐,妇女社团异军突起,社会转型期呈现出明显的新旧交替现象。新的。 清末,新社团的结社意识更加清晰,宗旨更加务实,组织管理更加完善。 这就完成了中国古代文人社团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关键词】文人交往; 社会; 社会; 现代转型; 清末

【作者简介】李玉栓,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原始出处】《中国文学研究》(长沙),2023.3.111~1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文学批评文献编纂与研究”(15ZDB079)。

中国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融合史料研究

关键问题

孙继文

[摘要] 在古代西南各民族的文学活动中,民汉文学关系、少数民族文学关系相互融合、互通,形成了自由交流、互动的文学景象,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中国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 。 古代西南各民族文献历史文献整合的文献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涉及文献学基础和史料编纂的新结构; 史料内容的三个层次包括书面文献文献研究、口头文献文献研究、数据存储和数字文献研究。 以及两个领域(“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和“语言学”作为一种文学研究方法); 文学研究的前进道路、学术地位等话题。 在吸收学术界相关文献收集策略的基础上。 我们采用“收集-编纂-研究-应用”的理论,将整理与研究有机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有步骤地编写了大型文献《民族文学交融史料整合》从学术研究的学术立场出发,我们把文学整合史料和文献作为各民族共有的文学遗产、文化遗产和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实例与文献联系起来。文学结合史料与当代问题研究的原则。 为民族文学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增添了新的篇章。

【关键词】民族文学; 文学整合; 历史数据整合; 数字人文; 核心问题

【作者简介】孙继文(1967-),男,山东泰安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古代中国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四川成都610041)。

[原始来源]《民族学杂志》(成都),2023.3.68~7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西南各民族文学融合史料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22&ZD28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演变研究”西南地区明清少数民族家族文学与文化融合研究》(22BZW191)阶段性成果。

中国早期文学理论的海外英译

——以《诗序》为中心

刘文钊

[摘要] 《诗序》作为《诗纲》,不仅在中国传统对诗歌本质和功能的阐释中具有权威地位,而且在国外也被广泛翻译和传播。 它在世界范围的诗学理论的表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有自己的特色和影响。 二战后,随着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转移到美国,《诗序》的翻译和研究也聚集在美国学术界; 与此同时,以《诗序》英译成果为基础,以《中国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美国汉学研究也试图激活《诗序》的理论话语。 ”,从而摆脱《诗经》阐释手册的单一功能,释放其与西方诗学对话的空间,展现中国传统诗学的生命力。

【关键词】《诗序》; 《诗经》; 中国学者; 汉学

【作者简介】刘文钊,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2023.3.95~103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学者中国文学理论与思想文献研究”(18ZDA265)的阶段性成果。

论插图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海外传播

——以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为考察中心

赵景鹏

【摘要】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无疑是中国古典小说海外传播的典范。 前后三个版本均带有装饰插图。 更重要的是,插画家科弗罗皮斯托用戏曲脸谱和服饰来装饰人物,有意识地模仿戏曲表演的舞台场景,呈现戏曲表演的动作和状态,从而赋予图像叙事鲜明的“表演性”。 在小说中加入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也为西方读者接受《水浒传》打开了大门。 这种图像叙事的表演性,不仅符合清代以来小说插图“戏剧化”的整体趋势,而且与梅兰芳在美国的表演,尤其是土蚕的表演等当代因素密不可分。对中国戏曲表演的影响个人经验和认知有限。

【关键词】赛珍珠; 《水浒传》; 尸霉; 装饰; 表现

【作者简介】赵景鹏,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原文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北京),2023.4.105~112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清澜工程”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古文学 (摘要)南帆:中国文学的集体认同】相关文章:

1.动物故事精选:寓教于乐的儿童故事宝库

2.《寓教于乐:精选动物故事助力儿童成长》

3.探索动物旅行的奇幻冒险:专为儿童打造的童话故事

4.《趣味动物刷牙小故事》

5.探索坚韧之旅:小蜗牛的勇敢冒险

6.传统风味烤小猪,美食探索之旅

7.探索奇幻故事:大熊的精彩篇章

8.狮子与猫咪的奇妙邂逅:一场跨界的友谊故事

9.揭秘情感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决策

10.跨越两岸:探索彼此的独特世界

上一篇:英国学位等级是如何划分的,你知道几个? 下一篇:英国本科成绩等级划分,你了解多少?